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昭,吴钦国,王黎
(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凯里556000)
患者女,65岁,因“双大腿皮肤疼痛3月余”于2011年12月21日就诊我科住院治疗。患者3月余前曾有双大腿外侧皮肤麻木不适感,未予重视,随后麻木部位出现疼痛,劳累走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局部皮肤温度觉减轻,压觉存在。自行外购止痛药物口服无效。既往7年“2型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最高达20 mmol/L,现自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空腹血糖稳定在7.5 mmol/L左右;既往多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现无明显双下肢放射性疼痛。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大腿前外侧无明显皮损见图1,皮肤温度觉稍减退,自觉外侧皮肤阵发性针刺样及牵扯样疼痛,无肢软、乏力,无腰骶部及双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特殊不适。结合病史,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双侧)。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使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2针,双风市、双伏兔穴各0.5 mg,1次/d交替选穴)、毫针针刺(双侧髀关、伏兔、阴市、风市、梁丘、阴陵泉、鹤顶、血海等,1次/d随证配穴,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见图2。疗程15 d,经治疗后,患者双侧大腿外侧无明显疼痛发作,压觉及温度觉等如常,随访1个月无异常。
本病也称Roth病,是一种感觉异常性股痛,可同时伴有大腿前侧皮肤的持久性麻木和周期性皮肤暂时性烧灼痛或刺痛的发作。此处皮肤由外侧股神经皮支支配,股外侧皮神经系由第2~3腰神经发出,通过腰大肌外侧缘,斜过髂肌,沿骨盆经腹股沟韧带之深面,在髂前上棘以下10 cm处穿出阔筋膜至股部皮肤。在该神经行程中,如果由于受压、外伤或感染等某种原因影响到股外侧皮神经时,即可能发生本病。如脊椎畸形、肥大性脊柱炎、脊椎裂、腰椎骶化、椎间盘突出、腰肌炎、盆腔炎、神经梅毒、阑尾炎、妊娠、负重劳动、盆腔肿瘤、酒精中毒、腹股沟斜疝及带状疱疹后遗症等,都可诱发本病,寒冷及潮湿也是本病常见之诱因。本患者既往多年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考虑为本病最可能诱因。本病主要症状为股前外侧(尤其是股外侧下2/3)出现皮肤感觉障碍,表现为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感、发凉、出汗减少及深重感等症状,但以麻木最多见,并常为最初出现的症状。在体力劳动后,站立或走路过久时,症状可加剧,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客观检查时可有程度不等的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主要是痛、温、触觉减退或消失,而压觉存在。慢性病程,症状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本病通常是单侧性,少数双侧发病。本患者双侧患病,临床较少见,治疗上采用静脉滴注中药制剂复方丹参注射液,结合中医针刺治疗、穴位注射等,疗效较好。提示我们,诊疗活动中,中医中药在疾病治疗上的可选择性。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01-1302.
[2]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1,201.
[3]雷英,石捷,许立民.股外侧皮神经炎物理疗法及其机制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89-190.
[4]张晓霞.中西医结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0例临床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2(3):27-28.
[5]许剑波,陈雯.穴位注射配合TDP照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