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研究——以铜陵学院为例

2012-12-09 08:21芮训媛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金融学应用型金融

芮训媛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客观形势,还是国内金融深化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进程,都对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1]。

近年,安徽省一直强抓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将此项工作作为省委省政府实现安徽奋力崛起和建设高教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为此,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09年度高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4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遴选5所,作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重点建设。铜陵学院作为首批获批单位进入重点示范性高校建设行列,学院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专业进行试点改革。金融学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专业列入重点建设范围,《金融学》同时获批安徽省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在此背景下,铜陵学院金融学系不断尝试培养机制的创新,从多角度、多层次加快金融学应用性培养机制的改革步伐,为尽快实现金融学人才与社会的无缝隙对接提供支持。目前正在实施和即将尝试的创新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应用培养目标的创新定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课程体系的创新设置等。

一、应用型人才分析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理论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教育界也有一些争议。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来看,以及笔者的思考,可以用一个二维图标来分析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定位,以及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专业与课程调整。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应”维度,体现专业的社会需求度高低,横坐标表示“用”维度,体现专业的适用性高低。根据“应”与“用”的比较关系不同,可以划分为四种性质的专业,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在不同性质专业下,相应进行不同课程设置与调整。此种图标分析同样适用于不同课程比较,课程可以分为高需求,低适用型;低需求,低适用型;高需求,高适用型;低需求,高适用型四大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不同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实时进行课程更新,实现应用型教学目标。

表1 应用二维图分析

我校金融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就要定位于培养市场高需求、毕业生高适用的总体要求下,在此目标指引下,尝试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二、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传统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识教育,强调一般性的德、智、体发展,传授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一般理论的掌握和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获得的是通识性知识和能力,和其他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相比没有太大的突出优势,更没有突出应用型特色。

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客观上对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调整要求,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经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学生需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指能将金融学科的一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金融领域的专门人才。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义为两个层面:即“应”(why)——为什么学?,解决学习的客观需求等问题;“用”(what)——学到什么?解决学习的目标任务等。

关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转变,国内相关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由于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走多元化道路:二是由于金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从而无论哪一个层次的金融人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学校来说,金融本科层次主要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

三、培养模式——分阶段设置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因为历史原因,还不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多数还是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或是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在此环境下金融学的培养模式多是采取传统的“3.5+0.5”模式,即三年半集中教学,半年机动实习。

应该说,这种产生于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强调课堂学习、被动学习,主要强化课堂教学功能,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发挥。这种模式也是适应学年制的产物,在高校教育学分制的趋势下,这样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

表一 传统培养模式分析

结合上表,根据实际分析,我们得出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

其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很长,学生缺少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大多学到的是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其二,重集中教学、轻分散教学。大班教学趋势下,学生的团队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四年下来甚至不知道班上同学。其实公共课的大班教学效果很好,但对于部分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来说,大班教学就没有优势了。

其三,实际课堂教学时间只有3.0,也就是说第四年上半年是名存实亡,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在这学期的实际开课率很低,学生面临毕业,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很难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很多学生自费花高价到外地去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如考研培训班、公务员培训班等。不但成本高,也容易有安全隐患,这些年,时常有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给学生、家长、学校都带来一定损失。

另外一点就是,几门重要的专业提升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如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等。而这几门课是学生参加金融相关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这样就造成学生考研知识储备不足,需要通过自学来完成学科,人为的不公平情况出现。

其实要分析大四的学生,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特点:面临毕业,各有打算,大致可分为:考试类(公务员、考研、各类从业资格证等)、创业类(SYB)、拾遗类(各种因素导致学分未能修满者)、拓展类(应用技能拓展)等几类。

对于应用型高校,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在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在不能一步到位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尝试学年学分相结合制度,同时缩短集中安排教学时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实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2]

这就要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教授学生更多知识以外的内容,而这就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原有的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将原有的三年半集中教学时间缩短为三年,原有基础理论课部分时间相对减少,保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

其二,第七学期采取模块教学,遵循按需设班的原则,根据目前学生的需求,可以分为考试模块、创业培训模块、拓展模块、补缺补差模块等。考试模块主要可分为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银行等各类从业资格证考试;创业培训主要是配合劳动部门的SYB创业培训,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和平台;拓展模块主要是各种专项训练,如形体训练、普通话训练、团队模拟、应聘技巧强化训练等,主要在学生走向社会前能给他们多得到一些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拓展;补缺补差模块主要是针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在前期没有修满学分的同学,在这学期给他们提供一个重修的机会,已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其三,在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工作中,改变传统的完全理论课题,增加社会调查部分题目,同时可以讲毕业生的创业计划纳入论文设计,增加毕业论文与实际的融合性。

创新型应用型金融培养模式:

表二 创新应用型培养模式分析

四、课程体系——应用调整

传统课程体系按照基础课、专业课的体系设置,更多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理论的验证性教学不够重视。

通过实际调查基层岗位需求,我们将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在不破坏金融基本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增加了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型教学环节。

其一,增加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理论课增加实验室的验证性练习,在校内建立规范化的金融实验室,引进证券模拟交易教学系统、银行业务模拟教学系统等软件,要求所有金融学相关课程均应设置不同课时的校内实验课,通过模拟操作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力。对于实务课,则大范围地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多家实验实训基地,安排学生直接金融实际岗位近距离了解工作流程,进行适当业务操作等。

其二,金融技能进课堂:大三的时候,在基本完成金融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设“金融业务技能课”,通过与实际金融工作部门的协调,安排金融技能课进课堂,按照实际不同金融岗位的要求,将金融操作基本技能给学生进行传授,聘请金融部门的业务骨干来堂教授,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体系的创新,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学生与岗位的匹配性。

五、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为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分析能力,在不减少基本理论教学学时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其一,从“传授性教学”到“引导性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型传媒技术的应用,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课堂讲解,尤其是金融学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来说,知识的更新与交替是随时进行的。这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老师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渠道。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要教学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引导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用理论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引导学生从经济现象中发现和总结经济规律。

其二,从“老师一言堂”到“学生上讲台”。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打破老师一人讲课的传统模式,结合所学知识,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思考内容,要求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下面的学生再提出质疑进而进行相关讨论,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战胜怯场的自信心。

其三,从“大课教学”到“无领导小组学习”模式。大课教学的优点是节约资源,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针对金融学科的特点,对基本理论部分仍然采取大课教学,但对于一些操作性知识,则适当开展一些无领导小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知识的主题中去,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再回到课堂让用理论加以检验。

其四,从“纯理论性教学”到“理论与调查性相结合性教学”。结合专业知识,开展适当的课外调查,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一些社会调查题目,如社会信用调查、企业咨询调查、民间金融发展调查等。由学生自己分组进行调查,然后由学生自己撰写调查报告,上课堂展示,对学生充分理解课堂知识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地方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将会与地方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隙对接,体现教学为民、办学为民的基本宗旨。

[1]董琴.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8).

[2]戴克林.新建本科院校特点及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2009,16(3).

[3]郭增琦.试论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猜你喜欢
金融学应用型金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