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2012-12-09 02:44:35郭华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延安政治思想

郭华生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0)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和卓有成效的时期之一。有学者讲:“‘五四’发现了人,延安改造了人。”[1]中共中央自陕北落脚以后便着手创办各类学校,凭着特殊的政治地位、特殊的精神优势,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域,文化水平不一的爱国青年,学校的发展也颇具规模。这些院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抗战的需要、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对爱国青年学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风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时期,传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特殊且重要的作用。

一、党领导干部高度重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延安时期党的一个光荣传统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紧紧围绕“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一主题,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接受教育就不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而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而努力工作和勤奋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革命化塑造就成为了党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2]147,为了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毛泽东亲自为抗大确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还经常到青年学生中做报告,宣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勉励青年学生努力改造思想,献身抗战,号召青年学生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创造社会,去打倒日本,积极投入新社会的伟大事业创建中。如在马列主义学院,主要有:“毛泽东讲《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洛甫讲《待人接物》;周恩来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刘少奇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讲《党的建设》;李维汉讲《民族问题》……”。[3]

随着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思想的认识逐步深化,中共中央适时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在正确分析抗战形势的基础上,发行和颁发一系列的著作、报告以及党各个重大会议的文件,如《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这些著作、报告和文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宣传途径和方法。同时,中共中央还特地征调了一批党的优秀干部去从事学校政治工作,要求学校政工人员坚决克服政治经验不足的弱点,“把知识青年训练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或同情者,把他们训练成为八路军的干部,确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我们努力转变他们的思想,注意与领导他们思想转变的过程,用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中的思想上的争论与辩论”[4],下工夫去研究和掌握学校思想改造与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取得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躬身实践、言传身教的带动下,延安时期形成了全党上下一心都对青年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风气。

二、设置政治课,是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很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认为“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的观点出发,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以启发学生群众的阶级觉悟和认识”[5]。而关于如何实施抗日的教育政策,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具体作出了阐述,即是:“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由于陕甘宁边区是模范抗日根据地,边区教育厅明文予以规定:“国防教育的课程,应以政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游击战术)和战时知识(防空、防毒、救护等)为中心,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这样,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所开展的教育体现了极其浓郁的政治化色彩和战争性色彩,大多数学校进行的都是国防教育和抗战教育,而在课程的设置上,相应都将政治课(或政治类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如陕北公学训练班的课程是:“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知识、时事报告等。”课程比重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抗大的课程设置为三类:政治课、军事课和文化课。课程比例大致如下:“政治队的政治课占70%,军事课占30%;军事队的政治课占30%,军事课占70%”,政治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发展史和阶级教育、中国革命史、时事政策和形势任务等。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等校课程设置也是这样,只不过课时稍少一些。鲁艺的必修课有: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论、艺术讲座,政治课占了1/2。自然科学院预科和大学的政治课,每年都占教学总时数的20%。[6]

由上面可见,为了转变青年学生的思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紧紧抓住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对青年学生重点开展政治科目的教育,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类别的学校或何种成分的青年学生,虽然在课程设置或学习上重点有所不同而比例也会各异,但以哲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为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则是始终不变。这些丰富的政治教育内容,逐渐成为“延安精神”主要的组成部分,而受“延安精神”孕育而成长起来的爱国青年学生,则清晰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进一步坚定了革命斗争的政治方向和坚强了革命斗争的意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三、突出实践教育,是延安时期党创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去落实。实践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便是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之一。为了解决教学条件简陋的困难以及充分发挥青年学生思想革命化教育工作的功能,各学校政治工作人员就地取材,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践的优势,不仅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也因势利导,广泛发动青年学生,积极投入边区的生产、建设、管理之中去,与广大劳动人民在一起生产劳动、共同学习实践,开创了延安时期独特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形式。

一是边区学校课堂内外务求联系时政和实际生活,在课堂内外大量采取了小组讨论、座谈时事、思想交谈、集体互助和听时政报告等与时事联系紧密的实践形式,学生“上午只有3小时的课,大部分时间是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澄清许多问题,从而提高总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7],“晚上还要进行各种活动、辅导、补抄笔记、座谈时事、思想交谈,常常讨论到十一二点”[8]。这种经常开展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有用的知识,还学会了在错综复杂的新闻、报纸等材料中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同时,各学校政治工作人员还组织青年学生成立抗战救亡室、文工团、评剧院、秧歌队、剧团、体育队等各类俱乐部和团队,用唱红歌、舞秧歌、说书、道情、唱戏、体育比赛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生活实践形式和文体娱乐形式,促成了青年学生群体在精神方面的主动、丰富和进步,以致一位在延安考察的美国人写道“把游戏、娱乐和政治学习结合进行的方法,培育了共产党人战胜优势敌人所必备的思想和军事能力。”[9]

二是普遍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主要是组织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参加诸如去工厂和医院实习、购买救国公债、挖窑洞、开荒种地、宣传、办墙报、向群体讲演、慰问演出等各种实习、生产活动,让青年学生直接参加到为人民服务的各种活动中。1944年夏天,在延安考察的美国记者冈瑟·斯坦因观察了好几所学校后认为,这些青年学生“对于实际工作具有单纯的热情……‘实习时期’被认为特别重要”,学生们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时间消耗在生产工作上,为的是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使学校自给自足,一是使学生熟悉现代农业技术,一是防止他们成为那种与社会脱离的知识分子”[10]。正是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渗透,不仅解决了青年学生的生存问题,也让青年学生学习了生产劳动知识;不仅让青年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还促进了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团结。“在职人员特别是各校青年学生以自古无有的劳动实践锻炼了思想意识与肉体,证明改造自然也同时即改造人性。”[2]279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教育形式,既是当时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家宝。

四、民主的方法是保证党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

民主的方法是我党总结党内斗争和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延安时期以走群众路线为根本的民主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的关系都是互帮、互学的,是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教与学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因而在教学上大多以自由讨论、民主争辩为主,学生享有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可自由阅读各抗日言论的书籍与报纸,发表抗日的言论著作。1938年7月,毛泽东为抗大全校教职学员作了《抗大民主问题》的重要报告,他着重指出:抗大有思想的自由,政治的民主,取消斗争会,设立意见箱。在抗日根据地这种民主自由的空气下,每次学习讨论,每组有五六个人,围着一个小桌子,有一个人发言,其余的专心听取笔记。而且,大家各抒己见,“发言与批评的机会是均等的。”有时一个论点、政策会引起几个小组甚至全班的共同争论和热烈辩论。“比如对苏联十月革命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就各持己见;还如对我国旧民主土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内涵和区别,争论也很热烈。”经过多次论点交锋、思想碰撞和民主辩论,理论就在这过程中愈辩愈明。同时,知识青年间经常开展的谈心活动,也是民主自由和亲切愉快的。“这个活动由小组长和班干部带头,开展得很普遍,也很自然……在自由交谈中,双方都主动征求对方的意见。”青年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彼此没有任何的隔阂与歧视。正是这种坦诚的、自由的、民主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民主化的景观,使得青年学生们思想活跃、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1941年4月30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作出《关于发布新的施政纲领的决定》,并要求边区一切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发起自由讨论,广泛征求民众意见。为此,边区各学校青年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讨论时配合过去的工作检讨,争论颇为激烈。”[11]

在课堂外的活动和生活当中,青年学员与教员领导也完全打成一片,就连“抗大副校长罗瑞卿、一大队政委胡耀邦等负责同志,经常是同学们拉歌的对象”,他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地在一起学习、生活和生产,“这里的人们真诚相待,团结互助成风。这里上下平等、官兵一致,大家同甘共苦,有事大家商议,齐心协力奋战,各种工作都能很快地完成。徐特立院长也参加劳动,穿补丁衣,经常来宿舍问寒问暖,还用他仅有的五元津贴买食品给邓维深等病号吃,他和教师一起吃食堂,把他的马交给学校搞运输,他常步行于杨家岑至杜甫川之间。”[12]师生和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亲密无间、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同国统区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封建阶级划分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陕甘宁边区这种自由民主的新鲜空气与沦陷区、国统区“政治不民主、思想不自由”压抑空气的截然不同,让广大青年学生耳目一新,心情格外舒畅,特别是教员与学员之间平等民主的政治权力关系让广大青年学生更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更自然地把自己所感受和所认识的问题不加掩饰地反映出来,更无拘无束地大胆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学术观点,为延安时期的学校政治工作者提供了疏导的渠道和空间,这正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成功转变知识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前提条件。

延安时期边区各学校还将青年学生编成各班各小组,在班级管理上采取的也是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延安的学生实行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自治制度,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担任各种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全心全意为集体服务,为学生服务。延安学生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很强,对学生干部要求高、监督严,对他们可以随时提出批评和建议,出了问题对他们批评更严格,学生干部半年改选一次,学生们大都经历过学生干部的锻炼。”[13]延安时期这种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直接培养了青年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民主精神。

[1]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自序)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辑[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十辑)[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10-220.

[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四册)[C].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548.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1)[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01-103.

[6]白均堂.再论陕甘宁边区教育——中国特色和哲学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119-125.

[7]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8]延安大学西安校友会.延安大学回忆录[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35.

[9][美]约翰·高林.延安精神[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2:30.

[10][美]冈瑟·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M].希望书店,1946:141-142.

[11]杜维泽.延安时期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16-26.

[12]艾政,艾宏明.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育人氛围[J].徐特立研究,1999(04):15-20.

[13]艾政,艾燕明.延安自然科学院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J].徐特立研究,2002(04):15-20.

猜你喜欢
延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