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不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

2012-11-30 01:09汪聪慧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思想教育

汪聪慧

关键词:学校德育;思想教育;政治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09-01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在思想领域,历来的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把“率土之滨”的所有“王者之民”奴化得俯首贴耳。这就形成了教育的垄断性,内容的强加性。儒家思想之所以在汉代被统治阶级奉为经典,并一直传承至封建王朝的结束,是因为它所宣扬的思想迎合了历代统治阶级治世的需要。比如它的尊卑思想、忠孝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任何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体系只有为统治阶级服务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一个基本事实。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人民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的成了当代中国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描述就成了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上个世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立,几乎所有的国人都在为这种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新型社会而欢欣鼓舞。历史在阔步前进,英勇智慧的中国人民把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风生水起,令世人刮目,一切的变迁都是美丽。既然邓小平同志已经把我们当前的社会性质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就应该把下一代培养成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当今的社会生活,在我们面前呈现出的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复杂的大千世相,相形之下,学校的思想教育毋庸讳言存在着不适应甚至是滞后的问题。首先是我们的德育第一阵地校园道德教育过于高调空洞,教材中、课堂上老师们在用一种不管收成的播种态度和千篇一律的讲述方式进行思想教育,面对复杂的客观社会现实,显得极为苍白无力。其次,家长的实用主义生活态度和方式把我们的奉献教育冲击得七零八落。第三,学生建树主流的社会公平、正义精神需要培育。鉴于上述种种,我们应该探索一套新颖、实用、有效的德育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们应当改高调说教为点滴、善意的高调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离不开基本的善意良知,从孩童起就给他们以善良责任义务的教育,建立荣辱观念,从整个社会来讲应该建立可操作的奖励机制,对那些因履行社会的善良责任义务(此范围应大于见义勇为)而付出代价的人,政府应设立保障性基金,以保证其所受损失得到足够补偿,失去劳动能力者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救助。其次,我们不应简单地批判生活中的实用主义,因为实用的本身暗含了某种合理,我们应当从理论到现实的允许那些不违背公序良俗的私利主义中性的存在。我们应该有一条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线——那就是利己不害人、利己不损公。高于此线扬之以德,低于此线抑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井然有条的社会秩序,公平正义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德育最终是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最终是施加给社会人群的一种柔性外力,这种外力是依靠渗透来驾驭人们思想从而影响社会进程的,生硬的死板的不切实际教育模式是难以奏效的。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思想教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基于生命发展的中职德育生态优化思路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