霍圣录 刘佳瑜 王 三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高校武术文化传播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霍圣录 刘佳瑜 王 三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其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更浸透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以武术套路表演为载体传播武术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以基础武术功法教学为载体传播武术行为文化,以武术艺术欣赏为载体传播武术心态文化,将武术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有效的途径。
高校;武术文化;民族精神
1900年,梁启超一檄《少年中国说》可谓挥斥方遒,酣畅淋漓;一番“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至今仍广为流传。笔者试图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武术文化传播中,旨在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1]
最早提出“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是18世纪德国的莫泽尔。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文中,他指出,德意志人民只有在这一民族精神的鼓励下,才有可能万众一心去实现民族统一和重新恢复其光荣和强大。而“民族精神”最早为我国仁人志士所关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那一时期,“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地方被叫做“国民新灵魂”、“祖国主义”、“武术魂”、“爱国心”、“国民精神”、“爱国主义”等等。
在当代,要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就必须把握住“民族”的内涵。因为民族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的立脚点在于民族。必须指出,如今我们所指的“民族”,就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就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所有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社会信念、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民族文化之魂,是民族立身之本。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更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二)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邱丕相教授认为,“在认识武术概念时,决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技能或人体运动,还应深刻认识到它丰富的文化内涵”。[2]
要解读武术文化,就需要解构武术文化的三个层次。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李印东用文化解构的方式将武术文化划分为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层、武术行为文化层、武术心态文化层三个层次。[3]
在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层,“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是武术技术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先人们在生产实践和原始斗争中形成的搏斗经验基础上,感知自然变化,学习各种动物搏杀技能,逐渐形成了中国武术各种拳种和器械的技术与习练方法。此外,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的中医理论基础,也是中国武术的技击思想来源。
在武术行为文化层,武德成为其文化价值核心。“武德”产生于对“武力”的约束,是对“武力”拥有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在历史中,武术早于集团军事产生,但在一段时间内与军事武艺彼此交融,随后又逐渐分离开来。因此,在现代对于“武德”有两种形式的解释。其一是泛指军旅生活中的一切道德现象及其与军旅生活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其二是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习武群体的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所提到的“武德”主要指第二种形式的武德。
武德是以传统道德的“忠、义、信、刚、毅、勇、诚”的道德条目为价值内核,以“仁、宽、恕、礼、让”为处事手段,形成的“外柔内刚、刚柔相济、锐意进取”的道德准则。武德精神历来为下层人民所推崇,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之一。
在武术心态文化层,武术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民间社会传统的尚武风气、武侠精神和武侠文学以及武术与艺术、宗教、哲学等的关系中。在远古时代,对于基本生理与安全的需求决定了农耕和习武是一般民众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随着社会变迁,文武分流,儒为统治阶级所用,而侠则留在民间。其中,墨家思想中的“兼相爱,自苦以为义”、仗义而为、为了“天下”及“万民”的利益而赴汤蹈火,以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内容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的“侠义”精神,对武侠的诞生和成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侠义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体现在中国武侠文学中,而无论是在古代文言武侠小说还是在近现代武侠小说,其反映的是永恒不变的两大主题:一是小说人物高超的武艺;另一个就是其高尚的侠义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的内在联系
由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豪骄傲、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价值、伦理的总倾向,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所说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样深藏着传统文化底蕴。
武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反映。武术文化在理论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其制约,它在传统文化总体环境诸因素的相互影响中发展。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武术活动中各门各派所崇尚的武德和尚武精神。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郭志禹教授认为,武术的民族精神包括忠诚报国的精神、孝亲为民的精神、尚武崇文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团结宽容的精神、重诺诚信的精神、礼敬守法的精神与节俭廉洁的精神。他尤其指出忠诚报国的核心是爱国,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有始终如一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不渝。大爱心、爱中华,仁爱情、爱百姓。邓小平发自肺腑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只有这样的“爱”才会有“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的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4]
所以,当武术文化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最高层次时,它就同传统文化的其它精髓融汇起来,反过来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精神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之一,是先进阶层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能否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能够主动迎接时代严峻的考验。
(一)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大部分处于20—25岁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活跃,乐于且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有人引导与帮助。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大学生除了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去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体价值,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用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合作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并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校坚守先进文化阵地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国门,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也空前激烈。我们必须承认,如今的大学文化教育,主要侧重于现代文化教育与外来文化教育。尽管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从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忽视、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腐朽文化的侵蚀,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乐于奉献的思想意识,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因此,如何有效地重拾民族精神这一有利武器来面对国际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化的竞争迫在眉睫。这就需要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价值观念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三)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能够培养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的核心就在于提升其民族荣誉感与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中,除了要使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需要花心思投精力在如何运用有效方法与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也就是培育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样,大学生就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满腔热情化作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民族精神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在学生成长的各年龄阶段,要一以贯之并有序递进地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的奋斗历程,领会优秀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实践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大学要重点进行国家前途命运、理想信念和责任使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民族语言、民族历史的学习研究,自觉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与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的诚信传统与现代信用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注重培养自身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立大志、讲奉献、重责任、会合作、守信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直以来,武术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礼仪、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形态的深刻影响。并且,在武术中集中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习俗等审美情趣、心态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然而,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针对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将武术文化传播做到实处,就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之中。如前文所说,武术文化可以分为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武术行为文化与武术心态文化。因此,武术文化传播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具体载体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层面来赋予其不同的内容。
(一)以武术套路表演为载体传播武术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
在中国的人体文化史上,“武”与“舞”两字是通用的,有“武舞同源”之说。据《山海经》记载,“大东之野,夏后氏于此舞九伐。”这里的“九伐”,就是指手持器械相互击刺九个回合。由此可见,这种“武舞”就是最初的武术雏形;因此,后代武术中也带有浓厚的艺术美。发展到现今,艺术审美已经成为了武术套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从美学角度看,武术的美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阴阳之美,它展示了武术运动中巨大的威力和能量,能够剧烈地激发情感。外家拳多属此类,如刚劲勇猛的少林拳,节短势烈的南拳,以及棍术、鞭术等。这些由窜蹦跳跃、闪转挪腾、跌扑滚翻以及劈砍撩挂等迅速有力的身体动作所组成的套路,所显示出的汹涌磅礴,给人以壮美之感。另一种则是阴柔之美。如果说前者是磅礴江海,后者就是涓涓细流,它更多展示事物的相对统一、和谐与对称。内家拳多属于此类,如太极拳的轻灵柔缓,八卦掌的柔和均匀。而要说到武术套路表演的现场感染力与独特的美学特征,就不能不提到其姿态之美、劲力之美、节奏之美、造型之美以及名称之美。“动如涛,静如岳,快如风,立如松”。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的静造型与腾空飞脚、鲤鱼打挺的动造型相得益彰。各种美感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武术套路表演独特的艺术意境。这也是为什么武术表演在国际国内重要仪式、晚会上频频出镜、独领风骚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高水平武术队的建设和开展,部分高校利用其人员、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武术套路表演编排,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一支武术巡回表演团、打造一台武术舞台表演剧,将武术套路表演以武术舞台艺术的形式走进高校中进行巡演。在打造武术舞台剧时,要注重追求舞台剧内涵精神的提炼与武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包含集体、个人、对练以及拳、剑、棍、刀、枪等多种内容与形式,将武术动作、舞台艺术、生活情节等元素优化组合。此外,也要注重服装、背景、音乐、灯光等多种舞台表演形式的结合,努力打造武术表演进高校的精品剧目。
(二)以基础武术功法教学为载体传播武术行为文化
武术走进教育领域已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中,夏朝已有了学校,其固定形式为“序”、“校”、“学”,在教学内容上,夏朝就有关于战争的经验和技能,商周时期学校教育中的礼、乐、射、御等都与武术有直接的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也一直注重文武兼备的重要性,“六艺”之中的武舞便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到了近代,武术正式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并迅速发展:一是大、中、小学的武术普及教育;二是专业体育院系的武术专业教育。[5]但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正在大力推广武术操,即以武术基本功练习与节拍体操结合起来的一种锻炼形式,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武术并没有在高校中达到真正的普及,大学生中能够掌握一套武术功法的仍在少数。迄今为止,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集汉语教学与文化翻译为一体的设立在国外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已发展到123所,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输出作出了一定贡献,也为中国武术教育的输出树立了航标。这种品牌打包的武术教育模式也可以在国内高校中推广,可以尝试在高校中以分支机构、兴趣班、学生社团等形式推广基础武术功法的教学。
在基础武术功法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武德的提炼、传播与推广。武德是武术行为文化的核心,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习武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内家拳中有不传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纯者不传。在历代“少林戒约”、“武士须知”等经书中,对武德也有记载。就武德文化的形成而言,一种是作为习武者必须践约的道德行为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是由习武实践活动本身所引发的,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具有永恒性特征。另一种则是受时代伦理文化影响而被吸纳入习武人群的道德行为要求。这种道德行为规范不是习武群体所独有,但是其价值被习武群体所接受并得以强化,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具有时代性、区域性的特征。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性质的武德,其都能在武艺传承与习武过程中得以体现,哪怕只是学习一套简单的功法,一样能够帮助习武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出以朴实、诚信、守义、忠贞为典型的优秀品质。
(三)以武术艺术欣赏为载体传播武术心态文化
武侠精神是武术心态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民间社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而武侠精神的载体又以文学艺术为主。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可谓中国文化史的一大奇迹。从汉魏之交,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五代,文言武侠小说的创作发展迅猛。早在东汉时期,赵晔的野史《吴越春秋》中,已有刺客越女的故事,到有描写著名的侠士荆轲刺秦王的《论衡》、《燕丹子》;发展到唐代文言武侠小说的鼎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虬髯客》、《昆仑奴》、《聂隐娘》、《红线》;至清代还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作品中出现的武侠小说,都是文言武侠小说沧海之一粟。到了近现代武侠小说界,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巨著纷出,名家迭起。至20世纪50年代的金庸、梁羽生、古龙,再发展到现今“70后”、“80后”写手沧月、小椴,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仍然经久不衰,保持着旺盛的活力。除了武侠小说以外,还有以武术为内容的诗歌、书法绘画作品也为数不少。如有名的赞公孙大娘剑舞“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赞裴民将军舞剑之“忽如裴民舞双剑,七星错落盘蛟龙”。古人更是发现了武术与书法的相通之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证》中就写到:“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气出。予所谓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也。”
除了武术文学艺术之外,还有其他多种艺术门类值得介绍。如戏曲中丰富多彩和规范多姿的武打艺术是它成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重要原因。武术不仅为戏曲武功提供了技术,而且影响了戏曲的内容和观众的喜好。京剧武打是把武术艺术化最成功的典范,它之所以能在清代道光年后成熟发展起来,与北京的近代三大派武功: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成熟大有关系。京剧表演艺术家们都曾经把这三大派的武功吸收到自己的表演艺术中去。此外,明清后武术和镖行的兴盛,促进公案狭义小说的兴起,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如《八大拿》、《连环套》、《十三妹》等的反映镖师和绿林豪杰生活的武戏剧目。
近30年来,随着武术影视的兴起,武侠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形成新型的武侠影视产业,促进了中国武术的传播;但另一方面,武侠影视在传播中国武术的过程中,给中国武术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使武术出现内容肤浅和文化内涵缺失等现象,以致于造成对中国武术的误读。因此,应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率先开设武术艺术欣赏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帮助大学生走进武术艺术,了解武侠文化。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形成了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帮助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队伍,是国家发展与社会富强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武术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形成的,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深受中华文化精神的滋润与哺育,形成了不同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独特的东方人体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哲理。
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武术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将武术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自身修养和良好的竞争心态,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缪克成.民族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
[2]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的阐释[D].北京体育大学,2006:68-80.
[3]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02):7-10.
[4]郭志禹.武术民族精神内涵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9(03):5-13.
[5]郭玉成.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J].搏击·武术科学,2009(05):1-2.
On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in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Huo Shenglu Liu Jiayu Wang San
(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Cultivating national spirit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Chinese wushu culture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o they have close connections.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national spirit is necessary for perfecting their personality and realizing their full-scale development,for holding advanced culture posi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apply the essence of wushu cultur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o that it can provid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national spirit.Therefore,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take martial arts routines performance as the carrier to communicate wushu techniques and wushu theory techniques culture,take basis of wushu exercise teaching as the carrier to communicate wushu behavior culture and take wushu art appreciation as the carrier to communicate wushu mentality culture.u behavior culture and take Wushu art appreciation as carrier to communicate Wushu mentality culture.
University;Chinese Wushu Culture;National Spirit
G112
A
1006-1789(2012)10-0065-06
2012-08-02
霍圣录,上海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管理;刘佳瑜,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传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三,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武术表演。
责任编辑 裘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