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旺
(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论《管子》思想在当代人本管理中的继承与体现*
顾家旺
(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管子》内容博大精深,后人视其中的思想为秘笈。管子学派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思想在《管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佐证了其在实现齐国、富强的政治目标中的作用。挖掘《管子》中的人本思想,追溯其修政惠民、关注民生、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国家的振兴与富强等方面的价值,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管子》;人本思想;社会价值;人本管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领域可谓百家争鸣,尤其是有关发展经济和治国方略的思潮此时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架构了独具特色的先秦管理哲学的殿堂。其中,《管子》的人本管理思想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让《管子》的人本思想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值得大家深思。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管仲所著,后人认为它绝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兼有战国、秦、汉的文字,是集有一批“管仲学派”的思想和理论汇编,是稷下学宫学术交融的结果,是一部托名管仲的著作。之所以冠名《管子》,不仅因为管子名声非凡,更因为管子有一段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历史值得作者们追思。孔子评价管子说,他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见管子定有独到的用人秘方。因而,挖掘《管子》中的管理思想,追逐其对齐国的复兴和强盛起推动作用的做法意义重大。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每况日下,诸侯相残,战乱不断,除了内部的不安之外,各诸侯国还面临着四夷的威胁。齐桓公不计个人恩怨,重用管子,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于任人唯贤理念的继承与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内外纷争的政治局面下,人才的选用和使用对齐国身居五霸之首至关重要,这乃是《管子》人本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管子》中有许多关于组织民众进行生产的考察论述,从民本思想和事物互动规律出发,将民众与统治者的利益看作一个统一整体,并认为在此整体中,统治者的利益是来源于民众的。因此,统治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能保障民众的利益并能正确管理好民众,才能使民众更加拥护和支持统治者,这无疑是《管子》中人本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管子》一书包含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即民本思想的反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1]在当时看来,政策法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它顺应了民心;之所以被废弃,在于它背逆了民心。这充分说明君主所持有的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为《管子》人本思想形成提供了依据。
《管子》一书多处彰显人在成就事业中的价值,办一切事要力求功效,首先就要“得人”。治军要“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2];治国要“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3];成就霸业要“始于得人”,“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与人”[4]。《管子》认为,人之所以最宝贵,能成就大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5]可见,重视民心并发挥人的作用是天下最重要的事。
《管子》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当作治国的根本和社会生产的基础。《管子》中的人、民和百姓是同一个意思,这不仅是一个概念内涵的相承,也直接体现着国家管理理念重心的改变,标示着民本思想在这里升华为人本思想了。“以人为本”就要求统治者重视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意识到得民心是治国的中心任务。如:“齐国百姓,公(齐桓公)之本也。”[6]“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7]由此断言,要想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并管理好老百姓,最终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1.《管子》中的“富民”政策
《管子》中提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8]该观点认为要使国家安定,必须提高人的社会地位,而提高人的地位,最根本的是使百姓富足。富民既符合人性的要求,又符合国家求“治”的目标。在《管子》中又提到:“民恶贫贱,我富贵之。”[1]老百姓讨厌贫贱,君主则应使他们富贵,这样才能安抚民心。只要百姓的富裕有了保障,人们就会安居乐业,社会就越发稳定,国家就容易治理,社会经济就会不断发展。
2.《管子》中的利民主张
《管子》中的利民主张有:“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5]也就是说管子认为,要得人心,最好给他们利益。他又把有关利民观念概括为六方面——“德有六兴”,即:解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发展交通、调剂资源并促进经济繁荣;兴修水利解决农业问题;减轻赋税并放宽刑罚的应用;对老、弱、病、残、孤、寡的关爱;救助贫穷,给予饮食和衣服帮助,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管子》中的利民主张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方面。即“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从这里可以看出,管子也是希望百姓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让他们逐渐步入精神文明的佳境。
《管子》中的利民思想还涉及社会分配问题,并认为民太穷、太富都不行,国家一定要做到“贫富有度”,即今天说的贫富差距问题。这对今天进行国民财富的再次分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无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以便预防百姓心态扭曲,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在利民思想中,《管子》又提到:管理者不能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脱离民众的实际,去滥用民力,必须设置一定的限度。论述这个问题时,《管子》中昭示管理者要正确认识财富问题:“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7]由此可知,无论是民众的生产能力还是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君主只有做到不贪婪,才能利于民众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3.《管子》中的顺民论断
要做到“顺民”,首先就要“令顺民心”,也就是要求法令的制定要符合民心、民意,这是统治者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1]意思是政令要能下达到通畅的源头,就是要使政令顺从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1]充分认识到民心的顺逆对政令实施的影响,这对今天的人事行政仍有着重大意义。也正如书中得出的“欲厚功大业,必得人心”[6]这个能彪炳千秋的论断。
其次,要“顺应民道”。“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9]要想使收入保持丰裕,就必须顺应天道;要想使危难得到安宁,就必须顺应民道。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10]所以只有顺应民道才能得民心。“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10]该精辟的言论指出,爱民、利民、益民、安民,四个方面都是从道得出来的,帝王运用它们,天下便治理好了。
最后,就是要“从民四欲”,即体现在民众对快乐、富贵、平安、生育的追求上。管理者安排事务都须以民的欲望、需要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如果“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1]可见,只要能满足百姓的这四种愿望,那么疏远的百姓自然会亲近;要是做了使百姓厌恶的四件事,那么亲近的也会叛离。
4.《管子》中的取民措施
《管子》中的“取民”观点认为,要予而后取,“予之”是为了“取之”,多“予”是为了多“取”,且要取民有度。能否坚持取民有度,用之有止是关键。“取民有度”与“用之有止”是相联系的,如果“用之不止”则必导致“取民无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回避不了加强君主集权、保持政治稳定的用意,这对今天的社会管理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正如《管子》中指出:“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7]这种看法表明,管理者在欲望面前不能为所欲为,要以民为本来限制和约束自己的占有欲望,要把更多的恩惠留给百姓。这种取民有度的思想还反映到农民的税收上,《管子》中提到对农民的税收所采取的是“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驰而税。”[4]两年收税一次,并且按上、中、下等年份以不同的方式收税,年岁荒歉不收赋税,荒歉有所缓解时再收,这种税收政策既彰显出当政者高超的灵活管理艺术,同时也充分显示了《管子》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孕育的人本思想。
《管子》一书尽管也有提倡侈糜消费的观点,但认为侈糜消费是有条件的,它只是作为经济调控、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反对奢侈,提倡节约的。“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11]因此,只有把“取民有度”和“用之有止”并举且加以强调,才能达到利民的目的。“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1]也就是说只要懂得“取,必先给予”这个道理,就掌握了治国安民的法宝了。
“尊贤尚功、选贤任能”是《管子》一书中显现的重要人才观。被称为“三选法”的选才制度,即按照德、能、功的选才标准。要选拔任用的人必须是德当位,能当官,功当禄的人。正如书中言辞,“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12]其观点和今天我们所坚持的“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管仲把选贤任能列为明君的首要任务。他认为贤能人才是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保证,用人恰当与否是国家盛衰、社会稳乱的关键所在。《管子》书中也暗示了“能否按照个人的特点来分配各自任务的用人理念”,即今天所说的:把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用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充分反映了以人的客观条件为依据来用人的理念根深蒂固。“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以使治”[5],这启示当今社会,只有任用贤能的人做官,才能使百姓得到好的管理。
齐国鼎盛的社会画卷形成,与管子相齐四十年的功绩难以分开,而管子的治国思想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在时下倡导人本管理的时代宜深挖《管子》中的思想宝藏。尤其是他以“人性趋利避害”的一面为依据,以“予之为取”的爱民思想为治国原则,以利民、富民和顺民思想及措施为基本内容,并依靠人才的推动,汇集成齐桓公时代称霸诸侯的局面。今天,我们研究《管子》中的“人本”思想,就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深刻领会其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来指导现代社会和组织的管理实践。《管子》书中能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对民本思想的理论进行总结和升华,充分体现了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又是社会的主体。可见,借助《管子》人本思想来研究人的管理对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之重大,对丰富和完善现代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扎实推进,人们也在不断地研究各种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对过去只重视物质资本到现在既重视物质资本又重视人力资本的转变,尤其是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中的价值更具爆炸式效应,这是催生《管子》人本思想研究的一个诱因。另外,在当下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中,意识形态文化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思想文化层面又处主导地位,要保证社会公共治理和组织管理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有管理思想作指导,就有必要厘清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先秦时期管理思想,以提升管理者们的思想境界和管理技巧。为此,研究《管子》人本思想就会奠定认识基础。再者,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外来文化也到处散播,且充斥着人们的大脑,西方管理思想的引入就是最耀眼的范例,如何避免拿来主义,规避水土不服现象,如何把国外的思想和本土的文化更好地对接,走出一条吸收、转化和创新的范式,就需要进行中西文化的合璧研究。因而,在研究中国管理思想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先秦时期管理思想就派上了用场,这也是《管子》人本思想在政界、文化界和组织管理界升温的原因。
《管子》人本思想在当代已经甚嚣尘上,最能体现人本价值的乃是新世纪党的重要文件,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提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13]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这也是《管子》人本思想的现实版。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14]这些指导方针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启了现代人的人格心智及行为方式。
今天,对于一个社会持久的繁荣和进步,在全球视野下进行科学的管理国家和社会颇具艺术。而这种管理的实践是需要一定的思想作指导的,《管子》人本思想就是一个标杆。首先,各级各类领导要借助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的理念来修炼自己,形成人本管理境界。正如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F·德鲁克所言:“管理愈是能运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它就愈能取得成就。”[15]其次,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的人的心理特征,以此来选择恰当的人本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各类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比如在研究组织中的员工管理时,有人认为:“必须从管理的本体出发,确立以员工的生存与发展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将满足员工的生存与发展诉求视为组织管理的基本责任,以此为基础来规范员工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16]最后,要在人本管理理念上,学贯中西,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理念同西方对人的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西方管理注重制度建设,而我国管理注重人性。著名的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先生认为:西方管理侧重的是“物化”,中国的管理侧重的是“人性化”。我们认为刚柔相济是较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人本管理方式。
总之,只有深挖《管子》人本思想,并用来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人事管理,才能真正体现古为今用的内涵,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上继承与体现人本管理之道。
[1]李文娟,李远燕.管子[M].远方出版社,2003.
[2]《管子·七法》
[3]《管子·中匡》
[4]《管子·大匡》
[5]《管子·五辅》
[6]《管子·霸形》
[7]《管子·权修》
[8]《管子·治国》
[9]《管子·形势》
[10]《管子·枢言》
[11]《管子·八观》
[12]《管子·立政》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11-17].
[1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25].
[15][美]德鲁克,孙耀君,等,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6]陈辉.人性化管理辨析[J].理论探讨.2012,(1).
(责任编辑 木风)
book=16,ebook=16
G93-09.2
A
1001-862X(2012)03-0081-00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管子》的管理思想研究”(2010sk345);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颍上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009FSSK02ZD)
顾家旺(1971-),男,安徽颍上人,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管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