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娟,指 导:朱 佳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210028)
朱佳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英、徐景藩,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教研工作近30年,精于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治疗。老师从祛风化痰治疗“风咳”效果显著,现介绍于下。
风咳病机为风痰伏肺,临床以咳嗽为主症。风咳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又称过敏性咳嗽,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风痰伏肺,肺失宣肃,治当祛风化痰、宣肃肺气以止咳,病情缓解后须补肺固表御风以防复发。
朱老师认为,风痰伏肺,肺失宣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风盛生痰,风痰内伏,粘阻气道,肺气郁闭,肺气不宣,肺气上逆而作咳。“风咳”列于《诸病源候论》首位,“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认为风咳有咽喉痒,呛咳,气逆气急等特点。《素问》曰:“风者,百病之始也。”说明百病由风而生。而风邪有“善行而数变”、“风盛则挛急”、“风邪为患可致瘙痒”等特点。朱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风咳”特点表现为喉痒、阵咳、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遇感触发等,目痒、鼻痒、喷嚏或伴有皮肤瘙痒等亦属“风咳”范畴。然风除有外风、内风之分,还包括了多种的过敏致病因素,如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尘螨、动物毛屑等。外风袭肺,多夹寒、热、燥邪为患,若治不得法,外邪不解,邪郁于肺,引动内风,风动上扰,外风引动内风与内伏之痰饮相聚于肺,成风痰内伏之证。
“风者,百病之始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故风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得宣通,肃降无权,肺气上逆而为咳。咳嗽之治,《景岳全书》有云:“咳嗽之要,中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风药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肺气宣散,载邪外达,肺气畅达,宣降有权,则逆气自降。
宣通肺气为治疗外感咳嗽的基本方法。外感风邪是诱发风咳常见原因,因此,宣肺祛风作用的风药在以反复咳嗽为主症的风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与火。《丹溪心法》有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方面风药主行散,多具有宣通之性,走表除湿;另一方面,风药又主升,能升发阳气,则气化出焉,故能升阳健脾燥湿。湿去则气机条达,升降有序,脾肺气清,母子和合,咳嗽自除。《景岳全书》所云:“……火主热邪,畏其陷伏,故宜发之,或虚或实,但使气得升扬,则火郁自解……。”火伏于内,若徒用清火解热之药,虽能折火势,但恐其药力有限,且有郁火内陷经络,旁窜他脏之弊。适当参用风药,发越郁火,火性炎上,顺其火势,开窗掀瓦救火,火有出路既能防郁火内陷,又能增清火解热药之效,如釜底抽薪,事半功倍。
朱老师认为风咳发作时当予宣散、疏风药,以达祛风化痰、宣肃肺气止咳之功。临床常用三拗汤化裁以达宣肺止咳之功。根据临床症状,配伍它药。常选用荆芥、防风、苍耳子等宣肺祛风;紫菀、款冬花、前胡、枇杷叶等止咳化痰;蝉蜕、桔梗等利咽开音;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蜕等熄风止痉;细辛、辛荑、苍耳子等宣通鼻窍;地肤子、白鲜皮等祛风止痒;湿气较重,朱老师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伍用晚蚕沙、苦参、乌梅、旱莲草等。《神农本草经》言麻黄能“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其清阳上达,辛散温通之性,既善通肺气之郁闭,又可平肺气之上逆,为平喘治咳之要药。荆芥、防风伍用,名曰荆防散。《本草求真》说:“荆芥……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功较胜,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经络中之风热。细辛辛温,解表散寒,祛风通窍,温肺化饮,有窜透开泄的功用。苍耳子辛苦温润,上行脑巅,散风除湿,宣肺通窍;辛荑辛温香散,轻清上行,散风解表,宣通鼻窍。枇杷叶、款冬花、紫菀、前胡等有祛风止咳、降气化痰之功。僵蚕外疏风热,内平风痰。蝉蜕性甘微寒,既可疏外风,又可熄内风,且有利咽开音之效,治风咳效果颇佳。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麻黄、防风、荆芥、蝉蜕、苍耳子等具有抗胆碱、支气管解痉等缓解气道高敏状态的作用,与现代研究CVA的发生机制相吻合。
朱老师认为,本病在缓解期应注重益气固表,以御外邪,既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又需注重益肺健脾,防风痰滋生。常以玉屏风散化裁。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二者皆能生痰。而玉屏风散中黄芪擅补肺脾之气,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肺气足,则表固卫实;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培土生金,固表御邪;防风伍黄芪可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故本方为益气固表,抵御外邪的良方。鼻塞喷嚏加苍耳子、辛荑、细辛宣通鼻窍;咳嗽加百部、前胡、紫菀、款冬花等止咳;痰多加浙贝母、法半夏、陈皮等化痰;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汗多易感加锻龙骨、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止汗;若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表证明显则可合用桂枝汤。另老师常加五味子、乌梅、甘草等酸甘敛肺之品,以达固肺卫风之功。
熊某,女,40岁,于2011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3月前因染发后出现皮肤过敏,经用激素治疗后逐渐好转,但出现咳嗽,干咳少痰,质粘难咯,夜间尤甚,影响睡眠,使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刻下:仍有咳嗽,阵咳为主,喉痒欲咳,夜间明显,痰少色白,胃纳可,二便正常。查体:舌质稍红,苔薄,脉细,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病机为风痰伏肺,肺失宣肃。拟从“祛风化痰,宣肺止咳”治疗。处方:炙麻黄6 g,光杏仁10 g,荆芥、防风各10 g,蝉 蜕6 g,苍耳子15 g,桑白皮15 g,紫苏子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款冬花10 g,蜈 蚣3 g,地肤子12 g,炙甘草5 g。水煎服,每天3次。10月19日再次就诊,诉药进4贴后症状明显改善,7剂之后,咳嗽十去其六。出现口干,余同前,舌红苔薄脉细。治守前法,原方加麦冬10 g,再进7剂。10月26日三诊,患者诉药后诸症基本消失,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告知咳嗽症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