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研
(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2)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06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即坐位收缩压(SBP)140~179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DBP)90~109mmHg;(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电解质紊乱、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患者。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缬沙坦治疗组53例,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37~74岁,平均(63.5±7.3)岁,治疗前血压均值(160±11)/(90±4)mmHg。卡托普利组53例,男性27例,女性26例,平均(64.1±6.9)岁,治疗前血压均值(162±12)/(92±3)mmHg。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观察病例治疗前均停药2周以上,缬沙坦治疗组口服缬沙坦(商品名:代文,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mg/d,若2周血压未达到目标血压,即增加至160mg/d。卡托普利治疗组口服卡托普利(商品名:卡托普利,中国上海旭东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2.5mg,3次/d,若2周血压未达到目标血压,即增加至25mg,3次/d,连续观察4周。
用药前至少测非同日血压3次。用药后对所有患者连续测量卧位血压、心率,密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记录24h液体出入量,并按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治疗24h后疗效。血压测定连续3遍,取其中相近2次的平均值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
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 检验,疗效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进行u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4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s)
表1 2组治疗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组别 心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缬沙坦治疗组 73±7 167.3±9.4 (132.5±9.6)* 99.4±4.1 (86.5±6.1)*卡托普利治疗组 72±9 166.2±9.9 (134.3±8.8)* 98.8±4.2 (87.1±6.3)*
缬沙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卡托普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2组对比,用Ridit分析进行u检验(u=2.35,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2组治疗24h后疗效比较情况(例)
缬沙坦治疗组出现轻度干咳2例,占3.8%(2/53);卡托普利治疗组出现9例干咳占16.9%(9/53),2例心悸、头痛,3例头晕、恶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缬沙坦与卡托普利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降压效果相似,但卡托普利需每日服药3次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达到降压效果,而缬沙坦每日仅服1次就能有效地控制24h血压,故服用更方便,依从性好。且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较好的药物之一。
[1] JNCV REPORT. The fif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NC V)[J]. Arch Intern Med,1993,153(2):154~183.
[2] 殷凤,罗立平,陈悦.坎地沙坦酯与卡托普利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