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

2012-12-09 02:44:35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传情文学作品译者

田 玲

(延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传统翻译观一直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是隐形的,译文只是原文内容最大限度的复制。然而文学是含情的语言,文学翻译以传递原文的情感与意境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的必要性,并就介入的原则与角度做一探讨。

一、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的必要性

1.文学翻译的特点

常言道:“文之所生,情之所至。”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或喜或悲各种情感,抒发着作者的心志。文学作品重在传情,以情感人,是一种含情的语言。我国文学巨匠茅盾曾说过:“文学的功用在感人(如使人同情、使人慰乐)”[1]237俄国文坛泰斗托尔斯泰也认为:“一部艺术作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浅决定于三个条件: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的清晰,艺术家真挚程度如何。”[2]24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情感是贯穿文学作品的“魂”,没有这个“魂”,文学作品将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而翻译要尽最大可能传达原作的各种信息,对于富含情感的文学作品,我们的翻译也应考虑如何传情,传情是文学翻译的核心所在。因此,“文学翻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译情,或者叫做情感移植,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文学翻译。”[3]

2.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情感介入

既然文学翻译重在传情,那么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则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说其必然,是因为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科学包含客观的真理,不受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影响。”[4]20而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以传情达意为主旨,“作为文学翻译的阐释,本身又具有上边讲的复杂、繁难、深入、全面等特点,更不能不要求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更不会不带上其主观色彩。”[5]曾虚白也曾指出:化来化去,译者“总化不掉自己内心的弦线所弹出来的声音,永远脱不了主观的色彩。”[1]318可见文学翻译不可能不受个人思想感情的影响,所以只能是艺术。

同时,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也是必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是双重的,首先是原作的读者,其次是译作的作者。译者若想成功解读原作的情感,首先需要把自己融进去,否则是无法深刻领悟原文所蕴含的情感。如郭沫若所言:“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不是沐猴而冠。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1]261

作为译作的作者,译者更是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原文所蕴含的各种情感、美感与意境充分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在挽留原文的美感上创造奇迹,更有甚者,能够创造出原文所缺少的美感,或曰出原著头地。”[6]41

所以说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是完全必要的,“有情翻译”与“无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在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请看下例:

…and,therefore,I say that if you should still be in this country when Mr.Martin marries,Iwish you may not be drawn in,by your intimacy with the sisters,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 wife,who will probably be some mere farmer’s daughter,without education.(Jane Austen:Emma)

译文一:所以我说等马丁先生结婚的时候,你若是还待在这个地方的话,我愿你不要因同她姐妹的亲近关系而结识他太太,她可能只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没有受过教育。

译文二:所以,如果马丁先生结婚时你还住在这儿,可千万别碍着她两个妹妹的情面去搭理她的太太。说不定他会娶个十足的乡下人的女儿,没有一点儿教养。

就原文意义的传达而言,两种译文都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原文感情的传递方面,译文二就更胜一筹。原文体现了说话人鄙夷的感情色彩,译文二的译者将自己充分地融入作品中,采用与原文语气相当的词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说话人强烈的反感情绪。

二、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的原则

我国传统译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当中,有关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应遵循的原则,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找到答案。明代画家顾凝远曾指出,画家对所描画的对象要做到“深情冷眼”,将其运用到文学翻译研究中,即是: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一定要做到“深情”,要全身心地投入,聆听原文作者的心声,把自己融入作品,用心去感受原作人物的故事与性情,与原作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原文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但是在将自己的理解付诸笔端时,译者还应做到“冷眼”。也就是说,在充分地领悟了原作的情感之后,译者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要以客观审慎的态度来展现原作,不能将原作的情感扩大或缩小。“深情冷眼”的原则要求译者能进能退,既能走进原作,又能走出原作;既能品味原文情感,又能适当节制,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展现自己所体会到的炽热情感。

毛荣贵对这一问题也有类似的见解:“在整个艺术鉴赏与创造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是由意识→无意识→意识,意向性地认识作品与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心神交融,与作品心物交融,然后再走出客体,回到自我意识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制作,由形象感知转为抽象思维,在与作者达成美的共识之后,译者进而实现艺术再造。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意向整合的过程。”[6]97

三、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的角度

1.根据译者特点合理选择原文

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局限性,译者当然也不例外。受自身学识、经历、性格与气质的影响,多数译者更适合翻译某一类或某个作家的作品,不可能做到面面俱佳。因此,出于对译作质量的考虑,如没有特定的翻译目的或任务,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适合自己特点的作品来译,这样译者便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原作,也能更好地传递原文情感。关于这一问题,傅雷有一段名言:“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而每个人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又受着性格的限制。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1]386-387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加强调抒发作者的情感,如果该文学作品与译者兴趣不符,势难传递原文情感与韵味。例如,译诗,只有诗人或热爱诗歌的人译得更有诗味,而译其它小说或戏剧,兴趣或爱好会更有助于译作内容与情感的传达。“好的译者,历来重视自己的性格旨趣与所选作者的相近相和。就文学翻译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7]212

郁达夫也在为自己的《达夫所译短篇集》写的序中说:“我的译书,大约有三个标准:第一,是非我所爱读的东西不译。……”[1]268可见,若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则更能将自己融入作品,更能透彻地把握原作情感,这样译出的作品当然也更有感染力。

2.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原作

文学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参与强度和创造性思维,如果译者不能彻底将自己融入原作,所产生的译文必将干涩无味,毫无生气,缺乏艺术品的灵气。傅雷曾说过:“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1]389尤其对文学翻译而言,没有美感与情感的译文,犹如无水之田,缺乏滋润,也少了渗透力。所以,“译者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所要把握的不是对象的物理属性,而是原文的生命属性和审美属性,这就需要译者在感知对象时要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使之人情化、生命化,并产生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变形和知觉选择。也就是说,主体在主观审美情感的制约下常常可以赋予译文以生命特征,而不必拘泥于对原文的物理的真实性。”[6]98

3.充分发挥形象思维

文学作品要传递情感,要感染读者,当然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运用。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形象性、生动性与概括性。文学作品常常借助形象思维来写景、写人,使所写景物或人物生动可感,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也必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去感受原作,体会原作的人物情感与性格,想象原作所绘的景物,力求与原文作者产生感情契合。这样译作才能再现原作情景与人物,才能与原作达到同样的感人效果。请看孙法理所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一例:

Arable lands are few and limited;with but slight exceptions the prospect is a broad rich mass of grass and trees,mantling minor hills and dales within the major.Such is the Vale of Blackmoor.

这儿的耕地不多,面积也少,一眼望去,除了几处例外,满是绿草和树木,丰美芊绵,覆盖着高山大壑之间的这片丘陵小谷。这就是黑原谷的风光。

“minor hills and dales within the major”传递了“小山小谷在大山大谷”中的概念,译者充分地发挥了其形象思维,对这一画面进行了想象,将其译为“高山大壑之间的这片丘陵小谷”,使大谷与小谷的关系传递得非常清楚,形象生动,层次清晰。

4.运用文学手段再现原作情感

文学作品常常会运用一些文学手段,使原文语言优美,意境感人。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与文学知识,使译作达到同样的效果。

例一:The rich man believes he possesses his big house,his expensive clothes,his horses and servants and his bank accounts.He does not.He depends on them.He worries about them.They possess him.He is their slave.

富人以为是他占有大屋、华服、马群、奴仆和银行存折。不,富人傍财而活,为财而累,被财所占。富人,财之奴也。

原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使得句子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而译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情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达到了同样的气势。

例二:She was sensitive and affectionate.She did not look a great deal like her mother,as she could be sweet and gentle;her anger was never furious,and her love was deep and tender.

译文一:她是个善感、温柔的女孩子。她并不很像她的母亲,因为她是那么温和、恬静;她即使生气也不会发怒的,而她的爱是那样深沉、柔和。

译文二:她是个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女子。她并不很像她的母亲,因为她是那么温和恬静;她的怒,绝非狂风骤雨般的狂怒;她的爱,却是似水柔情般的挚爱。

原作中透露出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在传递原文情感方面,译文一显得中规中矩,语气平淡,而译文二用了对偶句“她的怒,绝非狂风骤雨般的狂怒;她的爱,却是似水柔情般的挚爱”,把原作者的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结 语

文学作品的特性决定了文学翻译有其独特的一面,只译意义未能传情的翻译算不上真正的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不仅可以达意,而且可以传情,使读者充分领略原文的情感与意境美。但译者情感的介入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与角度,这样才能保证更加忠实有效地传递原文情感。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M].戴启篁,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

[3]张成柱.文学翻译中的情感移植[J].中国翻译,1993(4).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87.

[5]杨武能.翻译·解释·阐释——文学翻译断想之二[C]//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6]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8]刘少勤.论鲁迅如何处理翻译的几重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传情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鸡蛋益人又传情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5:58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学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
天工(2015年3期)2015-12-21 12:23:42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