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林盛,李建英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论东亚体育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孟林盛,李建英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东亚体育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体,包括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3国。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古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经过南北文化的交融建立起文化主体,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向外辐射,最终建立起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在体育精神价值、体育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趋于同一的体育文化圈。近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由于受到战争、成员国分裂、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分离和裂变。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兴起,以中华文化、大和文化和大韩文化为代表的东亚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由东亚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建立了新的体育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平台,为现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的重构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重构东亚体育文化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缺失性,并在尊重和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
东亚;体育文化圈;形成;发展;思考
“华夏”一词最早于《尚书·周书·武成》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华夏”一词的本义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华,华夏二字在现实中是服饰、礼仪、经典的实体展示。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和中华疆界统一的实体。[1]
华夏文明最初源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华族占据中原,开始创造华夏文明,从炎黄时期的文明算起,距今已经有5 000多年的文明史。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提出尊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六经”典籍出现和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也为日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东亚体育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随着秦汉政权的建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汉民族与汉文化已成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以六经、六艺、五常及其主张的诗书礼乐之道为本质,以礼乐教化、神道设教,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为思想核心的古代体育文化开始发展壮大,成为日后东亚体育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基础。[2]
中国的历史从开始便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争,造成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腹心地域便进行了多次各民族的融合。例如,楚在周时崛起于江汉,春秋战国时从淮河上游传播至中下游,由长江中游传播到下游,数百年间席卷江淮。春秋时期形成的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吴越和巴蜀文化随着楚国在军事、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渐渐融入了楚国文化,形成不断开拓的楚文化圈。种类繁多的华夏文化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迁移、交融和整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与风格各异的江夷文化、南蛮文化和古越文化相融合,并由此逐渐形成底蕴十足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3]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灿烂的传统体育文化,它们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运动项目和博大精深的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华夏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发展的进程也是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传播发展的过程。史料记载:舞狮源自北方长安,由于中原族群南下带动文化传播,到明清时舞狮已在广东沿海开始流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后汉书》记载:汉代舞蹈、杂技、高跷、风筝等传统项目均是由中原地区引进的;源于边缘地域的秋千等项目在唐宋时期已传入中原,并盛行于宫廷;南方的龙舟等项目随着楚、越文化圈的扩大,从唐代开始大面积传播,至明清时期已是遍及全国15个省份。[4]在族群迁移和强势文化函化弱势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并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诱惑力影响着周边地域,为古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的最终形成构筑了文化主体。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通过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的积淀,在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下,以养生和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观念中处处表现为“礼”、“和”、“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礼乐观和嬉戏观的特质。秦汉以后中国体育文化开始逐渐影响周边国家,成为东亚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心。缘于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从秦汉开始,朝鲜、日本、越南与中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汉末六朝开始,日本和朝鲜为寻找更高的文明而先后来到中国,从此中国体育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并在异乡生根发芽。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和影响下,东亚体育文化圈开始孕育,并在公元8世纪正式形成。正式形成的东亚体育文化圈以唐朝中国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5]70东亚体育文化圈在隋唐时期形成第一个高潮,宋明以后,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开始在中国、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占据官方哲学地位,“仁爱、礼治”、“寓教于乐”、“尚武崇德”、“尚中贵和”、“立德仕功”等思想开始成为东亚体育文化圈的思想基础,各国广泛接受和积极吸收独特的中国体育思想,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儒学经典观点为基本理念的体育价值观[6],并在传承、扩大和创新中共同营造东亚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历史上相对稳定的“东亚体育文化圈”。
古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以中国为中心,日韩为边缘的局面,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是中国文明久远,秦汉以后国家长期大一统,儒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遂形成了一个文明积淀深厚、政权力量强大、统治地域辽阔的文化体,使中国文化长期保持对周边文化的优势地位。二是日、韩地域狭小,早期文明落后于中国,并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最终认同于中国文化。[7]1基于强势、地缘和文化认同,东亚体育文化圈才最终形成以“华夷秩序体系”为物质化体系,注重等级,强调“礼”、“仁”的文化格局。
东亚体育文化并非凭空而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一段漫长而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国体育文化是历史上东亚体育文化圈的原生结构,自有文物出土的商代开始,中国体育文化就初步形成,并于汉末形成自己的体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至此成为中国体育人精神生活的双面镜。[5]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成为古人实施体育行为的规范。“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可以追朔到史前人类社会,球类运动、射箭、角力、搏击和养生体育,甚至各种与现代器械运动相似的体育项目都开始初具雏形;夏商周时代,体育活动已经快速发展,并具备了教育性、军事性和民间性;秦汉三国时期,中国古代体育开始进入初步兴盛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体育活动规模扩大、形式多样;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开始对军事和武举制度加以重视,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鼎盛局面;宋辽金元时代,随着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开始发展,传统体育项目以各种形式进一步深入民间;明清时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迅速增加,是整个中国古代体育进程中,民间体育最为活跃的时期。[8]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由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南方文化和盛行于历朝历代的民俗文化共同组成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如此丰富的体育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构筑的,它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其渊源之久、文化之厚,堪称世界之最。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王朝,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为“汉四郡”。“汉四郡”的设置,从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与朝鲜的体育文化交流。在“汉四郡”疆域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兵器和绘制中国武术动作的器皿,充分说明包括古代体育文化在内的汉文化在当时的朝鲜非常盛行。另外,朝鲜半岛南部各部落酋长和人民与汉朝乐浪郡一直保持着密切往来,此后的新罗、高丽和李氏王朝,都一直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积极学习并引进中国体育文化,使中朝两国体育文化一体化的趋向不断加强。韩国“国技”跆拳道从起源到发展壮大无不受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武术作为中国体育的代表,早在明代以前就传入了朝鲜,朝鲜人将中国拳术的精髓与本土民间自卫术“花郎道”融合,并逐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今日的跆拳道。从跆拳道“以礼始,以礼终”的运动规则到注重礼仪、道德、修养的体育文化,从充满“尚礼”与“仁爱”的运动氛围到“智、仁、信、勇、严”的人生信条,这些尊师重道,强调武德,重视礼仪的体育思想[7]2,恰恰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日本文化有一颗中国芯”,日本的体育文化中也蕴涵着浓厚的儒家“礼”、“义”、“仁”的思想。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移民潮,不仅为日本带去先进的农业、生产、医药等技术,同时也带去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到隋唐时,日本开始进入全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正是随着文化传播被日本吸收和利用,并逐渐演变为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体育文化。作为日本“国技”的柔道起源于柔术,而柔术又源于深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影响的相扑。《江表传》载:“使尚方以金作步,摇假髻以千数,命宫女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命更作”;现代日本柔道和相扑场地的布置格局仍然保留着“天圆地方”、“四神”、“四方”等中国元素,在场地的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悬挂有蓝、白、红、黑4种颜色的“穗”,代表着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体现出天与地与人合为一体的思想。与“国技”齐名的日本剑道的思想基础同样是儒家思想,以“礼”、“义”、“仁”作为剑道的思想精髓,追求“身心如一”的思想境界。[9]而空手道的由来是唐代中国拳法传到日本,被称为“唐手”,昭和10年才改名为“空手道”,后来综合各家武道的经验,并以柔道、剑道、枪术为基础发展形成了“合气道”。中国古代的教育和科举制度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被东亚各国广泛采纳,成为东亚体育文化圈中的主要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保泰二年,越南借鉴中国,设立习武堂(也称武学所),并“令累朝臣及诸臣子孙皆入学”,以教化贵族子弟,扬武学精神。越南武学是以中国“忠孝”武学思想作为重点,重视军事体育技能的修炼,强化“兵书”、“武经”等军事理论知识。保泰四年,越南设立武举,其武举制度既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同时也表现出本土的特色,既传承了中国唐代重视技能的选举办法,又吸纳了我国宋代“技艺”和“程文”并重的科举制度。如:在技能考试中,既采用了传统的刀、剑等技能,还增加了举重、长矛、枪法、棍术等内容;在程文考试中,除了保留《武经七书》的内容外,还增加了《通鉴》、《兵鉴》、《陈书》、《博议》、《兵要陈说》和《四书五经》等内容的考核。[10]
缘于中国古代体育思想的传播,东亚各国在体育精神价值和体育道德思想等方面逐渐趋于同一,随着中国传统运动项目和文化不断传播到东亚各国,和各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中异质和创新成分不断增多,朝、日和越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也日益明显起来。从亦步亦趋到各擅其胜的体育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东亚体育文化,对古代东亚体育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17世纪中叶朝鲜上层出于对清政府的鄙夷和偏见,开始批判中国文化。日本也认为汉唐时期纯正的中国文化已经消失,中国在东亚的文化核心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之后,处于东亚体育文化核心区的三国在大文化上开始分道扬镳,汉唐时期建立在东亚文化共同体基础上的认同感已经逐渐消失。
1840年后,作为东亚文化核心的中国遭受外族入侵,内部危机,政局动荡,到处兵荒马乱,饿殍遍地,中国文化开始朝着质变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东亚体育文化圈的历史,也改变了区域文明。当中国自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时候,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在迅速崛起,首先与东亚体育文化圈内其它国家分离,在“脱亚入欧”的旗帜下,借助野蛮的军事侵略手段,蓄意以“东洋文明”、“大东亚武士道精神”取代“中华传统体育文明”来炮制“大东亚共荣圈”的诡计,以达到文化上一统东亚的野心,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我们分析历史不难发现,日本虽然汲取了中国体育文化的某些精髓,在中国唐朝时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曾一度成为日本体育文化的主导。但是从幕府时期开始,日本统治者将“尚武精神”加以强化、发挥直至变质;将“尚中贵和”的传统体育文化抛于一边,走上了军事侵略之路。[11]特别是经历两次重大裂变之后,东亚体育文化彻底成为了一种落后文明的象征,对于文化圈内各国的吸引力不再强大,东亚体育文化圈开始淡化、瓦解,华夷秩序体系也彻底崩溃。第一次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朝鲜。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逐步主动否认中国体育文化在内的汉文化,主动迎合西方体育文化,并迫切地与本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在当时的日本国内曾出现大规模的“日本体育文化热”,并培养了大批武士,大肆宣扬大和武士道精神,在东亚各国的文化领域强制推行其奴化教育,从意识形态上进行文化传播,一心想建立以其文化为中心的“大东亚文化圈”,但其扩张的野心与手段恰恰和文化本身背道而驰。第二次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最终导致东亚体育文化停滞、混杂,几千年孕育并形成和发展的东亚体育文化圈分崩离析。[12]
东亚各国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日本、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明确了“文化立国”战略,以增强文化对外的辐射力。日本凭借其“善于学习”的长处,根据国情需要有所取舍的积极融合外来文化,采取的是在本土领域保持和发扬、在外国努力传播的思想。韩国则凭借跆拳道运动完善的体制和超凡的魅力将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到现在已经拥有150多个会员国。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本民族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并凭借非凡的实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又一次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中国特色体育之路。
东亚各国都在推进东亚体育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每年与中国的各类文化交流项目的总量多达1 000起左右,其中体育文化交流多达150多起;我国与东亚各国高层体育文化往来最为密切,居各国互访的前列,并最早启动与东亚各国的区域文化合作。为搭建一个包括东亚地区在内的亚洲国家集中展示平台,向世界展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体育文化形象,我国在组织、研究、传播体育文化方面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组织和积极参加了多次文化部长和官员出席的中、日、韩文化部长论坛。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了和各东亚地区的国家及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之间得到更多增进体育及文化交流的机会,在1991年9月15日的第一届东亚各奥委会联席会议上正式提出“东亚地区运动会”的意念。1991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东亚各奥委会联席会议上正式通过以两年主办一届(后改为四年一届)的东亚运动会,同时确定了第一届东亚运动会于1993年在上海主办。至今为止东亚运动会已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五届,参赛运动员最多达到近3 000人。[13]这一盛大的运动会已经成为东亚人民和体育人交流体育、传播文化、共同编织本区域体育文化的标志性重要平台。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东亚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征,政府、地方和民间并举,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文化考察、武术演出、体育团体互访、主办国际体育盛会等方面频繁交流,大大推动了东亚各国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东亚各国的共同努力,以中华文化、大和文化、大韩文化为代表的东亚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碰撞、融合后的现代东亚体育文化已悄然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同时东亚体育文化特有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和发展。
伴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地区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今天的东亚已成为世界上经济繁荣,体育文化发展也极具活力的地区。如何重新构建一个以区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为主旋律的东亚体育文化圈,是东亚体育人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就重构现代东亚体育文化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倡文化多元发展的合作。文化的多样性源于不同民族、地域、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各国文化有历史长短之分,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差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求同存异中交相辉映、共同繁荣,以达到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14]
二是需要关注文化的差异性,进一步增进东亚文化认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东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的文化等同起来,东亚体育文化圈不是建构在同一文化、一统天下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建立在相似文化、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个区域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一种深层次的维系力量,即彼此之间的认同。认同是国家和民族彼此间的接纳、信任和理解,是对共同利益一致的认识和追求,而文化认同则是国家之间信任、地区和谐的基础,因此,东亚体育文化圈的建设,应从文化认同开始。[5]72对于日、韩等国的体育文化,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独特性,他们的民族学习了中华体育文化,创造了自己的体育文化。我们可以说文化有相近性,但很难说两种文化的相同性。中国必须承认,历史可以借鉴但不能重复,过去的天朝礼治体系已经不复存在。
三是必须重视文化的缺失性,同时吸取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东亚体育文化中有很多不利于现代体育发展和体育文化圈形成的因素。例如严格的等级性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又如对于自我能力的过度自信缺乏反省剖析的意识,缺乏敬畏的意识,再如儒家文化中与现代体育文化精神相背的思想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东亚体育文化圈重构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现代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争取早日重构东亚体育文化圈。
[1]百度百科.华夏文化.[EB/OL].(2010-06-14).baike.baidu.com/view/53732.htm.
[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5-266.
[3]王俊奇,吴丽莎.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迁徙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
[4]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5]褚颖春.构筑东亚文化圈——打造东亚区域合作的文化平台[J].宁波党校学报,2007(3).
[6]贺圣达.东亚文化圈和东亚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以中日韩(朝)越为主体的历史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0(4):26-36.
[7]汪高鑫.古代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
[8]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111.
[9]李梅花.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J].东疆学刊,2004,21(1):17-21.
[10]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12.
[11]顾丽姝.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69-73.
[12]胡礼忠,汪伟民.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2004(2):74-80.
[13]百度百科.东亚体育运动会[EB/OL].baike.baidu.com/ view/139817.htm.2010-08-24.
[14]李拯宇,孙巍.2008年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文化部长蔡武就中日韩文化合作现状、发展方向和机制建设等问题的发言[EB/OL],(2008-12-25).书香世界,http//www.cct5000.com,2008-12-27.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
MENG Lin-sheng,LI Jian-yin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China 030006)
The sport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 used to refer to China as the main body,including the Korean Peninsula,Japan and Vietnam in ancient times.The anceint sport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with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its core,constituted the cultural subject through the cutural blending of the North and South,and through the radi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sports cultural circle which tended to be identical in the value of sports spirit and moral concept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Confucianism.In modern times,the sport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 experienced separation and fission due to the wars,the split of the member states and the culture shock of western modern sports.Since the 1970s,with the rise of the globalization,the sports culture of East Asia re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the Japanese culture and the Korean culture has blended with the western modern sports culture.The governments and people of East Asian countires have esatablished the new platform for sports and cutural communications with joint efforts,which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Bu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n still calls for our further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diversity,differences and deficiencies.
East Asia,sports culture,form,development,ponderation
G80-05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2)02-0046-05
G80-054
A
1001-9154(2012)02-0046-05
孟林盛(1979-),男,山西汾西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文化研究。
20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