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规模经济下财务风险控制初探

2012-12-09 08:21徐琴张艳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财务

徐琴 张艳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引言

从1999年开始,广大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报名人数已达1020万,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29万人,平均录取率接近62%,并以4%的扩招幅度继续增长。这种规模扩张的背后是对资金的极度渴求,而现实约束是政府经费投入有限,短时间内高等教育的供给内生性扩大有限。如果采用常规的资金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将延误我国教育发展的宝贵时机。

我国从1989年起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但家庭个人对迅速增长的高等教育收费既需要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为此,国家规定,学生收费的比例不能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在政府投人不足和家庭个人负担不够的情况下,扩大教育供给的任务相当大一部分落到高校自己身上。

许多高校认为要创建一流高校,做强做大高教事业,实现自主办学,不能“等、靠、要”,要走市场优化发展的道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负债经营,举债发展。银行把资金投向高校,是寻求资金的安全和增值;而高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是通过软硬件建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高校的超常规扩张,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校需要清醒认识到,银行不是政府,更不是慈善机构,所借资金有别于财政资金,既要还本又要付息,若使用不当,将会给高校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怎样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是摆在高校财务人员面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规模经济下的高校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经济学认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会带来效益的增长。规模经济的发展给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使高校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指导下,面向社会从事财务活动。在财务管理主体方面,高校承担着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利,在获得财政拨款的同时积极筹措多方资金,自主决策投资项目。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演变成拓宽筹资渠道,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高校作为准公益、准公共和非营利的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高校筹资风险

所谓高校筹资风险,是指高等院校在其财务运行中的筹资环节存在不能筹集资金和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在现阶段主要是高校负债筹资风险,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高校的资金流入项目中银行贷款的比重已连续几年高居20%,较低的高校资产负债率为25%左右,较高的则达到了50%以上。而在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通常被认定为40%~60%。统计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有将近3000亿元。

在规模经济背景下,高校进行负债筹资是一项新思路,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可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进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财务杠杆原理,当高校负债投入项目的增量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杠杆作用会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反之,当高校负债投入项目的增量收益率低于负债利率时,则会形成财务杠杆风险,降低这种经济效益。现实的状况是高校的借贷资金大部分流向新校区的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这种长期投资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收益,未来收益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现今高校的贷款大多即将到期,但受益尚未显现,这种大笔数额的还本付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压力。到时高校如果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以后很难取得银行信贷尚在其次,对高校声誉也将有不小的影响。高校不可能类比企业完全按市场化操作资不抵债就申请破产。

(二)高校投资风险

所谓高校投资风险,是指高等院校在其财务运作过程中的投资环节存在投入资金到期无法收到投资回报的可能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里明确规定允许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它单位投资。这项规定可以使高校有效利用闲置资金增值,但是与收益相对应的投资风险也随之而来。如果决策失误很可能造成学校资源损失。

一般情况下,新校区建设通常是基础性项目。在一定时期具备市场竞争条件时,其投融资应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逐步推向市场;而在不具备市场竞争条件时,其投融资应由各级政府负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处于转型时期,由不具备市场竞争条件到初具市场竞争条件向具备市场竞争条件过渡,新校区建设不仅具有公益性项目的特点,还兼有基础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的特点,即投资主体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政策性、经营性与规模性投资相结合,有重点地进行投资。新校区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一定要做好项目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和项目完工后投资回报途径设计。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大师也”。一个尴尬的现实是高校投资往往注重硬件设施,忽视了教师教学科研和生活福利方面,这种软投资不够的结果是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师,这种投资风险可能难以量化,但更应该引起重视。

(三)高校违约风险

在高校财务风险中,除了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还有一些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违约风险。高校日常违约风险可以理解成一项综合风险,伴随着高校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产生。具体体现在学生学杂费的延时支付、教师待遇提高的迫切需要和科研经费的支持等方面。在高校经费收入来源中,学杂费收入是其主要来源。但是由于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扩大和高考的适龄人口相对减少,十二五期间高校规模将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教育部已经公开承诺不提高学费标准。资金来源的有限相对比未来数年高校数额庞大的还款压力,将导致违约风险激增。

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高校自身内部控制的不够健全也使得日常违约风险有增强的趋势。办学模式探讨进程中的多样化为高校办学提供了新思路,但也使得高校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有机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成果。

三、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构建高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高校管理层需要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这样可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可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构建完善的高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三个组成部分,这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提供了保障。

所谓风险识别,就是建立起财务预警体系,可以结合高校特点设立一些指标,比较横向和纵向数据,使学校通过该系统实时观测财务状况,达到识别风险的目的。

所谓风险评估,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指标,比如经过前期论证,可以采用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贷款本息与年内总收入比和年末未还贷款与年内总收入比六项指标来评估财务风险。

所谓风险应对,就是在量化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应对方法。科学决策可以减少经济责任风险。高校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将贷款资金的使用以及还本付息全部纳入学校的预算管理。高校的年度预算管理应坚持综合、统筹和平衡的观念,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编制收入预算时,要贯彻稳健性原则。在安排支出时,牢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切忌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的盲目上项目。学校预算的平衡关系为:年度预计收入十预计贷款数=年度预计支出数十预计还贷数。依据这个平衡关系,可以把贷款资金纳入到学校预算管理的范围中来,保证有一个优化的资本结构模式。通过实行集体审议联签等制度,以加强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等环节上的控制,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多角度控制筹资风险

作为公共事业基石的教育事业,财政拨款就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是高校首先要争取且需要保障的政府投入。在此基础上,高校应从拓宽筹资方式入手,增强筹措经费的能力,积极发展多样化筹资方式。一个可行的措施是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社会捐资助学模式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流入高等教育领域。我们铜陵学院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可以宣传发挥这种优势,加强与外界交流联系。适当考虑建立一定的激励措施,利用高校自身影响力建立共赢机制。这也是探讨公益事业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探索加深与当地大中型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校地合作新模式。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解决生产实际困难的同时加快了知识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保证了一部分经费收入,可谓一举三得。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可以考虑有效利用社会闲置资金,以优化资金结构。一个可行的措施是考虑引入BOT金融创新工具,新校区的非教学设施可以由社会投资者参与投资,如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具体经营过程中由投资者承担经营风险,收益分配可以尝试大部分比例收益归投资者所有,少部分比例收益归学校。

2.落实具体项目控制投资风险

针对高校投资项目的特点,在投资项目的最初调研阶段必须就可行性充分论证,防止出现盲目上马的情况。达到一定金额的投资规模项目决策必须走民主参与的路子,可以先发布征求意见稿,在此过程中广泛吸取教职工和同行专家的意见再最终定论。此过程可以降低管理层决策失误,尽量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这是控制前期投资风险的重要举措。

在具体投资项目的日常管理中,要把经济责任制落实到位,挖掘投资效益转化模式,在此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投资项目中的实物资产管理更是要引起重视,记账要规范且及时。一些资产是以课题经费名义购置的,就应该纳入到记账体系中来,杜绝仅是以费用报销的形式过账。一些实际已报废或不使用的资产长期挂账的情况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财产清查工作得到处理。这样可以保证具体项目的运行过程中风险状况得到有效地控制。

3.完善内部控制应对违约风险

由于高校违约风险体现在高校日常活动中,存在问题多难控制的特点,其根本性的有效应对只能是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正常的运营。

为了实现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再控制”,进而达到完善会计系统的目的,首先要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健全性测试、有效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在测试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而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措施进行适度的修订和改进。结合高校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要素,可以构建出其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结构进行系统研究,这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新校区建设对我院长期战略性发展至关重大、影响深远,但同时也面临着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等诸多财务困境。我院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在具体操作层面选用预计现金流量法测算自身的适度贷款规模和还款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贷款风险的目的,保证了财务系统的良好运行。

我们要在高校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制定高校财务战略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战略规划的关键是使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以某种方法思考问题,对于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高校而言,可以把高校理解为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2]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可以认为包括学生、教职工、科研合作单位、校办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银行、校友、其他高校等各方主体。我们不妨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高校关系,进而促进高校财务的有序运作。

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在给学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的运营需要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成果,引入集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思想,积极探寻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路径。

[1]孙志国.办学规模扩大背景下的高校财务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2011,(1).

[2]王健.高校财务战略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财务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的“4+”优化提升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公司业务与财务沟通协调提升财务价值的体会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