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慎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旅游经济价值
□韦慎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推进,海南昔日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变迁日益加剧。如何有效地保护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提升旅游品质、增强吸引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只要科学处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就能使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
笔者认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民族文化保护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可以作为文化符号来呈现的很多,如黎锦、苗绣、回族传统节庆、黎族打柴舞、苗族招龙舞、黎苗婚嫁文化等等,都具有标志性价值。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应深层次、多方位地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当地公共设施、建筑物、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等方面呈现与反映。2009年底,黎族织锦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集中说明了保护、传承黎族文化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的呈现达到唤醒文化记忆的良好效果。目前,黎锦不仅逐渐成为了海南的一种文化象征,也成为了海南接待中外贵宾的重要礼品。
那么,如何提炼和呈现海南的文化符号,使之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呢?
首先,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城镇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建筑景观街,呈现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建筑群,包括建筑风格、装饰符号等,使其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群。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广西南宁。呼和浩特在近年的旧城改造中,积极挖掘900余个民族特色符号,结合蒙古草原文化特色,打造了贯通市区南北的蒙、回、汉等多元文化景观街,成为该市的新地标;南宁的民族大道则是打造了包括代表壮族文化精髓的铜鼓和铭刻各民族装饰符号的建筑群等。
其次,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应符合当地民族建筑的特点。值得借鉴的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风格、回族伊斯兰风格等,海南黎族船型屋风格也应着力体现,避免一味趋向现代化、西洋化、砖瓦化和水泥化而失去了少数民族自身的风情。
其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区推广民族服饰来呈现文化符号。建议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提倡各级领导在出席、参加重大政治活动和民族节日时穿着本民族服饰;鼓励旅游景区所有从业人员及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从业人员自觉穿着本民族服饰;旅游公路沿线的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本民族服饰等等。此举有助于增强国际旅游岛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民族服饰真正发挥民族文化符号的应有作用,营造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
举办民族节庆活动不仅能对外展示海南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唤醒各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掀起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潮。
节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往往能吸引大量媒体的关注报道,成为展示和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节庆很多,如海南黎苗三月三、苗族的六月六、新稻节等,回族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如保亭七仙女温泉嬉水节、乐东香蕉节、东方黄花梨文化节等。每个少数民族在节庆活动期间,都要举行一些仪式和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宗教祭祀、祈福迎祥等。但遗憾的是,海南目前对这些节庆的开发挖掘深度还不够。
要举办一场富有吸引力的节庆活动,首当其冲应该保护和传扬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不宜人为地强行渗入一些现代化元素,而是应把节庆活动办成一场魅力独特、原汁原味、村民自发参与的歌舞演出和集会。例如,苗族神秘古朴的六月六节,目的是通过举办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保平安,其活动氛围要求庄严肃穆,就不宜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而擅自增加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使之过于喧闹。其次,加强海南各少数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让黎、苗、回文化透过节庆旅游活动向世人展现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使节庆活动成为旅游的热点、旅游者向往的大集会。最后,还要注意节庆活动的创新,做到年年都有新内容、新节目,才能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