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秋迎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角透析非主流意识形态
范秋迎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多元性、趋利性、政治性、隐蔽性特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非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同,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中、不占主导地位、未被其他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所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一般称为非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诉求、思维方式等日益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性特征。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多元性、趋利性、政治性、隐蔽性特征。
(一) 多元性特征
从来源上看,各色非主流意识形态既有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着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而不断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点,也有新的历史条件下经重新解读而不时泛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既有滋生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也有工业化进程中附着于商品外壳上的大众文化。从形式上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既有极具学理色彩的系统化学说,也有对于日常感性生活的情感体验的直白描述;既有持续渗透、长期影响的宏大叙事,也有随机鼓噪、风靡一时的坊间传说和世俗俚谚。从作用上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既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思想营养、理论借鉴、文化底蕴、精神支撑等,从而发挥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互对抗、冲突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人生诉求,从而瓦解和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趋利性特征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一样。”〔2〕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思想折射,归根结底要反映和维护其所代表的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相互冲突,利益博弈日趋激烈,不同社会群体出于自身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预期,纷纷将寻求意识形态支持作为实现自身利益需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改革进程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各种新的社会阶层,它们“不仅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而且已经能够通过影响执政党政策和国家法律来实现和维护经济利益,这是该阶层趋于成熟稳定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3〕
(三)政治性特征
“主义之争、意识形态冲突,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思想观念之争,而是由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制度选择,是领导权之争。”〔4〕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决定了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和核心是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政治诉求。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社会阶层开始由单纯关注经济利益转向经济与政治利益并重,日益注重政治评价并通过政治参与争取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陆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无论经济领域的新自由主义,或是政治领域的民主社会主义,还是价值观念领域的普世主义,所涉及问题的核心都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各种社会思潮的组织化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介入程度也在逐步加深。”“从未来的趋势上看,各种社会思潮将保持继续发展的态势,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5〕
(四)隐蔽性特征
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显性传播方式不同,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途径与方式上具有隐蔽性特征,通过大众文化实现全方位的传播与扩散。在传播手段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化资源,借助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实现了传导者与受导者的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传播。在传播方式上,非主流意识形态更加注重学术化、文化化、感性化、大众化等潜移默化的形式,利用学术文化交流、文学影视作品和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等对社会受众进行无孔不入的熏染,让受导者在文化交流、物质消费和大众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并认同其内在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别是以便捷、时尚、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更是作为“一种都市化、商业性、娱乐性的民间文化”〔6〕,以其突出的形象性、娱乐性、实效性、流行性赢得大众。
综上所述,“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各色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低俗等思想意识杂陈、清浊激荡、良莠不齐的复杂性特征。就其作用来讲,既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并存、冲突较量的一面,也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交相辉映、优劣互动的一面。就其性质来讲,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阻碍历史前进的错误思潮。”〔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主导、引领和整合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当前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条件下,既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也不能排斥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理性审视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既要坚决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又要大胆借鉴不同思想观念的合理成分,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合不同思想观念,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优秀品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鼓舞斗志,既要批判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抵御全盘西化的全球主义,才能在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提升公民精神境界的风向标。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既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真善美,又要坚决摈除和鞭挞假丑恶,才能不断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以个别的形式,或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渗透,施加影响,力图或融入、或认同、或改变其形态和内容。”〔8〕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中,既有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促进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同质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有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离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功能的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更有反映人民群众多方面文化需求与精神面貌个性化特征的中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同质非主流意识形态为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精神材料和思想营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肯定性积极影响。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瓦解、破坏甚至力图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否定性消极影响。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与多样、引领与竞争、控制与渗透的复杂关系。
面对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根据其性质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影响,在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化、先进性与广泛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等辩证关系的过程中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正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思想领域也同样具有多样性,马克思在批判专制制度压制思想自由时写道:“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是一种存在形式呢?”〔9〕刻意追求意识形态的单一和纯洁,既不符合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也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整合,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能力。“主导性是多样性中的主导性,多样性是主导性统领下的多样性。”〔10〕坚持主导性就是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中确立并巩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多样性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选择、包容、吸纳和整合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多样性否定主导性就会导致社会认同瓦解、思想混乱,以主导性否定多样性就会导致舆论一律、思想僵化。因此,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又要允许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合理利益诉求和正当价值追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活性、普适性和兼容性,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力。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只有“保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才能使意识形态随时和国内外、党内外的信息进行沟通,保证意识形态的鲜活力,使意识形态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获得更多的受众。”〔11〕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才敢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成果,善于以面向世界的视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在与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话能力。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传播能力,切实增强舆论话语权,在坚决抵制和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的封建思想残余、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意识的同时,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交流对话过程中构建起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新形象。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能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在于自身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始终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具有其他意识形态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先进思想文化以外,还有大量“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的有益文化。因此,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必须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辩证关系,“善于用先进性要求培育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领跑者,用广泛性要求实现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覆盖。”〔13〕为此,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构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引导人们遵循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意识形态总是反映和代表特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立场,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时,意识形态又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特征,是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精髓和内核,并通过各种思想文化和学术观点表达出来,特别是当前意识形态更具文化化、学术化、感性化、符号化特征,借助物质产品消费、通过文化外衣包装、以貌似客观的学术态度进行隐蔽式传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生硬的宣传教育方式,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亲和力。必须全面贯彻“双百”方针,严格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14〕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对学术问题要允许争鸣、平等交流,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自己。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不妨多些人文关怀,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吸取民间话语,在保持权威大气时不妨有些平民风格。摈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从而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15〕
〔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72,6.
〔3〕〔5〕侯惠勤.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296,305.
〔4〕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
〔6〕黄楠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502.
〔7〕范秋迎.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与基本经验〔J〕.扬州大学学报,2011,(2):20.
〔8〕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2.
〔10〕刘明君.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08.
〔11〕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9.
〔12〕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219.
〔13〕〔1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知道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3,14-15.
〔15〕罗成琰.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4-03-25.
【责任编辑:陈学明】
D699
A
1008-9187-(2012)04-0062-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与管理创新”(12YJA710022)
范秋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博士,河北 保定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