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2-12-09 00:20陈星宇岳献荣秦桂芬
关键词:学时学分理论课

陈星宇,岳献荣,秦桂芬

(云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2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2](简称05方案)。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政课”实践教学[3](简称08方案)。从这两个课改方案中不难看出,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这两个课改方案在各高校执行后,由于受学生数量多,组织难度大以及经费、安全、时间等方面的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完备、内容缺乏、口号性强、可操作性差

为了落实教育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从目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看,绝大部分学校都按照教育部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思政课”教学计划,各门课程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甚至制定了专门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教学投入、基地建设、教学组织等完整的教学计划,每年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显得形式完备,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只停留在完备的形式上,实践教学远没有理论教学那样受重视。有的学校将学生处、团委组织学生活动的成果拿来充当“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成果;有的学校则拿出一天时间将学生统一带到企业、农村、社区参观,走马观花一圈来完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暴露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形式无内容,口号性强,可操作性差,实践教学有效性低下。

(二)“思政课”教师被动进行实践教学

目前各高校的现有师资主要承担“思政课”理论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精力承担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教学,所以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多数只是走形式。如有的高校教师通过在理论教学中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充抵实践教学,或者学期结束让学生交一篇 3 000 字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的依据。

(三)学生被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

教学是教与被教的互动过程,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但目前陈旧的、走形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远远满足不了生活在互联网发达时代的学生的要求,反而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而被动参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生把参观看作是出去散心,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目的不明确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启动时间不长,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虽然从整体上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但就教学内容来看,目前许多高校没有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要求,实践环节时有时无,随意性较强。结果造成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时数不一,教学内容不规范。[4]据笔者对云南省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有的学校每门政治理论课拿出20%的学时作为实践教学学时,有的拿出30%,但无论是20%还是30%的实践教学学时,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这是当前实践性教学难以奏效的一个原因。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简单,陈旧,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都提出了要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数量多,组织难度大,以及经费、安全、时间、空间等的制约,[5]各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参加实践,而且多数只是采取简单的参观、影视欣赏、讨论等方式,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不高。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制度不健全

高校开设“思政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育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随着高校的发展,学校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就业等显性问题,更加注重专业课的建设,而对“思政课”这一投入多,产出不明显的课程重视不够,“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根本的制度保障。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用来衡量其教学成果是否有效的具体标尺。但目前很多高校既没有明确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也没有形成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有效评价的标准,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变成一种口号,不能真正把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

(五)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协调不力,分工不合作现象严重

目前,本科高等院校要求学生必修的“思政课”有四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每门课程都划分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就拿笔者所在学校来说,每门课程都拿出20%的学时作为实践教学学时,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最后以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由于各科教师按照学分比例分到的实践经费、学时较少,所以就用简单、陈旧的参观等形式来完成任务,而学生也从网上下载社会实践报告匆匆了事,甚至有的学生下载1篇,打印成4份,交给不同的4门“思政课”教师。所以这种分散的、不合作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收到的效果甚微。

三、建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

综合实践教学就是将目前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四门必修政治理论课进行学分梳理,把学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份,每门课程又按相应比例划出一定学时作为实践教学学时,单独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课程”。[6]具体说就是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统一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时间

虽然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开设“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时间不同,但是可以把所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统一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暑期进行。因为高校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基本完成,而且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实践方法,有了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二)统一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四门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较多交叉的地方。因此,在实践教学上可以整合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指导“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制作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PPT

学生利用自己的假期,结合任何一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自由到社会上收集资料,制作具有现实意义的PPT。如让学生回家调查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并拍照作为PPT的素材,这样就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学校设立专项“思政课”社会实践课题申报平台

学校每年组织相关教师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当年的课题范围内选择申报。学校根据学生申报情况,组织老师对学生的申报书进行评审,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准予立项,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课题组在规定范围内上交结题报告,学校组织老师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合格的给予学分,优秀的除给学分外还给予奖励。

3.统一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

对于没有参加PPT制作和课题申报的同学,统一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15~30人,[6]并由2名以上教师带队,制定活动计划,然后根据计划有针对性的到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活动,并撰写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

(三)统一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

“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从各门“思政课”中按相应的比例抽出,可抽总学分的20%,然后按照学分数统一划拨经费,保证实践教学长期有效的开展。这样既可以避免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复,又能够节约经费,有质量的完成一次实践教学。

(四)统一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体系

理论教学一般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实践教学也应有一套合理的检验体系,才能激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检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践成果对教师进行评判,优秀的给予奖励,不负责任的进行处罚,并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核:学生PPT、论文、调研报告、课题项目由教学实践部门来统一评定,把考核分五个等级: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60分以下,并明确每个等级的评分依据。60分以上获取相应学分,并对90分以上的给予奖励,对优秀论文或调研报告可以帮助学生发表,编辑出版社会实践优秀论文集,60分以下的重修该门实践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2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02-16.

[3]张艳宏.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11-13.

[4]汪永芝,吴健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8): 109-110.

[5]曾敏.广西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部分单列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242-243.

[6] 朱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9(4):185-188.

猜你喜欢
学时学分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学分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