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炳晗
(兰州市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中医理疗科,甘肃 兰州730100)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及脊髓生理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属中医学“痹证”、“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非手术疗法中,针刺等综合疗法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自2005-2010年,笔者采用针刺、颈椎自动间歇牵引配合活血通络为主的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0例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本组130例,其中女性72 例,男性58 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10年。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不适、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X 线检查:见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椎间隙变窄,椎体旋转等。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患。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痊愈:症状消失,功能恢复,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不适感,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基本正常;有效:症状有所缓解减轻,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效:症状无改变,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针刺疗法。取两侧风池、天柱、百劳及大杼,用30号毫针平补平泻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3个疗程。天柱、百劳及大杼为靳瑞教授治疗颈椎病的主穴,称“颈三针”,此三针分管颈椎的上、中、下三段,故加风池以加强上段颈椎疾病的治疗作用。
(2)牵引治疗。对颈椎有明显椎间隙狭窄者,首先采取枕颌垂直悬吊牵引,重量3~10kg,时间20~30min。对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者,应采取平卧位睡姿人工牵引,即让患者头部悬空,其颈椎置于直径12cm 圆形枕上,术者以其自身的力量作对应力,反复2~3次牵引颈椎1~2min;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者,取侧卧位用同法牵引,并采取旋转挤压复位手法。以上治疗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
(3)中医药辨证治疗。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党参、补骨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葛根、鸡血藤。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补骨脂、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葛根、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经上述治疗,130例患者临床治愈78例,占60.0%;显效31 例,占23.8%;有效7 例,占5.4%;无 效14 例,占11.0%。总有效率为89.2%。
王某,女性,48岁,某公司财务人员。主诉“头痛、头晕5月,加重1周”。于2010年6月24日初诊。专科检查:颈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头部转动时颈部疼痛,伴头痛、眩晕加剧。经颅多普勒示:双侧椎动脉血流增快,头颅、颈椎CT未见明显异常。按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①针刺:取两侧风池、天柱、百劳及大杼,用30号毫针平补平泻,1次/天;②采取枕颌垂直悬吊牵引,牵引力6kg,时间20min,1次/天;③患者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给予:天麻、炙黄芪、炙甘草、党参、补骨脂、炒白术、砂仁、当归、赤芍、葛根、鸡血藤,五付,水煎服,每日1剂。6月29日复诊。诉头痛、头晕消失,颈部酸痛明显减轻,普勒超声波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基本正常,嘱患者注意休息,适度锻炼。半年后随访患者已恢复正常。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目前临床常见多发病。本病主要是由于颈部软组织劳损、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等因素压迫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以眩晕为主的病症。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无瘀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骨质增生、颈部僵硬疼痛,因此笔者认为其主要病机为瘀血阻络。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理的研究日趋明朗,治疗手段也丰富多样。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及外伤等是造成颈椎病的主因;循环障碍,营养失衡是其病理变化的根源,而导致形态学方面的改变是其结果。临床多采用针刺、牵引配合中药治疗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机理是:理顺了颈椎的解剖关系,为各种病变的恢复创造了基础;同时颈部软组织松解、循环加强、营养改善,相应地解除了颈部的力学平衡紊乱,其效果是单一治疗方法很难达到的。针刺配合牵引具有操作方便、及时、准确的特点,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往往收效较为显著。在操作中要求适当,切忌粗鲁生硬,力度、角度恰到好处,根据不同病症,采取相应的手法,往往可事半功倍。
[1] 柴铁.靳三针临阵配穴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9.
[3] 方红,邢文堂.针刺颈三针治疗颈椎骨质增生54例[J].陕西中医,1995,16(9):413.
[4] 赵桂兰.针刺治疗颈椎病52 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3):34.
[5] 韩明向.田金洲.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25.
[6] 丁习益.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4,13(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