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军,谢秀华
(深圳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 检验科,广东 深圳518108)
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它保障了患者获得输血治疗带来最大的治疗效益和安全性。捐献者和受血者血型相容方可进行输血治疗。在输血前患者必须接受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以达到输入血液的成分有效,不会引发患者红细胞破裂[1]。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病变差异和用药差异等因素,造成疑难配血。因此如何解决疑难配血的实际问题,成为输血治疗成功的关键[2]。在此笔者总结对疑难配血的原因分析和处理的心得,并报道如下。
本文选择了在宝安血站接受的各医院血库或输血科送来的各种原因交叉配血不符合的疑难配血标本共计60例的输血前检查和输血相关记录资料。
本文所有操作均严格参照《临床输血技术手册》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ABO 血型和RH 血型鉴定采用盐水介质试管法;交叉配血实验采用聚凝胺法;不规则抗体筛选采用微柱凝胶法。实验所需试剂抗-A、抗-B、抗AB、抗-D均购于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多特异性抗球蛋白试剂、抗IgG 和抗-C3购于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聚凝胺试剂购于珠海Baso公司。微柱凝胶卡购于长春博研。ABO 试剂红细胞由笔者自制。实验采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KA-2200免疫血液学用离心机,BYL型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TD-3B型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和水浴箱。
在所送检的疑难配血样本中,主要发现有ABO 血型的疑难配血、盐水介质疑难配血、IgG 并IgM 冷凝集素疑难配血、IgG 性质抗体疑难配血和药物性抗体疑难配血5种类型。
12例发生ABO 血型的疑难配血的样本,其中抗原减弱7例,缺乏抗体5例。处理办法主要是在4℃、室温和37℃条件下采用正反定型与增加抗原反应的方式,对抗原减弱样本使用抗-A、抗-B 和抗-AB 试剂进行检测。吸收放散实验观察吸收前后抗-A 和抗-B 变化比较得出红细胞弱抗原A 和B[2]。
15例发生盐水介质疑难配血的样本,引起的原因有自身冷凝素7例,IgM 抗-M3例,串钱状假凝集有5例。处理方法依照原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因自身冷凝素引起的采用在4℃、室温和37℃条件下采用正反定型的方法,在室温和4℃条件下均出现自身细胞凝集,在37℃条件下自身细胞凝集消失[3]。样本多特异性抗球蛋白试验(+),抗IgG抗体(-),抗-C3(+),提示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注意保暖,甚至进行加温输血方式;由于IgM 抗体引起的样本,经过抗体鉴定分析,确定为IgM 抗-M,提示输血应选择M 抗原(-)的血型相容的血液;因串钱状假凝集的样本在采用盐水介质试验时出现假凝集,应在试管中滴入1~3滴盐水以消除凝集。
在疑难配血中发现IgG 并IgM 冷凝集素疑难配血12例,因为冷凝集素和IgG 温抗体对配血均产生影响,所以主要解决方法是在37℃条件下的盐水洗涤红细胞,使得红细胞对冷凝集素进行吸收,保持37℃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避免因冷凝集素造成配血困难[4]。样本多特异性抗球蛋白试验(+),应在盐水介质、酶介质或抗人球介质中采取主侧配血的方式。
在疑难配血中发现IgG 性质抗体疑难配血12例,有6例患者有输血史,主要发现有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两类。处理方法是样本多特异性抗球蛋白试验(+),然后将特异性抗体所相应的抗原(-)血液进行盐水介质、酶介质或抗人球介质中采取主侧配血,对受血者输入洗涤红细胞相容制品[2]。对于未确定IgG 抗体特异性的受血者不予输血。
在疑难配血中发现药物性抗体疑难配血9例。样本多特异性抗球蛋白试验(+)。经过抗体鉴定分析,确定为药物性抗体。9例患者有使用氨苄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处理方法主要是进行盐水介质、酶介质或抗人球介质中采取主侧配血,受血者输入洗涤红细胞相容制品[1]。
在输血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是不可缺少的步骤,血型的鉴定必须正反定型联合进行,如若忽视联合定型,将可能造成ABO 血型定型错误,在正反型不相符时,应注意患者的病史。根据患者病史,可发现串钱状假凝集、抗原减弱和抗体缺乏的可能情况,采用正反定型排除自身冷凝集素的干扰,并通过吸收放散实验对弱抗原进行确认[5]。冷凝集素的干扰十分常见,笔者采用37℃条件下的盐水洗涤红细胞,并在4℃条件下进行自身吸收,维持实验温度在37℃,以此排除不良抗体的干扰。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应筛选抗体,并鉴定抗体筛选阳性的样本,受血者输入相应抗原(-)的交叉配血相容的血液。本文中IgG 温抗体样本有24例,IgG 并IgM 冷凝集素疑难配血12例,特异性抗体12例,包括自身抗体3例,同种抗体4例,大部分与谱细胞反应不明显,不能确定抗体特异性,建议不确定者不予输血。因此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筛选抗体试验必须进行,阳性患者鉴定抗体特异性。配血必须采用多种介质主侧配血方法实施[6]。对于药物抗体引起的疑难配血,首先鉴定出抗体类型,然后进行多介质主侧配血,受血者应选择主侧配血相容的血液制品。总之,输血前的鉴别试验应注意分析准确,结果正确无误,确保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提高治疗效果[4]。
[1] 涂源泉,郭萍,何跃,等.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处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2290.
[2] 杨珊.基层医院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海南医学,2010,21(2):39-41.
[3] 刘敬闪,石翠英,田亚娟,等.石家庄地区疑难配血患者血型抗体特异性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719-720.
[4] 胡劲辉.32例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处理[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85-87.
[5] 戴书萍,郭健平.37例疑难配血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83.
[6] 张明霞,赵黎娟,王建华,等.339例疑难配血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66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