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研究

2012-12-04 06:54王关富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跨学科商务英语

王关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1. 引言

近年来,商务英语学界就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商务英语学科的性质。经学者们的交流、争论和探索,大家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商务英语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交叉性学科。林添湖(2004)认为“国际商务英语是个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翁凤翔(2009:100)认为“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新学科,它以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作为其理论指导,应用于国际商务各个领域中”。胡剑萍(2011:89)则认为“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而言,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就是要充分尊重其学科交叉的发展要求,积极为其学科交叉发展创造条件”。尽管大家对商务英语交叉学科的性质已认识一致,但从理论上对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进行系统的论证和研究却十分鲜见。

2. 交叉学科探源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交叉学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准确理解交叉学科非常重要。其中比较权威的有我国科技界泰斗钱学森(1985)先生的定义: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另外,还有其他不少的观点,相对比较狭义的观点认为,交叉学科指形成于哲学科学、社会科学与数学科学、自然科学之间边界区域的边缘学科;较为广义的观点则认为,凡是突破一个专门学科的原有界限,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涉及两门学科以上的研究领域,都归到交叉科学名下。

交叉和杂交具有类似的内涵,但运用于不同的领域。从遗传学来看,杂交在生物代传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已被人类所认识并证实,如农作物和家禽等的杂交。学科交叉也一样,其明显的优势也毋庸置疑。那么交叉学科是如何产生呢?现有的学科各自都占据了相应的“地盘”或“空间”,但在各个学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空间”,即在客观世界中尚未被认识的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不被认识的领域持续增多,这些“空间”也不断扩大。因此,人类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知识,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以便为这些学科“空间”找到理论依据,为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样新的交叉学科就应运而生了。交叉学科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交叉学科,或从更广意义上说,学科的交叉,在近当代世界史上对教育的发展、科技的突破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极为重要。每当世界经济、科技、环境或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仅靠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关键时刻,总是通过科研人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渗透和融合,产生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成功破解问题,并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跨学科研究的卓著贡献,诺贝尔奖也特别青睐交叉学科,百年来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冯一潇2010)。另外,还有不少博弈论数学家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2.1 交叉学科的特征

一般认为,传统学科相对来说是单一的、直线型的,但本身的学科都是比较成熟的,已自成体系。而交叉学科则不同,是新出现的,是科学的新生长点和最前沿,最有可能在科学上产生突破,但其内部体系可能仍在形成过程中或仍在不断变化之中。与传统学科相比,交叉学科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实用性: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求推动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而传统的单一学科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已很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两个或多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尤其需要因不同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化学反应式”的效应。例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Wiener)和信息论创始人申农(Shannon)以及计算机创始人图灵(Turing),再加上神经学家等,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和合作,于1948年发表了《控制论》这本巨著,提出了控制论的三要素:信息、反馈和控制,从而创立了控制论这门新学科,非常有效地解决了系统控制问题,并为自动化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如,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 Frisch)创立的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以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综合运用这三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经济和商务活动进行实证研究,在经济理论的抽象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具体世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能够比较有效地预测经济发展的走向与趋势。

(2) 融合性:交叉学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在理论和知识上所产生的有机融合和系统化过程。这些交叉的相关学科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体系,不断进行相互间交流,积极吸收相互间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最终形成自身完整的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没有这个融合和系统化的过程,任何交叉学科都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突破。在自然科学领域,象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是这样,在“文理交叉”的学科也如此,如工程美学和生态伦理学等。即使在社会科学领域,交叉学科也必须是相关学科在理论和知识上的有机整合,如目前在学界相当热门的跨文化交际学,就是集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3) 创新性:尽管创造性并非是交叉学科独有的学科特征,传统的单一学科也同样具有这种特征,但相比较而言,交叉学科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突出和普遍。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发展的瓶颈或难题,这时交叉学科往往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有效整合,创造出新的生长点,孵化出新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从而成功解决所面临的瓶颈或难题,使世界经济和科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资源物理学为例,无论承认与否,人类已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尤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物理学“运用嫡①理论研究资源到废物、废热的转变过程,探讨资源在不发生枯竭和污染情况下的使用条件,从而揭示了热机、生物、经济、生态等系统的消费与生产、生存与消亡的统一规律,不仅对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也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薛国良1994:40)。正是这一交叉学科的创新衍生了资源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思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希望。

2.2 交叉学科的崛起与发展

(1)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国外最先使用Interdisciplinary(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概念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 S. Woodworth)。他于1926年在新成立不久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SRC)上用该术语强调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虽有会议的文字记载,但当时并未流行开来,直到1937年该术语被收入《新韦氏大词典》和《牛津英语辞典》才逐渐普及,二战后方日趋流行。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交叉学科已超越学者个人的学术兴趣和研究,开始以组织的形式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当然也极大提升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效率和水平。1970年9月法国筹办了首次“大学的跨学科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在交叉学科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英国于1976年创办了《交叉科学评论》(InterdisciplinaryScienceReview)杂志,国际跨学科学协会又于1980年正式成立,这些对交叉学科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数十位美国知名交叉学科学者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第一部跨学科问题专著《跨学科分析和研究》于1986年出版,该书全面考察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回答了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和核心问题,这标志着交叉学科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1990年出版了专著《交叉学科:历史、理论与实践》(Interdisciplinary:History,TheoryandPractice),从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和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跨学科现象,首次提出了交叉学科的结构体系,这又将交叉学科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峰。

交叉学科研究的飞速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大大促进了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高校也纷纷设立了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机构。麻省理工大学所设立的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创新工程跨越了理学、工学、生物医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成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除此之外,它还利用其雄厚的理工优势,开创了工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等一系列新型交叉学科,设置了64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德国柏林大学很早就设置了相当数量的综合性院系学科组织,成立了多达115个交叉性研究所,涉及数学、物理、信息、历史与语言,环境与社会等。英国则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就实施了“学群结构制”模式,建立交叉学科,增强文理渗透,拓宽所培养人才的知识底蕴。

(2)在国内,交叉学科研究开端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加快高科技的发展,知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于1956年在中科院成立了运筹学研究室,这对我国交叉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后来竺可祯和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也积极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并都取得骄人的成果。虽然在文革期间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几乎停顿,但改革开放后跨学科的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又蓬勃发展,各种新兴交叉学科雨后春笋般涌现。1985年我国首届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集中讨论了当代交叉学科的形成、历史、地位及发展趋势等问题,提出了“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的口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学科性的教学与科研单位也开始在我国高校中出现。根据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许多高校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如中科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刘大椿2008)。北京大学于2001年设立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包括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等专业。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在我国高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另外,我国发表的有关交叉学科研究论文也见证了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根据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1980年至2011年期间以交叉学科或跨学科为主题的论文总计为30,302篇,其中1980年至1999年7,112篇,2000年至2006年10,953篇,2007年至2011年12,237篇。从这些数据可看出,科研人员对交叉学科的关注不断攀升,尤其是近五年交叉学科成为其科研的重要领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的交叉学科的发展。

3. 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及其交叉模式

交叉学科早期主要在自然科学中产生。但随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解决人类新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科交叉的跨度日渐扩大,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除自然科学之间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外,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也频繁出现。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就是其中一例,主要是涉及应用语言学、国际商务学和跨文化学之间的交叉。

3.1 对商务英语学科的再认识

对商务英语学科本身,学界已有诸多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问题,有必要对商务英语学科属性和界定进行再认识和梳理。

对于商务英语学科的属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属于应用语言学项下的学科。尽管仍存在一些争议,但现在已鲜闻商务英语归属应用经济学或工商管理的说法了。不过的确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商务英语应归属专门用途英语。这应该说是一种“内部”的争议了,因为专门用途英语也同属应用语言学,其区别就在于商务英语的学科级别问题了。对于商务英语学科的界定,学者们众说纷纭,切入点和视角不尽相同。王兴孙(1997:24)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孙湘生和龚艳霞(2001:88)则将国际商务英语视为“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邹美兰(2004:114)认为“商务英语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商务领域内经常使用的反映这一专业活动内容的英语词汇、句型、文体等有机总合,它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李朝和刘芳华(2008)提出“商务英语是研究商务背景下英语语言的运用及规律,研究的对象是跨学科的语言交际要素,是一门以当代语言学理论为根据对商务环境话语进行研究的科学”。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其他学者也都对商务英语的界定提出过他们的观点。经仔细揣摩,笔者发现它们存在以下疏忽或不足:

首先,它们在强调商务英语语言和交际功能和目的的同时都忽视了其直接的商务目的。商务英语是由英语、商务和跨文化等交叉融合而成的,除了语言和交际的目的外当然还具有商务的目的和功能,商务并不只是为达到语言和交际目的而提供的一种语言环境,而是被赋予直接的商务目的的。从商务英语的实践来看,不管在任何场合,也不管在任何时候,使用商务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商务目的,如商务谈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签订合同敲定生意,起草商务计划的目的就是实施并圆满完成该计划,在博览会上推介展示产品就是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其次,作为一种语言或一门课的商务英语和作为一门学科的商务英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多数学者并没有明确这一点。再次,在界定商务英语时,学者们所采用的切入点也不同,普遍都比较微观和具体,并与个人的学术喜好和倾向相关,这导致他们在定义的阐述上出现差异,有的从话语分析、文体学、语用学或专门用途英语的视角界定,有的则从传播学、语言经济学或教育学的视角界定。虽然在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商务英语都可以从它们那里吸取养分,但仅从其中的一个视角来界定商务英语未免过于狭窄。最后,学者们界定的范围和层次也有区别,有的人是狭义地从国际贸易的范围来界定,有的界定则非常广泛,范围无限,所谓“非私即商”。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倾向于把作为语言的商务英语和作为学科的商务英语分别定义为:商务英语是在各种国际商务场合中,商务从业人员为达到一定的交际和商务目的,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和沟通策略而使用的英语。而商务英语学科则是研究在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运用规律以及教育和教学规律的科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优秀商务英语人才。

3.2 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

对商务英语的重新审视使我们理清了思路,消除了模糊,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认识商务英语的交叉性。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与其他交叉学科具有共性,但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性。

(1) 交叉学科的生成

交叉学科通常源于两大知识板块:系统科学,属于“理”的范畴,包括数学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思维科学,属于“文”的范畴,包括哲学科学和社会科学。

在这两大知识板块之间存在许多“空间”或“边缘地带”(即虚线部分),它们为交叉学科的产生提供了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壤”(见图1)。

图1 交叉学科的生成区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应对人类面临挑战的需要,交叉学科生成的频率和速度都快得惊人。仅因“大交叉”而产生的高级别新学科就相当多,如生态学、管理学、环境学、海洋学、城市学和信息学等,因“小交叉”而生成的低级别学科就更是数不胜数了。不管是高级别还是低级别的交叉学科,它们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融合的特征,但根据交叉的程度和范围,有的交叉学科自然属性更突出一些,有的则社会属性更为明显一些。

(2) 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与交叉模式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是由两个学科的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等进行融合而成的,因此也常常被称为“二元交叉”。但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则不同,它大体上由三个学科(语言、商务和跨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等交叉融合而成,我们不妨称其为“三元交叉”(见图2)。

图2 商务英语三元交叉

由于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是有三个模块构成的,其复杂程度要更高些。换言之,对所培养的人才要求也就更严格。只有商务英语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圆满地达到了目标要求,即很好地掌握了三个学科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能娴熟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社会的预期要求,出色完成工作,履行好社会责任,成为真正的优秀商务英语人才。在商务英语三元交叉中,三个模块的交叉程度是有区别的。交叉程度最高的为“深交叉区”(图2的中心部分),也是复杂度和难度最大的部分,它需要三个模块知识的高效融合和综合运用。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中,掌握了“深交叉区”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应该是商务英语人才中最优秀的精华。另外,还有“浅交叉区”,它是两个模块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或者说是三个模块知识的依次交叉,而不是同时交叉,交叉的程度和复杂度要相对低些。我认为我们所培养的多数学生当属此类人才。

当然,商务英语三个模块的构成并不是绝对均衡的,实际上它们的构成比重不一样,其地位也不同,语言知识和技能处于核心地位(见图3)。语言知识和技能被看成是第一位的,比重也是最高的,这是商务英语学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对商务英语人才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三个模块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是他们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他们获取就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他们成功地融合了这三个模块,他们才能将之有效地转化为其职业发展上的竞争能力和优势,为其展现光明的职业前景。

图3 商务英语学科构模块分布图

在图3的三个模块的关系中,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首先,尽管在这三个模块之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商务英语学科的立足之本,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两个模块就不重要。在某些特殊的商务场合或在与某些特定的商务对象打交道时,商务模块和跨文化模块的重要性可能会突显出来。因此,娴熟掌握这两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至关重要。更准确地说,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离开了谁都不行。其次,这三个模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其比重可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化,如根据商务英语人才的层次高低相应调整三个模块的比例和要求。再次,这三个模块的具体内容也可以因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可根据各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相应地强调金融、营销、财务或国际贸易等内容。

4. 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理据

在现代社会,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不是无缘无故的。商务英语学科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发展壮大,尤其是2006年成为国家承认的本科专业后,其独立的交叉学科地位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式认可。那么,商务英语作为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能够迅速崛起究竟有何正当和充足的理据呢?

4.1 宏观层面上的哲学依据

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方法。对于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其哲学依据。

首先,从哲学的观点出发,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可以无穷尽地分解的,可以一分为二,甚至更多,如原子的分解,还有经济学的细化等。反之亦然,世界上的事物还可以不断聚合,合二为一,合多为一。这证明了世界上物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正是这种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由于同样的原因,事物的可分解性和聚合性使新兴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商务英语学科的崛起恰好体现了这种事物的可分解性和聚合性。

其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独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之间不断相互渗透和交叉,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整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的认知本能不会满足于获得单一的知识,而是追求更为全面综合的知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事物和世界。商务英语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具有这种哲学逻辑。为了培养出市场急需的综合素质高、知识多元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我们将应用语言学、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合力,成为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于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商务英语学科——自然就破土而出了。

4.2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广义上讲,任何交叉学科的建立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我国商务英语发展的初始阶段,社会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从事外贸业务中的语言翻译工作,因为当时公司内部的人员分工十分具体细致,业务、翻译、秘书和司机都由不同的人负责。而且商务英语人才的翻译工作也相对简单,主要涉及业务谈判过程中的价格、支付和运输等内容,因此,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仅靠几门课程就行了。

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从单一的简单语言翻译到综合的人才素质和全方位复合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而且市场对这样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今后也将保持这种强劲的势头。所以,今天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显然已不能再靠几门课程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有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需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是商务英语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动因。这种因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外部推动力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可以说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4.3 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

传统而单一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而学科交叉,则为新兴学科的产生和社会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科间交叉促进科学创新,孵化新的增长点和新生事物。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发展,教育必须改革创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改革相对滞后。从学科目录中可以看出,在美国2002年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共有交叉和综合一级学科60个,占全部292个一级学科的21%(赵文华等2007)。在1997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专业),但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为了鼓励创新和交叉学科的设立,2002年国家出台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可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一批交叉性的新学科。从本科专业的设置来看,我国也进行了的调整,尤其是2011年这最近的一次,其力度较大,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消除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的屏障,更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科专业由原来的621种调整为443种,其中《基本目录》专业只有339种,《专业名录》专业104种(教育部2011)。尽管本科专业数量在这次调整中缩减了183种,而商务英语却从2006年批准时的试办专业正式确定为基本目录专业之一。商务英语学科的崛起是教育制度创新的结果,是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因为商务英语学科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有力地引证和支持了这种教育创新。

4.4 外语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基地,更肩负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重任,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外语学科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所培养的单一性外语人才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就业市场不断萎缩,陷入尴尬的困境之中。面对这种状况,有人认为外语学科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必须坚守人文主义的信念,采取排斥经济商务类学科内容的态度。不过,面对学生就业压力,多数外语类高校还是采取了一些补救性的措施,如在外语专业上加一具体方向,包括国际贸易、国际商务、金融、投资、外交、国别研究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缓解了其就业压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真正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外语学科必须解放思想,消除学科间的歧见,大胆进行学科本身的改革与创新,创立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交叉学科。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外语学科的改革和创新终于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不但商务英语已成为正式的本科专业,翻译专业也脱颖而出,跨文化交际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自从商务英语学科地位得到确立以来,它仍保持着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学科建设也在向纵深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整个外语学科带来了活力,增强了其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辨证的角度看,这也说明外语学科需要更多类似的改革与创新。学科交叉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能给外语学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潜力。

5. 结语

学科的交叉能够产生新的增长点,能够引导知识的创新,推动社会向前迈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的外语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外语学科适应历史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跨学科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已成一种必然,是大势所趋。商务英语学科在此浪潮中应运而生,并已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与市场接轨、学科架构初步形成、深受市场和社会青睐的一门交叉学科(王关富2010)。与此同时,商务英语学科也给整个外语学科带来了勃勃生机,为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商务英语学科的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外语学科的跨学科改革和创新也只是刚起步,笔者希望今后的步伐能迈得更快些,走得更远些。

附注:

① 揭示物质系统运动转化的规律,源于物理学,现已广泛运用于气象学、信息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OL].[2011-02-02].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2/228710.html?id=228710.

胡剑萍.2011.多重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89-9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OL].[2011-05-05].httlp:∥www.edu.cn/jy2l_2h1_5861_20110505/t2110505_610770.shtml.

李朝、刘芳华.2008.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及交叉理论[A].叶兴国.第八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0-39.

林添湖.2004.加强理论研究,建设成熟的独立学科[A].贺川生、肖云南.第六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7-42.

刘大椿.2008.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交叉学科[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学森.1985.交叉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展望[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孙湘生、龚艳霞.2001.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88-91.

王关富.2010.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J].中国ESP研究(1):12-16.

王兴孙.1997.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24-28.

王续琨、常东旭.2009.远缘跨学科研究与交叉科学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1):16-21.

翁凤翔.2009.商务英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薛国良.1994.交叉学科新成员——资源物理学[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40-43

赵文华、程莹、陈丽璘、刘念才.2007.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1):61-63.

邹美兰.2004.现代商务英语的界定和内涵[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114-115.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跨学科商务英语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