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洁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综合科,乌鲁木齐830002)
临床上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该类患者常会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积极治疗。患病期间若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则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延迟患者的康复,故应积极防治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探讨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感染后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心律失常合并院内感染患者,共计64例,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36~75(63.4 ±2.7)岁;原发病为冠心病者31例,预激综合征者7例,肥厚性心肌病者7例,病毒性心肌炎者12例,其他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乏力、头晕及睡眠不安等。
1.2 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本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前、后心电图及心肌酶情况,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心电图观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的发生率;心肌酶则取患者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后采用Bayer1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及羟丁酸脱氢酶(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含量[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的心电图变化64例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心电图明显改变,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明显增多,与发生院内感染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
2.2 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的心肌酶变化64例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CPK、CPKMB明显升高,与发生院内感染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2)。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可以引起心慌、失眠、气短、乏力等症状,还有可能诱发其他心脏病,甚至造成猝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尤其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必须高度重视,因为这种心律失常会导致生命危险。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较为多见,该项研究中患者年龄36~75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79.7%(51/64),因为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等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系统疾病,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也更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此外,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窦房结功能可能存在障碍,在应用对心脏传导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时,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导致心律失常[2-3]。古莉[4]应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282例患者共检出心律失常412次,房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98.53%),其次是室性期前收缩(92.42%)、反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8.83%)、窦性心动过缓(24.76%)、心房纤颤(15.04%)等。刘颖等[5]的研究显示,500例老年患者共检出心律失常983次,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64.09%),其次是室性心律失常(24.92%)、窦性心动过缓(4.98%)。故在传导研究中心电图观察指标选用了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的发生率。李丹妮等[6]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肌酶谱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检测血清中的心肌酶谱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高价值。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LDH、AST、CK、CK-MB、HBDH[7],研究中患者心律失常多为心脏基础疾病引发,故以上心肌酶可作为观察指标。
戴伟[8]曾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时以及治疗后的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患者以房性心律失常多见,随着肺部感染的治愈,心功能的改善,心律失常情况减轻。除心房纤颤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外,偶发性、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肺部感染的发生以及治愈直接影响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该项研究结果显示64例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均明显改变,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明显增多,且CPK、CPK-MB明显升高,与发生院内感染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可以通过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减少甚至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使心律失常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该掌握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感染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规律,减少该类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23-425.
[2]侯海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47-148.
[3]仇苓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各种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变化和预后[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0(1):13-16.
[4]古莉.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特点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1):33-34.
[5]刘颖,齐秋月.500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特点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803-804.
[6]李丹妮,金明林,黎明新,等.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13(4):214-215.
[7]李青,夏明万,苏化庆,等.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和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74-76.
[8]戴伟.6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