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玲
(武夷学院 旅游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拥有 1 500 年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叶资源。近年来在武夷山旅游业的带动下,茶产业与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推动地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重视农业经济和绿色GDP的今天,茶叶经济成为农业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武夷山市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绿色经济政策,农业经济取得快速、有效的发展。其中,茶叶经济发展尤其夺目,现已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力量,为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武夷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武夷山市全年生产总值54.89亿元,同比增长13%,农业总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收入 8 795 元,同比增长13%。2011年武夷山茶叶年产值突破13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17.3%。武夷山现有 1 000 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只有23家,其余大多是小型和微型茶企业。其中微型茶企已经成武夷山茶企业的主体力量。但微型企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科研能力总体偏低,它是企业中比例最大的群体,也是弱势群体。目前微型茶企业对于推动武夷山茶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发挥着基础作用。
在当今倡导健康生活的时代,茶已成为普通大众的绿色消费的首选。茶已不仅仅是饮品,还是经济、是生态、是文化,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201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 20 000 万元以下的为中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根据该规定划分,武夷山大多数茶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基本上都属于小型和微型企业的范畴,具备小微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微型企业与规模企业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生产设备资产总额,用工人数及营业收入等方面。规模企业资金量大,生产投入大,营业收入高,生产经营市场化程度高,大多具备完善的生产设施设备,拥有人事、财务、市场等完整的一体化现代企业管理结构和机制,拥有独立的企业品牌及文化,拥有一定的生产研发力量和市场竞争力。然而理论界通常认为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
一般而言,微型企业具有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自主经营、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生产设备简单、产量低、生产方式灵活,大多采用直销的销售方式,在同行业中不占垄断地位的特点。近年来,随着茶叶经济快速发展,处在成长期的武夷山微型茶企业表现出企业数量多、分散经营、规模小,以农户式、作坊式、联营式等多种形式作为主要形式,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成本低、市场经营方式单一、品牌知名度低的特点。由于缺乏资金、品牌和稳定的客源市场,大多微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2011年武夷山茶业局的普查报告内容,在武夷山 1 200 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只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仅10家,而家庭作坊企业 1 156 家,微型茶企业约占当地茶企业总数近80%,已经成为武夷山茶业的主要力量。以武夷街道为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为507家,其中,中小型企业136家,微型企业371家,微型企业全年产值 15 919 万元,每个家庭作坊茶企业的年均产值约为42.9万元[注]数据引自武夷山茶业局2009年公布的全市茶叶资源普查报告。,低于国家划分企业标准的微型企业年产值50万元。据调查,2011年武夷山微型茶企业(含作坊加工企业)全年总产值约1.54亿元,规模企业年总产值约12亿元。可见,微型茶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数量占到主体地位,经济效益与规模企业相差甚远,经济结构明显不平衡。茶叶经济发展形势见表1。
数据来源:武夷山市茶业局2008~2011年统计数据。
以上数据反映出,武夷山茶业经济发展势头呈持续增长形式,获知名商标的企业数量明显偏低,以农户和作坊型加工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微型企业呈上升发展势头,行业竞争趋势明显。因此,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扶持小微企业,调整茶产业结构,促进茶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武夷山茶叶经济的主体形式——微型茶企业的发展环境关系着未来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结构变化。武夷山茶企业依托优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茶叶经济的发展连年保持快速发展的形势。微型茶企业在良好茶叶经济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
武夷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武夷山平均海拔650米,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雨量充沛,年降雨量 2 000 毫米左右,湿度80%左右,日照较短,大部分茶区的土壤为火山砾石、红砂岩及页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pH值为4~6,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境内特殊的土壤结构为茶树的生长源源不断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营养元素,是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基础。武夷岩茶的主产区分布于境内以风景区为核心的周边乡镇;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产区则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独特的岩石、土壤、微量元素、水土条件和小气候,造就了武夷茶超群的品质。
近年来,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幽香和营养保健功能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颇受欢迎。自从2002年武夷岩茶申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颁布执行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按照国家标准,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称之为武夷岩茶。同时规定武夷岩茶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丛和奇种。名丛源于品种,选自于武夷菜茶,名目繁多,高于品种,且拥有个性特征,名丛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等有几百、上千种,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宝库,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品质的物质基础。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的诗句点名了武夷山在中国古代浓厚深远的历史文化地位。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古茶人留下了不少茶文化遗迹和古建筑。主要有御茶园、宋代遇林亭窑址、水帘洞茶馆,以及被镌刻在武夷丹崖之上的摩崖石刻,如“茶洞”、“晚甘侯”、“大红袍”、“不见天”、“应接不暇”、“岩韵”、“茶灶”、“庞公吃茶处”等,其内涵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意义,也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增添许多文化艺术景观。近年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的成功运营为武夷山茶文化的广泛宣传和艺术提炼创造了可观成绩。近年来,武夷岩茶及其制作技艺分别荣获“中国茶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桂冠,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50克产自武夷山的大红袍,武夷山茶文化又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武夷山茶叶经济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武夷山市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是福建北部的门户,具有北接浙江、“长三角”,西邻江西、“大京九”,南连福州省会城市,东出台湾海峡的交通区位枢纽优势。武夷山大红袍和台湾冻顶乌龙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两岸茶文化交流以武夷岩茶为纽带,以茶业会展为平台,充分展示“海峡特色”,两岸茶叶经济发展合作前景广阔。
5A级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接待设施不断完善及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为武夷山茶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茶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近年来,武夷岩茶的市场价格以15%~30% 的增长速度向上递增,2011年茶叶总产值突破13亿元,农民人均种茶纯收入 1 900 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21.6%,[注]数据来源:2011年武夷山政府工作报告。武夷岩茶全国销售点现已发展到 4 000 余家。根据《海峡都市报》2011年的一份福建人饮茶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武夷岩茶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在持续增长。调查数据显示,乌龙茶依然占据着主流。当前最常被饮用的茶叶中,乌龙茶铁观音稳居第一位,武夷岩茶以59%的份额位居第二,绿茶占48%,红茶占到42%。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在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上拥有显著的名茶品种和茶叶生存、生长环境、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生产加工工艺”等有利于茶叶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及与之相应的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地区经济发展区位局限性、食品安全检查体制和食品进出口安全检疫的标准不断提高的技术壁垒、资金筹措受限等劣势环境,在茶叶经济持续升温,竞争态势明显的形势下,微型茶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被市场淘汰、收购和转型发展的多项选择。
武夷山农业经济主要以种茶为主,武夷山大多数茶企业为微型茶企业或小型茶企业。在各乡镇中茶叶经济占主导的,微型茶企主要集中在武夷街道、黄柏村、天心村、下梅村、星村镇等村镇。根据2010年武夷山市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武夷山市农业产值 114 395 万元,同比增长2.1%;茶叶产量 9 770 吨,增长4.75%;截止2011年底武夷山登记注册的茶企业数量达 1 156 家,获知名商标的66个,通过QS认证的仅216个。其余大多都是近年来建立的品牌知名度低,生产规模小的微型企业。
武夷山茶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小农经营”为主体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体系仍然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粗放型生产与日益规范的市场行为规则之间的矛盾等,制约着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微型茶企业在管理体制、生产技术和产品营销等方面都与有实力的国内外著名品牌茶叶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武夷山茶叶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资金实力雄厚,品牌知名度高,生产规模大的茶企业为数不多,这些客观因素都为微型茶叶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首先,规模小、经营分散、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在武夷山 1 000 多家茶企业中,生产达到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的企业屈指可数。以武夷山著名的岩茶村天心村为例,茶农户246户,占农户数的48%以上;茶叶加工企业43家,茶叶加工作坊107家[注]数据来源: 2009年武夷山市茶业局茶叶资源统计调查报告。。该村大多数茶企业都属于家庭作坊式茶叶加工企业,机器化生产程度普遍偏低,缺少专业生产场地和设施,生产技术依赖经验和做茶师傅的技术水平,茶叶年产量平均只有几千斤。这样的生产销售条件与拥有全自动生产线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相比,产量、质量、市场销售等环节都面临严峻挑战。
其次,茶叶价格受产区因素影响显著。根据《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对武夷岩茶原产的划分,主要分为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两个区域。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72平方千米(即: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武夷岩茶丹岩产区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内除名岩产区的其他地区。根据2009年茶业局调查显示:大红袍、肉桂、水仙平均产量最低的都在景区内,平均产量只有 2 250 千克/公顷左右。由于景区自然环境最利于武夷岩茶生长,虽然产量低,销售价格却连年攀升,供不应求。市场上的岩茶价格往往按茶叶产区划分从四五千元到几十上百元不等。市场上往往以武夷岩茶的产地作为茶青收购和茶叶生产加工的成本及销售价格的第一影响因素。名岩茶区的茶青收购价格比丹岩茶区的茶青价格高出10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武夷山茶叶产区的划分直接影响到茶叶销售和市场价格。
再者,生产成本呈现逐步上升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如武夷星、戏球、元正、正山等福建省著名商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效益不断提高,同时外来企业不断地进入武夷山茶业市场,大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大量承包、收购茶山,茶青收购的价格连年攀升,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这些对武夷山微型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经营成本和运营风险。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的市场销售持续升温,茶青的价格以10%~15%的涨幅普遍上涨到几十上百元不等。2010年桐木村的茶青售价每公斤已经超过了40元,市场上正山小种一级红茶的售价上涨到每公斤600~ 1 000 元以不等。高成本生产对于微型茶企业而言经营风险明显增加。
最后,茶叶品种多,结构比例失衡。武夷山大多数茶企业生产的产品仅局限于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武夷山种植乌龙茶 7 110.5 公顷,占总面积的92.4%,分布各乡镇;红茶453.7公顷,占总面积的5.9%,主要分布于星村镇桐木村和自然保护区内开发的茶山;绿茶133.9公顷,占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于兴田镇行政区域内。从品种看,肉桂、水仙、奇种都为迟芽品种,占全市茶山面积的70%以上(即肉桂22.25%、水仙37.36%、奇种12.14%)[注]数据来源:2009年武夷山市茶业局茶叶资源普查报告。,加上大红袍品种中还有一定的比例的迟芽品种,因此茶叶品种迟芽种偏多,早、中芽品种偏少,优化品种结构势在必行。总体上看,乌龙茶占到茶叶生产的主体,红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简言之,武夷山微型茶企业生产经营主要呈现出企业品牌知名度低,经营规模小且分散,产量低且产品种类单一,生产设备落后且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
良好的茶叶经济发展环境和武夷山旅游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武夷山茶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微型茶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
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政策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武夷山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市场销售持续升温,茶业前景看好。在我国“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夷山市政府提出建立旅游支持农业,资源互补共享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确立以旅游作为经济发展引擎,带动茶、竹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资金支持方面,福建省同时增强引用数据的时效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每年投入 5 500 万元,支持茶叶重点品种开发,并投入支持建设了各级茶叶检测中心,形成了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客观上促进了茶叶品质的提高。
国家惠农政策对于武夷山微型茶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策的有利局面,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茶叶生产和加工行业,大量的开垦荒山种茶,有的甚至毁林开垦茶山,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乱开发导致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茶叶生产标准化难以实现,茶叶市场价格较为混乱。
第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武夷山站在建设海西的时代机遇的前沿,政府积极扶植和鼓励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在惠农政策和时代机遇的有利形势下,政府积极引进台湾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促进闽台农业深度对接和闽台双向投资,推动建立闽台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1]。海峡两岸茶博会是闽台茶业合作的重要平台。2010年11月第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茶叶贸易总额达31.2亿元。海峡两岸茶博会的成功举办证实了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两岸的合作,促使福建丰富的资源与台湾先进的品牌技术和经验相结合,优势互补,有望合力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提升两地茶叶品牌的形象。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也为武夷山微型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挑战。海峡两岸的技术和生产经营合作往往面向有规模有实力的茶企业,与微型的茶企业的技术交流和业务合作甚少。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打开闽台茶叶销售市场,获得金融和税收支持是武夷山微型茶企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三,武夷岩茶品牌建设的市场机遇与挑战。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山市政府为推广大红袍品牌,每年财政支持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武夷岩茶的品牌宣传推广。从七届“武夷岩茶节”到“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活动,从武夷山国际禅茶(大红袍)节到5·13海峡两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不断地被广泛宣传并认可。外经局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武夷山投资贸易浅谈会中与茶和旅游有关的投资项目、投资额占所有签约项目的90%以上,茶叶市场迎来了武夷岩茶品牌建设新机遇。
大红袍品牌效应的成功也为微型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2010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出炉,福建省有32家企业入围,占全国的近1/3。武夷山众多茶企业中只有武夷星一家企业入围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行列。武夷山绝大多数微型企业仍然没有建立与大红袍品牌效益旗鼓相当的企业品牌。茶叶市场仍然以大红袍为武夷岩茶通用品牌,许多微型茶企业自身的品牌便淹没于大红袍品牌之下无人问津。
武夷山微型茶企业在茶叶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下,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微型茶企业应抓住时代和政策机遇,通过联合经营,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依靠科学管理茶园和科技研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多元化的系列产品,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内涵,创建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叶品牌。
品牌建设方面:武夷山微型茶企业应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拓展茶叶销售和品牌宣传渠道,大力开展有机茶等绿色食品认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第一,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时代机遇和惠农政策机遇,发挥闽台合作优势,积极参与海峡两岸茶博会、国际茶叶博览会等知名茶叶展会,拓展国际消费市场。第二,转变生产模式,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主打品牌,顺应绿色食品的消费潮流,以提升茶产品质量为核心,创建并提升企业品牌文化。积极申请武夷岩茶原产地保护标志和QS生产安全、质量安全、有机食品的认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2]。通过使用条形码和网络数据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市场良好经营秩序,维护大红袍中国驰名商标的信誉。第三,积极寻求国内外茶叶科研机构和销售商的合作,以共赢的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经营模式方面:以优势互补为前提,积极开展与规模大,实力强,生产设施先进的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产销一条龙体系。首先,以龙头企业带动小微型小企业的联合式经营有利于充分发挥品牌企业的产业链优势,提高标准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整体效益,有力地推进小微型茶企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武夷山部分茶企业已经建立“联合型、集团式、基地式”农业合作社等联合经营模式。例如武夷山主要产茶区星村镇许多茶叶加工作坊与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愿公司共同组建茶叶合作社,形成产销一体的联合经营模式,近500户茶农收益。兴田镇的裕茗茶叶有限公司是由23家微型茶企共同注册,联合经营的一家茶企,共享“裕茗天香”商标和QS认证使用权,共享客户资源,统一管理茶园和生产。该模式有利于集中茶叶生产力和技术,整合茶山资源,农户与企业优势互补,实施统一管理,合力发挥大红袍品牌优势,共享市场资源。其次,微型的茶企业组织结构过于单一,部门业务功能性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应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行责任制科学管理,依靠科技研发力量,科学管理茶园,提高茶叶品质,建立生产、质检、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市场营销方面:充分发挥武夷山历史文化优势,开发茶枕、茶饮品、茶点、茶文化工艺品等系列产品;明确市场定位,开发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络营销渠道,以产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占领市场份额。继续深化茶旅联合营销的市场营销方式,采取以茶文化传播和旅游业带动茶叶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以门店形象和茶馆文化设计为窗口,通过武夷茶艺表演和茶艺作品展示,推广武夷茶文化和企业品牌文化。广泛开展与旅行社的合作,开发茶园观光、茶艺欣赏、名茶品鉴等茶文化体验之旅,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江帆.茶业管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59-65.
[2]何梅芳,凌波.加强后续监管保护,确保武夷岩茶质量安全[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0(12):30-31.
[3]张烨.茶叶标准化问题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58-61.
[4]李贤葆,袁先安.分散经营严重制约茶产业发展[J].茶业通报,2009,31(3):113-114.
[5]周素红.金融支持武夷山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J].福建金融,2009(11):36-37.
[6]包彩英.武夷山茶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77-78.
[7]张陆,洪虹,建立.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促进我国 微型企业”发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3):1-3.
[8]张锡友.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