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淮河流域经济建设

2012-12-09 02:44:35成,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

王 成,张 锐

(1.安徽大学 历史系;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不仅在战争年代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在和平年代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区。然而从历史上看,淮河流域是一个被撕裂的经济体。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淮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在已经相当成熟。两汉时期域内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北宋时期,随着大运河的修建使得淮域经济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其中扬州、开封、徐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发展尤为迅猛,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空前高度。[1]淮河流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域内战乱频发,每逢战争战乱,建设成果即会被付之一炬。“由于淮河流域成了战神祭坛之地,因而,只要人们的努力无法改变它这种并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地位时,它也就失去了成为基本经济区的希望。”[2]

解放前淮河流域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历史怪圈,呈现出开始-发展-全盛-毁灭-恢复-再发展-再全盛-再毁灭的马鞍式发展态势。自北宋以后,淮域经济虽然每次都能在战后勉强重建,“但就总体而言,淮北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地位,逐渐落后于江浙等地。”[3]近代以来,从纵向来看,淮域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现代工业开始出现。[4]从横向来看,淮域工业远远落后于江浙沿海等地。淮河流域工业化步履蹒跚,直到张謇在阜宁等地创办盐垦公司为淮河流域机织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淮域现代工业才渐具规模。[5]

民国时期,以手工业为代表的淮河流域工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淮域工业也受到了兵燹匪患、自然灾害、国外商品输入、农村经济衰败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以及生产率低下、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和市场竞争力缺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淮域手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6]新中国建立初期,淮河流域分属河南、苏北、皖北三个行政区,域内工农业发展濒临崩溃边缘。

毛泽东与淮河流域渊源颇深。1918年8月青年毛泽东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组织湖南青年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李维汉等2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就曾在淮域许昌做短暂逗留,当时毛泽东和罗章龙联诗一首《过魏都》:“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7]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与决心,也是毛泽东与淮河流域结缘的标志。

淮河是我国的第三大河,也是淮域人民的母亲河。从历史上看,这条母亲河虽然曾经承载了淮河流域的繁荣与辉煌,但是由于旧中国生产力落后、社会制度腐败等诸多原因,淮河流域非旱即涝,尤其是在黄河多次泛滥,夺淮入海后,淮域地区饱受水旱灾魔的折磨,淮域人民时常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治理水患,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之一。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淮河的疏浚与治理工作。1950年夏季,淮河流域又遇到罕见的洪水灾害,据统计豫皖境内淹地4000余万亩,受灾人口1300多万。仅“蚌埠及其上游的水位,超过1931年7公寸至1公尺,河道堤防不能容泄,于是漫溢,各支流和沿河低洼,因为排水不畅,也随地成灾。”[8]华东军政委员会和皖北区党委经研究共同写成关于皖北灾情的调查报告,并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行了汇报。当毛泽东看到报告中“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98人”1951年前后,毛泽东就治淮问题多次召开会议和做出指示,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决定在蚌埠成立治淮委员会,并确立了“三省共保,三省一齐动手”的原则。[9]毛泽东视察苏北地区时曾语重心长地教导江苏地方领导人:“我们都是农民出身的,深知农民的疾苦,不首先解决其温饱问题,几亿农民怎会拥护我们?历代苏北、皖北水患严重,农业落后,一月无雨就旱、一月三雨便涝,要彻底改变这种面貌,必须先从水利着手,解决命脉问题啊!”[10]

在毛泽东的号召之下,淮域四省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1950-1952年河南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开始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先后完成治淮一、二、三期工程。此后,河南又对洪、汝、颍河等77条干支流进行了整治,相继完成老王坡、蛟亭湖等5处洼地蓄洪工程,修建了石漫滩、板桥等5个大型水库。1958年又新建了昭平台、白龟山和宿鸭湖水库。[11]20-21

1951-1958年,安徽省在大别山区淮河支流淠河上兴建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水库;在另一支流史河上兴建梅山水库。这四大水库总库容达57.09亿立方米,有效地提高了淮河中游的防洪能力,并逐步发挥着发电、养殖、灌溉等综合经济效益。[11]675-6761970年安徽省又在原有水利工程基础之上建成了淠史杭灌区,该灌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面积达1194万亩,其中80%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该灌区是我国最大的的灌区之一,是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建成之后,毛泽东亲自到灌区视察。[12]

江苏治淮工程是从整治洪泽湖、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兴建三河闸开始的。苏北灌溉总渠是黄河夺淮七百多年以后,淮河重新得到的一条入海通道,长达168 公里,排洪 800 立方米。[11]525-526截至 1957 年,国家治淮工程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达316亿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13]1966年,苏皖两省又密切配合开挖一条贯通苏皖两省的新汴河,全长128.1公里。后来淮域各地又陆续开展了大小规模的治淮工作,这些都为淮河流域根除水患打下了基础。

治淮工程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进行的。毛泽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中央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治淮经费原粮4.5亿斤、小麦2千万斤,保证了治淮工程顺利开展。淮河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条得到全面治理的大河。60年来,沿淮各地人民始终铭记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教导,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历史境况。治理淮河为淮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保障,也是新中国淮河流域经济建设的起点。诚如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所言:“毛主席的决心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的决心,对淮河流域1300万受灾人民成为一个救命的福音。已经逃亡的人民回来了,未逃走的人民安定下来,积极地参加了生产自救的工作。”[14]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它是工业和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因而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淮河流域是我国黄淮海基本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自古以来就属于我国古文化中心,农业历史悠久,早在战国初期,楚、越两国已经开始在本国所辖的淮域土地上开始了农耕活动。[15]淮河流域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业区之一。温带水果梨、柿、苹果等水果产量也居全国前列。[16]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农民胜利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彻底解决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摧毁了存在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后,他又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倾注了巨大热情,主张实行农业合作化。实事求是地说,早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健康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就。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都曾涌现出一批办得较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7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并做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同年9-12月,毛泽东亲自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收录了19篇有关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关的文章,多数与农业合作化有关,毛泽东为其中的13篇写了按语。他在按语中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赞扬包括淮河流域在内全国各地的农民和农村干部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如此,在书中毛泽东对于孔子不屑农业生产的思想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社会主义要重视人民的经济生活,要改变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17]毛泽东还根据肥东县青春、陈祠两个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转移劳动力的出路还是在农村,农民“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1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部分地方领导不切实际地提出要将人民公社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转而开展共产主义建设,这在毛泽东看来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而在从1958年底到1959年初由毛泽东倡导在郑州分别召开会议对以上错误进行纠正。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谈了他视察河南,山东等地所发现的问题,谈了农村工作中的一些错误作法和在人民公社问题上存在着的许多混乱现象。他明确指出,有些领导人急于想使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错误的。陈伯达等人提出废除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的观点受到了尖锐批评。[19]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后,各地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作法有所收敛,然而“共产风”、“浮夸风”依然十分盛行。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在郑州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第二次郑州会议。会议主题是解决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纠正“共产风”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讲话。他要求全党从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批评了冒险蛮干作法,提出了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方针,即“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三级核算,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等。毛泽东对“左”倾错误造成的损失感到痛心,对未能防止某些“左”倾错误带头作了自我批评,他主动承担了在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责任。第二次郑州会议纠正“左”倾错误,毛泽东走在全党的前列。[20]

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党中央集体领导中较快地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决心加以纠正的领导人。薄一波曾说:“如果不是毛主席从纷繁的事物中,找出人民公社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的事业就可能被‘共产风’所葬送。”[21]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各地纷纷放出高产“卫星”,毛泽东虽然也很高兴,但他对各地反映上来的惊人发展速度并不放心,于是决定到河南等地实地考察,调查了解“大跃进”的实际情况。[22]

1958年夏秋前,毛泽东隐约发觉“大跃进”运动中的一些可疑现象,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河南商丘应举社社长崔希彦等人向毛泽东汇报小麦“估计是每亩产一百五十斤”时,毛泽东显露出一丝不安,颇为担心地问道:“你们计划每亩产八百斤,小麦每亩只能收一百五十斤,还有六百斤,今年是不是有把握实现亩产八百斤?”当得到崔希彦肯定答复之后,毛泽东才打消了疑虑。[23]1958年11月武昌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听取河南、安徽等省领导汇报时表现出一定的警惕心理。当河南领导人吴芝圃谈到河南已经处于全面大跃进时,毛泽东对此评论道:“这可能是冒险主义,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并要求他们“要压缩一下空气,做得切实些,一些口号在登报时要注意一下。”当得知安徽省正在大搞水利工程时,毛泽东认为,“提口号要注意留有余地。苦战三年只能算是初步改变面貌。对于下面报上来的成绩,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凡事有真必有假,要打个折扣才稳当一点。”他在评价山东工作时也指出,“现在还是要小心谨慎,不要把事情说满了。”[24]

1960年,毛泽东在河南考察时曾经批评部分领导只靠下面反映的材料作出决策而忽视了调查研究。“我们中央、省这两级做上层工作的人不可能都去看公社,就是摘点要点去望一望,要靠下面反映;而下面反映的材料,就有一部分不可靠。总而言之,上级领导机关,比如中央一级,省一级,地委一级也是不甚了了。”1960年下半年,由于“共产风”和“浮夸风”等,淮河流域尤其是安徽、河南等地农村生产关系和农村经济以及人民正常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大批农民非正常死亡。10月26日,毛泽东接到“信阳事件”的材料,毛泽东只得再次召开会议着手彻底解决“共产风”和“浮夸风”等问题。[25]

除此之外,毛泽东对于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1959-196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淮域安徽农村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的现象。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面对严峻的农村和农业形势决定全面推行责任田亦即包产到户制度。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1961年安徽农村形势得到好转,农村非正常死亡现象得到了遏制,农村经济逐步得以恢复。此后,河南、山东、江苏等淮域农村开始模仿安徽省的做法,责任田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认可。1961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曾希圣将安徽实行责任田制度的基本做法、内容、取得的成绩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向毛泽东做了详细汇报。毛泽东对此表示支持并且明确指示,“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1961年7月,毛泽东在蚌埠视察时召见曾希圣,曾希圣再一次向他汇报了责任田的有关情况。[26]毛泽东此次对于责任田明确表示支持,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责任田在安徽等地的实验虽然被迫终止但是由于毛泽东起初的支持与鼓励,为淮域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一定契机,同时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进行农村经济体制积累了一定经验。

毛泽东十分注重淮河流域的工业建设。淮河流域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前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党和国家的努力,淮河流域的工业基础才逐渐形成。从整体来看,工业发展起步迟、起点低,发展还很落后,同时工业结构还不甚合理,突出地表现在缺乏优秀行业和重点行业,工业结构一般化,工业建设缺少自身特色,与流域的资源优势不相对称等。从工业布局来看,工业布局过于分散,企业集中程度差,没有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协作,仅有的一些工业多集中在流域规模较大的城市,辐射能力较差,与周围地区融通程度低。为了加快内地工业发展,解放初期毛泽东就主张内地与沿海要协调发展,内地要从沿海地区引进新的工业。毛泽东在会见上海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和郭棣活等人时,要求他们积极到内地办厂,让工厂到内地“生孩子”,从而将沿海产业与加快内地产业更新相结合起来。[27]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沿海一些产业纷纷转移到内地,这其中不乏有许多企业就转移到了淮河流域的有关省份。就安徽而言,1954-1958年安徽从上海等地引进企业达108家,这其中的许多企业都落户合肥、蚌埠、淮南等淮域城市,正是这些企业内迁为淮域现代工业播下了种子。在此期间兴办的合肥搪瓷厂、蚌埠化工厂和造纸厂等都成为以后这些地区的支柱性企业。[28]河南的郑州、许昌、开封等也利用此次契机从上海、无锡、徐州、北京等地引进卷烟、机械、搪瓷、火柴、榨油、印刷棉纺织等行业约20多个。[29][30][31]

解放前安徽基本上没有工业。建国后在中央和安徽地方的努力下才逐步建立了许多新型工业,如纺织、针织、搪瓷、玻璃、烟卷、造纸等。建国后安徽省更着重建立冶金、采矿、机器、煤炭等重工业,自己能制造车床、船舶、拖拉机、三轮汽车等产品。合肥、蚌埠、芜湖、淮南、马鞍山、铜官山等地逐渐形成为冶金、机械、化工的基地。基本建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合肥为例,1947年人口只有7-8万,1955年也仅有10多万,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合肥时全市人口已达44万。市区四周过去是一片荒凉,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到处高楼大厦,烟囱林立,已由传统的消费城市变为新兴的工业城市。[32]

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发展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认可。在参观安徽展览馆举办的工农业生产展览时,毛泽东盛赞安徽资源“太多,看不完”。[33]合肥钢铁厂始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投产。原定为特殊钢生产基地,主要为军工配套生产服务。前10年的建设以生产优质钢为主,拥有2座5吨电炉、2座3吨电炉,这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后合钢又相继建成630毫米开坯、500/300毫米、250毫米轧钢、76毫米无缝管及锻钢、冷带车间,并能生产100个规格的钢材。建厂之初该厂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为用于生产出口古巴“雄鸡”牌垦锄的45号优质扁钢,成为合钢的拳头产品。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合钢的发展,曾多次亲临合钢视察,对企业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和重视。毛泽东于1958年和1959年两次亲临合钢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合钢职工的生产和建设热情。合钢在毛泽东的关怀下于1966年已经形成完整的电炉炼钢系统,成为当时华东地区的优质钢铁的主要生产基地,年产优质钢达9万吨,该厂1964-1966累计盈利 994 万元。[34]

毛泽东在皖期间还视察了蜀山镇人民公社的社办农具厂和化肥厂,他认为:“小厂是方向,适当时可以扩大。”诚如毛泽东所料,这些社办工厂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92年,合肥市镇办、村办和联户办三级企业年总产值逾亿元大关,利税突破1000万元。当年毛泽东视察过的蜀山社办农具厂,已发展为农机厂,从单一生产农机具,发展到拥有金工、翻砂、小型轧钢等5个车间的初具规模的企业,年产值是当年的10倍之多。[35]

徐州后来成为淮河流域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目前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新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亚洲硅都”美誉,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淮河流域重要城市之一。徐州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体,机械、建材、轻纺、化工等共同发展的工业城市。截至1985年徐州市区就有工业企业542个,职工达31.18万人,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其中重工业产值达57.3%,徐州工业城市规模已初步形成。然而由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徐州经济发展并不如人意。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和战火洗礼,解放初期徐州只是一个残破落后的城市,其原煤产量仅81万吨,发电量734万度,工业产值只有0.42亿元。当时人有一种说法说徐州工业只有二个半烟囱。[36]

毛泽东对于淮域徐州建设十分关注。他建国后曾7次到徐州视察,为徐州建设出谋划策、指点迷津。[37]针对解放初期,徐州地区经济落后,人口流动较大,毛泽东认为,农民流动是个大问题,不光使本地生产复苏缺乏劳动力,也给流向地区造成人口压力,形成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秩序,影响生产。因此毛泽东要求一定要想办法安置好灾民的救济和安置工作,在他看来,“仓廪实而知礼节”,必须领导广大流民恢复生产。在谈到徐州工业发展问题时,毛泽东首先肯定解放后徐州工业是得到了巨大发展的,徐州工业从解放初两个半烟囱发展到190多个工厂,成就是巨大的。毛泽东特别指出,徐州的煤和铁在江苏省地位很重要,大力发展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同时毛泽东强调徐州工业布局一定要合理,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发展轻工业,照顾市场,不要畸形发展。针对徐州离南京、济南、郑州三地都是700里的区位优势,毛泽东指出,“你们要发展轻工业、日用品工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这样,城市就业问题也好解决了。”[38]

许昌市是淮河流域重要城市之一,也是河南省第五大城市,许昌市工业生产历史悠久。东晋时,许昌各县就有手工造纸业。唐、宋时,禹县已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生产的钧瓷闻名海内。清光绪年间,许昌有印刷作坊26家,棉纺、毛纺。酿造业在清代也有一定发展。1915年,英美烟公司在考察许昌种植环境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烟草投资,并在许昌设立烟叶收购站。1920年,英美烟公司在许昌建烟叶复烤厂,然而由于英美公司垄断和掠夺许昌烟草业发展缓慢。[40]1936年许昌人民击毙其代理人邬梃生、牛森后,许昌以烟草开发为核心的工业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41]然而在建国前许昌烟草业发展步履为艰,由于日本侵略者在许昌掠夺性开发,抗战胜利后又因内战爆发,经济濒临崩溃。1947年底,许昌城关开业的烟厂只有廖廖6家,且生产多处于半停工状态,许多烟厂、烟行、转运公司被迫停产,整个社会经济一片萧条。[43]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南时对许昌发展烟草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视察襄城烟田时兴奋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草王国’了。”从此“烟城”、“烟草王国”等不胫而走,成为许昌的代名词。建国后许昌烟叶复烤厂一直是全国烟草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复烤技术最先进的复烤厂之一。由此开始,许昌烟草工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所产机打片烟、人工抽梗片烟、散把烟和把烟产品,行销欧、亚、美、非等 20 个国家和地区。[42]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流域曾经是我国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然而近代以来由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欠账、战乱、政局动荡等原因,该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淮河两岸几乎处处留下了毛泽东的足迹,这些也成为淮河流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国伊始,为了彻底解决淮河以及黄河的水患问题,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建国后毛泽东曾两次亲临淮河治理第一线指导工作。考虑到淮河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黄河夺淮而引起的,加上毛泽东就治理黄河而进行的5次水利考察,毛泽东在黄淮地区水利考察至少有7次。[43]淮河的彻底治理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毛泽东在郑州、合肥、徐州、许昌、曲阜[44]和兖州[45]等淮河流域的城市、农村考察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对于淮河流域的经济建设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并且对一些重大问题作了指示。淮河流域一直以来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区,显然没有淮河流域的发展就没有全中国的发展,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建设的棋盘上,地位十分重要。作为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当然不可能坐视淮河流域落后。

列宁曾说:“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46]客观地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新课题,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榜样。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几经反复,其成就与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以淮河流域而言,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由建国前的普遍落后到后来逐步建立了自身相对完善的经济体系,其中徐州、郑州、合肥等淮域城市在工业建设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另外毛泽东关于淮域社办企业、淮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工业布局、农村劳动力以及城市产业转移等方面的相关指示与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集中表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这些也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教训。

[1]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合肥:黄山书社,2001:48-51.

[2]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7.

[3]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3.

[4]吴春梅.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5.

[5]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0-273.

[6]吴春梅.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5.

[7]许尧坤.毛泽东与许昌的历史机缘[J].党的文献,2000(1).

[8]为根治淮河而斗争[N].人民日报,1950-10-04.

[9]聂皖辉.毛泽东与治理淮河[J].党史纵览,2006(9).

[10]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毛泽东在江苏[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6.

[1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第2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0-21.

[12]周大川.毛泽东与水利有关的十八次视察[J].水利天地,2005(5).

[13]聂皖辉.毛泽东与治理淮河[J].党史纵览,2006(9).

[14]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等.治理淮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

[15]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合肥:黄山书社,2001:159.

[16]《中国经济地理学》编写组.中国经济地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129.

[17]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75.

[18]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8.

[19]林英海.毛泽东在河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3.

[20]李善塘,等.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70年[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1:394-395.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824.

[22]林英海.毛泽东在河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04.

[2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0.

[24]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67.

[25]李立志.红色地理:毛泽东地理寻踪[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80-282.

[26]周日礼,江鲲池.毛泽东与安徽农业[J].党史纵览,1994(2).

[27]欧阳发,周明洁,施立业.安徽重要历史事件丛书·经济史踪[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256.

[28]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16.

[29]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第4分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7.

[30]程子良,李清银.开封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3:300.

[31]河南省统计局.奋进的中州[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487.

[32]张治中,余湛邦.张治中与毛泽东:随从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日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37.

[33]张治中,余湛邦.张治中与毛泽东:随从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日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40.

[34]《中国钢铁工业五十年》编辑委员会.中国钢铁工业五十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428.

[35]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毛泽东在安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19-120.

[36]苏世荣,李润田.中国城市通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22.

[37]健鸣.铁道上的记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65.

[38]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毛泽东在江苏[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73.

[39]张广全,等.许昌烟草纵横[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

[40]许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许昌市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174.

[41]《许昌烟草志》编委会.许昌烟草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

[42]陈汉.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82-83.

[43]周大川.毛泽东与水利有关的十八次视察[J].水利天地,2005(5).

[44]魏余秀,邹庆忠.毛泽东十八次到山东)[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3:38.

[45]张忠武.毛泽东主席在山东[M].济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部队印刷厂,1998:83.

[4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治淮(2022年8期)2022-09-03 03:42:26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研究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治淮(2019年5期)2019-06-12 06:36:24
基于ELECTRE III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罗山县淮河流域速生杨用材林林分蓄积动态研究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1:33
河南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及布设研究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治淮(2017年2期)2017-04-17 11:54:33
刘宁率组检查淮河流域防讯抗旱准备工作
治淮(2017年3期)2017-03-23 09:21:34
不惑华诞聚信阳 筚路蓝缕绘新章——首届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53
1912—1922年安徽淮河流域实业教育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