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华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
□ 徐建华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当前,网络舆论的强势地位正在显现,其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影响。本文认为,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包括:形成网络议题;形成舆论场;形成意见轴心;形成立体传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大网络把关力度,从源头上解决网络信息的健康问题;建立网络舆论应对机制,快速稳妥地处置已经形成热点的网络舆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影响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网络舆论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为此,研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⒈网络舆论能迅速广泛地汇聚民意,对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有利。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一样,包含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两个部分。网络民意,指的就是网络传播中的意见性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信息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更广,流动量更大,反馈更及时。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互动性、自由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网民愿意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最真实的言论。网络民意客观、公正、理性的表达有利于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德国思想家尤金·哈马贝斯认为,现代民主政治需要建立一个由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公共领域,一个公众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场所,“它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1]传统媒体一直是这种国家和社会相互对话的主要渠道,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言论空间。从总体上来看,虽然中国网民群体还不够成熟和理性,但是他们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切关注和参与,已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
⒉网络舆论影响广泛而深刻,有利于政府决策效率的提高。过去,党和政府知晓民情主要是通过信访机构、新闻媒体或者到各地去调研,所获得民情的手段是间接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政府可以就某一事件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其真实的社情民意,对民众需求和社会形势做出整体判断,快速准确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反应,也可以通过网络舆论迅速反馈到政府机关,使其尽快了解决策效果,对不合理的决策尽快调整,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也使政府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对中国210起重大舆论事件的研究表明,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在2010年尤为明显,这充分表明尽管中国网络舆论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其正面的作用也需客观看待,因为,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积极的“主流”力量。
⒊网络舆论监督功能强大,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及时、力量大、成本低的特点。网络舆论监督把监督权交给人民,人民在监督权得到保障的同时,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在监督方式上实现了由下而上,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参与国家管理、参与改革与发展的宏愿,实现了媒体、民众与政府真正的平等对话。政府通过收集网络舆论中的意见和情绪,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就可以相对准确地了解到公众对某一政策行为的反应,掌握公共决策的社会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党和政府的行为就会更加符合民意,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⒈网络舆论若引导不当,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渠道,网络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的冲击使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发布方面的主动权受到极大影响。政府如果仍旧采用封闭或者有选择的信息发布方式,当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得知事件真相之后就会极大地降低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加之网民普遍存在“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如果政府在某些方面不能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则很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削弱政府的凝聚力。
⒉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蔓延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匿名性,致使在网络上发布假消息和谣言非常容易。少数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网络的便利,有意散布假消息或谣言,以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然而,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给政府权威、从而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有多个节点: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网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并不是一个节点,而是由门户网站、媒体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博客、微博、SNS等多种应用形态构成的日渐成熟的互联网系统。信息在更加复杂的系统中流动,多个节点频繁互动,生成意见流,信息流与意见流汇聚,在各节点之间循环传播。网络加速了信息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任何一点小小的信息浪花都有可能借助媒体演变成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热点,构成循环式生成路径。[2]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要经历网络议题—舆论场—意见轴心—立体传播的路线。
社会事件的发生或者是共同话题出现在媒介上,就形成了公众舆论的议题。一般来说,舆论议题的来源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机构的报道和关注。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舆论议题的来源有时也可能是传统媒体的沉默而导致个人在微博、SNS、BBS等新媒介场所发布的相关信息,以及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操纵设置的议题。[3]
当网络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时,人们就会通过微博、博客等传播途径,以发布消息、更改状态、发表日志、发帖跟帖等形式在各种媒介上发表个人意见,并参与到群组讨论当中。当参与讨论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多,讨论范围不断拓宽时,众多的个人意见和更新信息经过复杂的交流、协调、取舍和整合,最终震荡性地发散开来,便会形成“舆论场”。在“场”的作用下,舆论形成的速度比在一般环境下要快很多,并且呈加速蔓延的趋势。
在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中,往往是强势的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通过议程设置等手段,引导普遍受众的舆论方向和内容。而在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中,“意见领袖”则主要由资深网友、专家权威、网络评论员、论坛版主、公共知识分子等具体的人构成。在网络传播中,由于舆论初始阶段意见呈散点分布,“意见领袖”的专业判断直接影响舆论的走向,其作用比传统媒体环境下更加重要。当事件发生形成议题后,网上会出现杂乱、分散的众多个人意见,在交流融会中,“意见领袖”的观点逐渐成为意见“轴心”,使得其他网民依照这一 “轴心”形成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使二者保持一致。因而,众多的个人意见最终将达到倾向性的多数一致的意见。
网络舆论要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必须经由传统媒体的报道。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后,强大的声势往往会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介入,而传统媒体对网络上相对离散的讨论进行集中、深入的报道,会对网络舆论起到放大和再传播的作用,从而形成对话题事件的立体传播。由于传统媒体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度,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在网友的持续关注与评论中,一种被提升观点化的民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舆论也就随之而形成了。[4]例如,在逯军“替谁说话”事件引爆网络舆论后,《成都商报》随即发表新闻报道,一经刊登就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先后被102家网站转载,并再度引起媒体和网友们的口诛笔伐。随后,《北京青年报》、新华社、《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传统媒体也都纷纷对事件进行了后续报道和深度分析,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从而使该事件的社会舆论经过不断震荡上升,最后达到高潮,由此完成了关于一个社会事件的典型舆论形成过程。
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八点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已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必须面临的挑战。
⒈强化政府对网络的把关。政府是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把关人,是在宏观层面上对网络进行指导和控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为互联网络的运行和发展制定了法规,开辟了空间;另一方面,政府针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也做出了限制,并且通过相关部门对网络进行或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说,政府对于网络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为了减少并杜绝网上犯罪,政府的相关网络监管部门针对公共场所的电脑网络进行了统一管理。不仅在技术上实行了时时备案的管理和监控,在具体实践中还实施了实名上网制。此举目前虽有争议,但不能否认其对核查、控制网上聊天内容,防止少数网民离奇古怪的恶作剧以及侦破和打击黑客网上犯罪活动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其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网吧的问题,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当前,政府应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负面问题,往往是网络舆论聚焦的中心。因此,要围绕中心抓大局,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
⒉强化网站对舆论的把关。网站是网络信息的重要载体,它从职业的角度对网络各个方面的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把关作用。从信息传播角度上看,国内的网站分为专业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专业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都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它们是网络舆论中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可称为职业把关人。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由于它们自身不具备新闻采访权,因此它们发布的新闻几乎大多来自传统媒体及其相关网站,对于政治时事等硬性新闻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网站在新闻“把关”方面既要满足网民获得信息的需要,又不能违背相关政策法规,个中尺度把握虽然艰难,但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各网站还是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商业网站在信息“把关”方面要以国家政策法规为指导,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满足网民的信息需要,但一定要掌握好度,毕竟庸俗化不应是网站追求的目标。在商业利益和社会形象面前,我国的商业网站应该有所取舍。因此,网站要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要设置好有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的提供,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并培养受众对网站的忠诚度和好感。
⒊强化网民对网络的把关。网络受众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网络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把关,是传播载体私人化和传播对象自由化的结果。目前网民把关的声音还比较弱小,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视,在未来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它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超出政府和网站的把关作用。
首先,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就形成热点的网络舆情,结合专业队伍分析研判结果,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发布权威信息,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其次,要落实后续事项处理机制。对热点舆论要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快速稳妥处置,对处置结果要安排专人跟踪回访其成效。第三,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在发生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之后,由有关部门负责人与网民进行实时、正面的沟通,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地解除大众的疑惑或恐慌,避免谣言的四处传播,影响社会稳定。
从1994年开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网络舆论的法规,但与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相比,网络立法仍然非常滞后,为此,要在完善网络舆论法律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和完善立法,建构网络舆论保障的完整法律体系。我国在网络方面的法律规范以部门规章为主,法律效力较低,且不同规章之间还存在交叉和盲点,很多方面的规范也不明确甚至还有矛盾之处,尤其在网络舆论内容的认定方面,以及对违规行为特别是违法行为的处罚方面,均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所以,应认真研究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新闻法》、《网络传媒管理法》等基本法律,修改和完善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的相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各地的监管条例和规章,并做好部门规章的清理工作,提高有关法规的层级,形成符合宪法原则、体系清晰、规范明确的网络法律体系,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二是建构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与事后审查相结合的立体监管模式。由宣传部门负责事前审批,新闻、文化部门负责事中监管,司法部门负责事后审查的立体监控模式,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目前要加强事中监控尤其是事后审查。三是建构主管机关和协管机关职责明确的监管体制。整合和完善网络执法机构,理清舆论宣传、信息技术、公安等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此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网络舆论执法的强大合力。四是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追究责任,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在网络舆论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系统。五是要拓宽监督渠道,扩大监督范围,建立重大舆情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的法律及政纪责任。
[1](德)尤金·哈马贝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2]师静,王秋菊.从“蝴蝶效应”谈网络舆论热点生成路径[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http://www.scio.gov.cn,2011-03-24.
[3]曾姝.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舆论形成机制研究[J].湘潮,2010,(08).
[4]饶瑶.“家乐福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J].商业环境,2008,(07).
(责任编辑:牟春野)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Mechanism
Xu JianHua
At present,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 strong position is shown,its influence is in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 impact.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one is to form the network issues;two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field;three is formed on the axis;four is the form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Effectiv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easures:one is to increase the network check strength,from the source to solv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of health problems;two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ping mechanisms,fast and safe handling has become hotspo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three is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make network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law.
network public opinion;formation mechanism;countermeasure measure
G203
A
1007-8207(2012)06-0045-04
2012-04-13
徐建华 (1964—),女,山东栖霞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政经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本文系2010-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山东省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JGZ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