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背景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鸦片战争》为例

2012-12-07 10:48李春霞
中小学电教 2012年4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支架教学模式

☆李春霞

(银川二中西校区,宁夏银川 75002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都将迎来全面的变革。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正如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化背景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根据这个建筑隐喻,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经布鲁纳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

目前,“支架式教学”比较流行的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如图1)。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找到最适宜的介入点,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

图1

支架式教学提出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环节构成与实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书本进行讲授,学生看黑板做笔记,偶尔有几张挂图,教学信息传递的途径极其有限;而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学信息传递的途径却非常丰富,它包括教师讲授、文字教材、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幻灯、网络教学系统、资源库、互联网等。在这种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第一步,为学生即将进行的学习任务搭建“脚手架”。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掌握方面会有哪些困难,学生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任务之间的距离怎样,也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会出现在哪些环节等。其次,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例如:本节课需要学生完成哪些任务,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学生在能力等方面会有什么层次的提高等。在这些准备都完成之后,就需要教师建立“接收支架”。在这一环节中,接收支架虽然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但其表现形式却可以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予以表现。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教师授课之前先为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如图2):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场景,圆明园焚毁后的遗址,虎门销烟浮雕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图2

配上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那是一个风雨如磐、万马齐暗的年代。一次次的列强侵略战争,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笼罩在国人心头。今天,作为真正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我们冷静理智地去审视那段沧桑的历史,就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这时,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会面临这样的境地?为了民族的解放,中国人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过渡到本课内容学习的接收支架被建立起来。

第二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运用多种媒体的组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巩固接收支架。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学习的接收支架初步建立以后,就需要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需引入情境,巩固支架。教学中,教师多媒体展示——两个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主要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来了解:

材料1——经济1820年,中国3.8亿人口,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1820年,当时西方最发达的英国位居世界经济总量的第四。

——《世界经济千年史》[英国]安格斯·麦迪森

中英两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对比(如图3)。

图3

材料2——政治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英国《权利法案》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尔巽《清史稿》

材料3——军事 英军火炮与清军火炮的样式、机制原理大体相同。但是英国已经有了近代工业,冶炼技术保证了铁水提纯,镗床切削使炮膛光洁,加强了射击精度;用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纯硝、硫、碳等原料,根据化学方程式配比的火药,保证了爆炸性能。英军炮弹有内装火药的,爆炸后杀伤力很大。当时中国的火炮仍用传统工艺制造,冶炼铁水不能提纯,炮身杂质和气孔多,不得不以加厚炮壁防止炸裂,因此形体笨重,机动性很差,有的只能做单向发射;火药配方全凭经验,炮弹又都是实心的,内装火药的炮弹只用于京城的防御。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4——对外政策(如图4)

图4

教师提供历史图片、创设文字情境,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到两个世界在经济、政治、军事、对外政策的差异。这样,就将接收支架中的两个概念即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与日益衰落的清政府两个概念连接为一体,当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概念建立起来后接收支架便完成了。这一支架是由多媒体配合完成的,其形象直观,概念明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得到结论。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转换支架”的基础上完成意义建构。独立探究内容主要有:教师提出关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搜索和选择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究。例如:《鸦片战争》教学中,学生在对战争前中英两国情况进行比较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搜索和选择资源,由学生独立思考并研究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中国战败的原因,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等。教师提供的资源有教材、网站、个人博客、多媒体材料。在这些材料中,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需要按照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间的逻辑联系(即转换支架)去粗取精,筛选和甄别所有材料,逐渐做到无需教师讲授,学生自己在知识框架中继续攀升的学习效果。

第四步,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协商、讨论。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资源和材料,学生讨论时会有各种情况,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与教师原来预设的答案有很多不同,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给与适当的指导。如:《鸦片战争》对清政府战败的讨论,就涉及很多新的疑问: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如果道光皇帝不查办林则徐,中国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对于这些疑问,教师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讨论中有些学生会认为虽然中国比英国落后,但如果道光帝不查办林则徐,战略战术得当,中国是可以取胜的,甚至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佐证其观点。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中国方面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他们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丧失了这些有利条件;不但不能利用远来的敌人所处的不利条件,使之陷于愈来愈大的困难,反而使对敌方本来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的条件”(胡绳《中国近代史》)。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单纯“落后”,若众志成城是有取胜的可能,可是清政府除了“落后”还“腐败”。政治的腐败必然导致军事上的失败。学生的疑问在信息资源的帮助下更加明朗,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进行多种方法的效果评价。传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课堂问答、学生答卷等方式进行,而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常常要借助互联网、校园网、学习网站等多种途径,教师对评价结论的整理和发布要比普通课堂教学更为复杂。例如:可以采用随机检测与反馈检测相结合的计算机检测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检测效率,扩大检测的范围。在《鸦片战争》这节课中,可进行以下两方面的检测。其一,让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及时用计算机打出所学的知识脉络,其知识脉络的准确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一点是由历史教学注重历史各因素的相互联系所决定的。进而要求学生总结清政府战争失败原因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这是学生攀登支架自主学习过程的反馈。其二,利用自制CAI软件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这个整体包括学习内容整体与学生整体两个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检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检测学生对《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检查的方式以选择题为主。学生操作鼠标,依据光标的变化,调出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消化、记忆和理解。教师同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恰当的指点,对已形成的概念框架进行验证。另一部分是检测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即鸦片战争的全面掌握情况,操作时计算机将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如果正确,即用画面或语言给予肯定鼓励;如果错误,即启发其继续思考。这样人机对话的结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利用网络获取每个学生的信息,完成对支架式教学法所产生教学效果的检测。教师利用教师机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对学生未理解的知识进行及时辅导。

四、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

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基于这样的特点,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教学目标分析。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所做工作主要是确定期望学习者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而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任务、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课件、影视素材、教学步骤的调整与修改等)、引导学生利用支架主动探究学习。教师要保证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使学生能沿着教师提供的支架逐级攀登。

第二,要注意合理创设情境。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置,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教师如能在建立问题支架后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境的设置还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使其具有现实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

第三,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信息化背景下的支架式课堂教学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不会从天而降,“台上几分钟,台下几日功”。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敏锐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做资源开发的有心人,因此,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做一个前期的设计分析,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才会产生资源开发的敏感性,才能做好“支架”。例如:我们需要收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电视节目资源,把它们和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联系起来,分析这些资源在哪个环节可以做成“支架”,使学生能够向更高的层次前进。

第四,要注意进行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感、独立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支架式教学模式是遵循人文主义观念构建的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主建构是它的亮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行转变,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支架只起到引导、提示、帮助的作用。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合作和自主、协作学习。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通过教学各环节的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不断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成功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水平,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不断地焕发生机和活力!

[1]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支架教学模式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THE DRUG WAR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深圳大鹏古城与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