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研究

2012-12-21 15:19滕向丽
行政与法 2012年6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信息

□ 滕向丽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研究

□ 滕向丽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给我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如何认识和合理运用网络舆论、如何引导网络舆论等新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网络舆论;舆论引导;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网络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急需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

(一)主流舆论强势不够

⒈主旋律信息不足。从目前互联网信息的总量上看,英文信息占主导地位,中文信息只占到3%左右,而我国拥有1亿多网民,占世界网民总数的近10%,这种信息内容与受众数量的严重不对称显而易见。然而,就在这3%的中文信息中,宣传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革命传统等主旋律的信息所占的比重相对也比较少。无论是商业网站还是网络新闻,登载的多是社会新闻、娱乐信息、两性生活等吸引眼球的内容,时代主旋律并没有在网上得到充分的弘扬。

⒉应急反应不快。虽然从总体上看网络舆论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反应敏捷、行动迅速,但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来临之时,本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的主流网络媒体却反应不及时,引导不到位,致使一些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得以在网上传播,有时还在一段时间之内占了上风。像“非典”期间北京出现的抢购风潮、“黑龙江宝马事件”所引起的不良影响等等,都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去中心性,加之主流网站引导不力所造成舆论失控的典型案例。

⒊编采质量不高。网络舆论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新闻数量的现象,大量地复制母体新闻内容,抄袭、转载或空发议论,主流网站新闻信息重复率较高,缺乏新意,“千网一面”;就新闻传播新闻,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动态宣传,缺少深度评论和连续报道,新闻内容空洞乏味;在新闻选题、栏目设置、网页规划等方面缺乏创新,在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加工、发布和传播等环节上,缺少对受众的需求分析,影响了整体效果。

(二)带有危害性的信息仍然存在

⒈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没有得到彻底控制。目前,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手段,利用其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分子及民族分裂分子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他们利用互联网散播其歪理邪说,蛊惑人心,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雇佣网络写手,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欺骗网民,误导舆论。虽然这类信息所占比重并不多,但因其涉及政治性比较强,所造成的影响也极其恶劣,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及时的封堵。

⒉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屡禁不止。网上大量传播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等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是一个老问题和全球性的通病,也是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商业网站受商业利益驱使,在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重经济利益,轻社会责任感,甚至明目张胆地做起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勾当。据调查,互联网上每年大约有2万多个色情网站出现,形式有色情小说、色情图片、色情电影、色情聊天和色情视频直播等。同时,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等信息的存在,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一类信息数量很大,在网上流传甚广,对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危害极大。

⒊破坏社会秩序的信息时有发生。一些人故意在网上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一是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准确或者因角度差异,造成网民群体的理解差异,进而形成与事实真相相距甚远的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言或者BBS上的道听途说进行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这些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然而,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辨别其真假,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这些危害信息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相关。例如: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站利用网络舆论传播的无界性、隐蔽性等特点,千方百计地避开有关部门的技术封堵和控制,或是传播反动言论,或是从驱利心理出发,宣扬淫秽、暴力等信息。

(三)不良信息大量出现

⒈谩骂与攻击言论泛滥。这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现象。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谩骂和攻击在一些访问量很大的商业网站的新闻留言里常常现身。这些留言有的是发布各种各样的有辱人格的小道消息,有的则是赤裸裸的人身谩骂。在很多论坛里,对于他人不负责任的攻击也屡见不鲜,这些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进行的辩论。

⒉滥用言论自由。网络空间内的意见表达是一种口语化的文字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网状发散与渗透,使网络文化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形形色色的人如游侠般穿梭于各个聊天室、BBS、电子论坛,其中不乏“志同道合”的人群意图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他们的有些意见有时是在没有全面了解真实的情况下主观意志的执拗表现,以至于全然的凭空捏造、不怀好意的危言耸听。一些人滥用言论自由,有意无意地在网上或是传播那些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或是发表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言论,混淆视听;或是散布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网络虚拟社区普遍存在着“骂街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网络舆论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⒊错误信息频现。大多数网站发布的内容,基本上不是由类似出书的编审机构来完成的,其很高的数据和文字的差错率降低了网站的权威性。出现这类问题,除了网站把关不严、个别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外,还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是由于网络舆论传播的“低成本原理”造成的。网络舆论的传播是无界的、匿名的。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网站还是网民,常常会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而不会因此承担任何法律的、道德的责任,即使需要承担责任,追究起来也非常难,因此网络舆论传播的成本很低。二是由于网民的心理不成熟造成的。一方面,一些网民出于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对网上信息不加选择地全部信以为真甚至以讹传讹,致使网上的一些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有了进一步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另一方面,一部分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无法区别网上信息的正确与否,甚至将一些未经信息发布者深思熟虑、未必是其真实意思表达的信息认为是公众意思的真实表达,从而完全的“真实化”了。

⒋隐私披露问题。网络的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审查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很难具备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加之一些网站经营者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忽视社会责任感,如出现隐私披露等问题。还有销售迷昏药、海洛因等毒品在现实社会中不仅是被明令禁止的,而且还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然而,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公开发布销售违禁品的广告,竟没有受到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⒌网络安全等其他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黑客绕过安全防火墙向各大网站发动恶意攻击,诸如机密泄露、网络侵权、网络健康等问题急需引起关注并予以解决。

二、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不足之处

(一)对网络舆论引导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论引导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一些事件、案件经网络媒体放大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估计不足,因忽视了早期介入进行引导而导致事态扩大,最终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认识到权威信息介入对网络舆论引导产生的积极作用,因消极拖延、滞后发布权威信息,不及时表明正确态度,直接导致了网上传言四起、真假难辨,引起争议。三是不能准确把握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没有充分认识网络舆论引导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的需要,对网络舆论引导缺乏针对性。四是没有充分认识与网民产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在舆论引导过程中不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不能与网民进行深度沟通,因而达不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对网络舆论的应对不及时

一些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对如何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没有经验,在网络出现突发性的传播事态后,不是主动披露信息,而是消极对待,给谣言的传播留下了空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华南虎事件,在华南虎事件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是“政府”与“民意”。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的“缺位”和“失语”,“左躲右闪”和“消极沉默”,都与公众对真相的不懈追问形成了鲜明比照。公众舆论与当地政府部门在情绪、观念乃至行为上的错位,坐失了二者良性互动的最佳时机,结果是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削弱。反映出了一些部门在处理新时期社会管理问题上的欠缺。

(三)缺乏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我国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因多头共管,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力量分散。中央和地方各自为战,上下难以贯通,很难适应网上舆论既能快速分散又能快速集中的特点。舆情收集多头进行,缺乏集中会诊,舆情研判、问题处置、舆论引导等环节相互分离,致使热点问题处置不力。有的地方领导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视而不见”,不重视网络舆论引导,致使网络有害信息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领导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产生“网络焦虑”及“恐网症”,一旦网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应对、正确疏导,而是一味的“堵、拦、卡、截”。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舆论形态,除了传统媒体舆论所具有的意识性、评价性、公开性、自发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⒈平民性。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平民性,主要是指舆论主体的“平民化”倾向。布鲁默认为,公众是指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共同面临一个议题;他们对如何处理这个议题有争议 ,他们就议题之解决展开讨论。在网络舆论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虚拟状态下的公众群体,但是网络的公众与传统意义上的公众有着根本的不同。由于网络技术的匿名性,无论是社会精英、舆论领袖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匿名地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自由地发表评论和表达意见,相互之间也可以自由地展开讨论,反驳或赞同他人的观点,因而其是一种舆论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下的意见交流活动。在网络中,舆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所有的个体都拥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权利,传统舆论传播中精英人士、领袖人物等长期以来占据的话语霸权地位被消解,舆论表达的主体成功下移为一种平民化的主体。

⒉开放性。在传统媒体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新闻检查制度,建立新闻传播机制,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分配新闻传播资源,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等,规范大众传播,引导媒体舆论。而依托新技术平台的网络是一种高度开放的舆论空间,网友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进行“一对多”和“多对多”链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网民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日志和评论,注册网络ID,传播的信息出口也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更缺乏相应登记许可制度的约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在理论上,每一个网民都能够成为“新闻发布者”和“舆论人”。由于互联网用户数量庞大,因而对舆论的生成以及传播的控制很难把握,管理者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每个言论,更不可能逐一对其做出评介。网络独有的开放性使得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十分复杂和难以操作。

⒊情绪性。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研究网络传播时提出“群体极化”的概念。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他进一步注意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在技术上的网状离散结构,使每一个小小的主题社区都可能构成一个意义中心,它消除了权威,消融了主流文化,强化了网络群体极化。

⒋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特征。网络媒体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舆论中不大可能出现类似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在网络空间里,网民可就自己关心的话题自由地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意见双方或者多方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件和问题作出正确评价。

(二)网民主体的低龄化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呈低龄化,18~24岁网民数量占网民总数的33.5%。年轻人是网民构成的主体,这一核心群体具有年轻化、精英化、大城市化的特点。他们对传统权威持叛逆、藐视的态度,追求个性、追求民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思维理想化,热衷于新事物。同时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期,对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辨别力和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诱惑。另外,年轻人中的学生群体很多是热血青年,遇事易冲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后果。网民主体的低龄化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引导肩负着更多的使命。

(三)国际政治和文化斗争的需要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政治舆论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的无障碍化使得国际政治舆论更趋激烈。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这就意味着,对使用非英语的民族和国家来说,其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权被剥夺了。这是一种“新式的殖民主义”。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容忍某一语言吞并其他语言,无异于忍受某一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美国等西方国家依据其在信息占有上的绝对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覆盖,也将其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传播并强加于人。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网民会对其逐步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逐渐丧失对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信任、依赖与自豪感。这最终将削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毁灭其意识形态和道德体系,最终动摇其存在的基础。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在我国境外建立网站,直接倾销其政治主张和价值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想要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和平演变”的企图,昭然若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引导。

[1]郭维河.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考[J].网络时代,2009,(06).

[2]董德兵,宿亮.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J].党政干部学刊,2009,(08).

[3]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30.

[4]关文波.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及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6).

(责任编辑:牟春野)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of Guiding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Teng Xiangli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as a new form of media and public,to our social life increasingly profound impact,but it also brings awareness and rational use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and how to guide online public opinion.In this paper,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network guiding public opinion.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guidance;necessity

G203

A

1007-8207(2012)06-0041-04

2012-04-13

滕向丽 (1970—),女,山东文登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本文系2010-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山东省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JGZ50。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订阅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展会信息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