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卓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浅谈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歌唱性
李英卓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其创作风格体现了更多女性化的温柔和细腻,同时具有幻想抒情性的诗人气质。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始终与艺术歌曲紧密相连,歌唱性在他的整个创作中无时无刻不表现得淋漓尽致。“歌唱般的声音”是舒伯特对钢琴音乐的理想。
钢琴;歌唱性;舒伯特
浪漫主义时期是钢琴独奏音乐的黄金时代。浪漫主义伟大作曲家们主要的钢琴曲是循着舒伯特的浪漫钢琴小品的脉络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他的钢琴小品是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音乐的起点。“歌唱般的声音”是舒伯特对钢琴音乐的理想。舒伯特创作的大量钢琴作品,特别是钢琴奏鸣曲,最能体现出其作品中大量美丽歌曲的源泉,尤为突出的是他作品中超越时代的和声、开放性的调式变异、一体化多层次的乐队结构。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诞生于维也纳近郊里赫田塔尔一个市民阶层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校长,酷爱音乐。他的童年是在贫苦,充满音乐生活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音乐是全家最大的乐趣,也是舒伯特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他也较早地接触到古典音乐作品和奥地利多民族的民间音乐。11岁时,舒伯特以出色的童声担任了里赫田塔尔教堂合唱的歌手,在这5年里,他接触到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拓展了视野,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在此期间他的作品还不够尽善尽美,但已表现出了独特性——歌唱性与抒情性。1814年至1817年,舒伯特受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同时,他还钻研了维也纳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创作和德、奥德民间音乐。1818年至1828年的10年,舒伯特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折磨使他的创作思想更为定型和成熟。舒伯特的一生正处于奥地利反动复辟的时期,当时维也纳社会的知识分子普遍处于失望和忧郁的心情之中,因此舒伯特音乐中反映的思想情绪即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兑现,只得寄托于诗境和梦幻世界。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时期,他的钢琴作品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又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一面。舒伯特在钢琴作品创作中通常把古典体裁形式和当地民间音乐相互结合起来,作品渗透着一种发自肺腑的动人心扉的抒情性,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格直接开通了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风格特点。1817年左右,舒伯特已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他受格鲁克抒情管弦乐和莫扎特歌剧的影响,将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用他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展现出来。舒伯特虽然是18至19世纪音乐大师中生命最短暂的一个,然而他才华横溢,作品之多,旋律与和声之优美都令人吃惊,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175-179
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小品。[2]13-14
舒伯特虽然只活了31岁,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总共写过22首(其中有7首是不完整的)。在这一领域中,他坚持不懈的进行探索,耗费了巨大的创作精力。钢琴奏鸣曲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他以自己对旋律的特殊敏感和创作天赋,巧妙地利用钢琴的独特性能,使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无法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变化及歌唱语言在钢琴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对于有着浪漫主义憧憬的舒伯特来说,既要掌握已经尽善尽美的古典奏鸣曲传统形式,又要寻找符合新的感情表达的途径决非易事。“歌曲之王”的美称为舒伯特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他把富于诗意的歌唱性旋律以及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元素运用到器乐作品,特别是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使器乐作品声乐化,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15-1818年,共 7 首。 它们是:E 大调(D157)、C 大调(D279)、降A 大调(D557)、e 小调(D566)、B 大调(D575)、a 小调(D537)以及降 E 大调(D568)。
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3-1826年,共5首。 它们是:a 小调(D784)、a 小调(D845)、A 大调(D664)、D 大调(D850)以及 G 大调(D894)。
晚期作品创作于1828年,共3首。分别为:c小调(D958)、A 大调(D959)、降 B 大调(D960)。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是从歌唱性、抒情性逐渐过渡到具有英雄气息和戏剧力量的,但他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地展现了歌唱性的旋律,伴奏织体质朴简洁,频繁变换调性。[3]109-113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不是传统的动力性快板,其主部主题为沉思性的抒情独白。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性格相似,对比并不鲜明,通常是两个抒情性主题的相互补充。展开部常以变奏手法来表现细腻的情绪变换,与呈示部相比,更进一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表达各种层次的情感。第二乐章一般来说分量较轻。第三乐章基本上保持了古典主义风格。
舒伯特把奏鸣曲式扩张到及其庞大的程度,但由于其思想内容冲突远比不上贝多芬,因而有时会使人感到冗长。舒伯特音乐的力量在于它的歌唱性极其真挚动人。舒伯特在他的奏鸣曲中一般通过主题本身的变化、推进、和声转调来体现明暗音色变化。他的奏鸣曲精巧、丰富,是诗意的精灵的组合。但他的音乐结构也常常有“分节歌”的性质,有时缺乏内部发展的动力。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时,克服这种“分节歌”性质的“块状”倾向,使全曲贯穿成统一的整体,成为演奏者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肯普夫演奏舒伯特的奏鸣曲完全像歌唱一样,整个集体和每个组合因素都完全像声乐一样在歌唱,唱得有强有弱,唱得英雄般地热情奋发。
舒伯特在他创作生涯的中后期写下了大量的钢琴小品,包括舞曲、即兴曲、进行曲、瞬间音乐等。他的钢琴小品正是他为钢琴所写的“歌曲”,其中8首即兴曲和6首瞬间音乐最能代表他这种理想,它们在钢琴音乐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舒伯特的即兴曲中很多主题都具有强烈的歌唱性色彩,使钢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优美、流畅的旋律俯拾即是。
舒伯特即兴曲主题旋律的抒情性、歌唱性是其早期浪漫主义情感特征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兴曲作品Op142.No2.创作于1827年,这首即兴曲能够充分而生动的体现舒伯特钢琴作品歌唱性的这一点。[4]158-159,[5]68-106
这首作品为三段体:各声部旋律鲜明,右手高声部奏出了歌唱性的旋律,左手同时奏出赋予歌唱性的低音线条,仿佛在叙述。主旋律平和而深情,左手的上声部以持续音e出现,乐曲的开始部分很像是四部和声的合唱,庄严而肃穆。
乐曲第二段,情绪上做了转变,右手三连音不断的跑动的音流加上左手低声部的徐缓的歌唱,动静相宜。
第三段再现了第一段,又回到了四个声部的歌唱。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歌唱性对于其作品有着特殊意义与影响,主题旋律的抒情性、歌唱性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舒伯特善于运用长线条旋律抒发情感,这个特点使得他的钢琴音乐更加细腻、敏感并且富于诗意。可以说,钢琴音乐中纯粹的浪漫主义气息正是从舒伯特开始的。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吴晓娜,王健.钢琴音乐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On the Singing of Schubert's Piano Music
Li Yingzhuo
(Department of Art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Schubert is a composer of the romantic period,whose composing style tends to be femininely gentle,delicate,and poetic as well.Schubert's piano music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linked with artistic songs,which is fully represent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 creation.Cantabile sound is the ideal piano music for Schubert.
piano;singing;Schubert
J647.53
A
1672-447X(2012)02-0138-003
2011-09-05
李英卓(1982-),山东淄博人,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