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乃桐
(云南省农垦总局第二职工医院,云南 芒市678400)
本科自2006年4月以来使用注射扩肛法治疗肛裂126例,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患者,病程5个月~16 a,男59例,女67例;年龄15~58岁,以20~45岁居多,共92例;其中Ⅰ、Ⅱ、Ⅲ期肛裂分别为78、32、16例。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肛裂诊断标准确定。排除标准为患严重全身急、慢性病(如:糖尿病、艾滋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精神病、严重便秘与痔疮患者等)。
2.1 注射扩肛法 患者取侧卧位,肛周碘伏常规消毒铺巾,抽取长效止痛针剂(1%利多卡因针剂10 mL+布比卡因针剂5 mL+1%亚甲蓝针剂1 mL)行肛周菱形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以长效止痛针剂在肛裂基底部及肛周皮内扇形浸润封闭,
注射后充分按摩局部使药液均匀扩散。封闭结束后,用中号~大号喇叭形肛门镜行扩肛术3 min~5 min,至肛门可容纳3横指为度。合并哨兵痔、皮下瘘、肥大肛乳头者一并切除,术毕肛内塞痔疮宁栓1粒,明胶海绵压迫创口止血,塔形纱布包扎固定。
2.2 术后处理 术后嘱患者24 h时内尽量不排大便,口服广谱抗菌药3~5 d预防感染,便秘者口服麻仁胶囊或聚乙二醇4000散。每天便后用祛毒止痛散(主要药物组成为:明矾、五倍子、川椒、苍术、元胡、皮硝、防风、苦参、黄柏等。)坐浴薰洗肛门15 min~20 min。治疗后1个月复查,如未痊愈可重复治疗1次。术后半年~2 a随访。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肛裂的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裂口愈合;好转:症状改善、裂口或创面缩小;未愈:症状无改善、裂口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治愈112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一次性治愈102例,二次治愈10例;好转14例,其中8例为Ⅲ期肛裂患者。本组患者治疗后无肛门失禁、大出血、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6例患者治疗后随访半年~2 a,复发5例,经再次使用该法治疗均痊愈。
肛裂是发生在齿状线下肛管上皮的纵行全层裂开,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溃疡,引起排便周期性剧烈疼痛的肛肠科常见疾病。以排便时肛门剧烈痛、便血、便秘,疼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病中青年多见,儿童和老年少见。发病部位多位于后正中肛管部,并可见于前正中,左右侧少见,该病发病率高、患者痛苦大,占肛门疾病发病率的第2位。
肛裂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传统观点认为与大便干结或腹泻、排便时损伤肛管皮肤,从而继发感染,逐渐形成慢性溃疡而致病。现代观点多认为肛裂的本质是缺血性溃疡,是由于括约肌高张力、痉挛诱发肛管皮肤缺血,因缺血而导致局部严重供血不足形成未愈合的溃疡。解除括约肌痉挛、促进局部血供是治疗肛裂的关键。治疗肛裂的方法有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需住院,疗程长,且由于手术都不同程度的破坏了肛管与肛周的微细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存在术后并发症和复发。2004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肛裂治疗的临床指导:肛裂的治疗应该尽量明确其个体发生诱因,并适当处理。
本科使用的注射扩肛法治疗肛裂,正是根据肛裂的发病原因而采用的一种微创、简便方法。该疗法在肛门麻醉松驰状态下,根据肛门大小使用不同型号的喇叭型肛门镜扩肛,使用肛门镜扩肛能使括约肌纤维在无外部创口的情况下产生均匀而广泛的断裂,避免了人工扩肛的用力不均衡,通过扩肛能充分缓解括约肌痉挛使肛门口径增大。长效止痛针剂的局部注射可使肛直环及肛周软组织松驰,呈暂时性弛缓状,有效避免了术后肛门疼痛,解除了括约肌痉挛,也消除了患者因排便肛门疼痛剧烈的恐惧心理,使其能迅速恢复其排便功能,从根本上解除了括约肌痉挛与疼痛再痉挛的恶性循环。加上术后配合中药祛毒止痛汤的局部薰洗坐浴及创口外涂龙珠软膏、痔疮宁栓塞肛等治疗,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使其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肛裂血供,促进创口愈合。注射扩肛法配合术后中药薰洗能有效解除肛裂:疼痛—痉挛—缺血的病理过程。便秘的患者配合通便药的个体化治疗及祛除诱因,有效预防肛裂的复发。通过临床治疗结果来看,治疗ⅠⅡⅢ期肛裂,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Ⅰ期肛裂,其中一次注射扩肛即可治愈。该疗法在门诊即可处理,无需住院,为患者节约了经济和时间,方便了患者。且无肛门失禁、大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从随访病例看,该疗法复发率低,可重复使用。该疗法不失为治疗肛裂的一种简便微创、高效安全、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