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荣 闫改霞 徐长松 徐媚媚 沈 甜 周玉艳
(1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受累的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下降等,多归属于中医学“痹证”、“顽痹”、“历节”之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应用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与山西大同大学校医院收治类风湿关节炎2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3~67岁;病程1个月至1年15例,2~3年12例,>3年1例;无晨僵6例,每日晨僵时间<1 h共10例,每日晨僵时间≥1 h 12例;<3个关节肿痛4例,3~5个关节肿痛2例,>5个关节肿痛 22例;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的程度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9例,Ⅳ级8例;19例类风湿因子为阳性。
1.2 治疗方法 穴位:以患病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华佗夹脊穴。先刺小关节部位,再刺大关节部位,后刺华佗夹脊穴。掌指关节及近端指关节痛者,多取二间、三间、液门、中渚、前谷、后溪、八邪等穴。足趾关节肿痛,多取大都、行间、内庭、束骨、八风等穴。腕关节肿痛者,多取阳溪、阳池、腕骨、大陵等穴。踝关节肿痛,多取解溪、中封、丘墟、商丘、昆仑等穴。华佗夹脊穴,上肢主取颈4至胸口,下肢主取腰1至腰5,每10日取全部夹脊穴1次。以上诸穴,可依局部穴位之疏密,分2次交替选穴针刺,也可在1疗程始末选取患部周围全部穴位进行针刺,以起到加强作用。操作方法:多选用细火针和中火针,手法多用浅而点刺法或深而速刺法,小关节多选细火针,用酒精灯将针烧至通红,迅速刺入已严格消毒的穴位,深度多为0.1~0.5寸(1寸相当于330 mm),速入疾出,浅而点刺。较大关节、华佗夹脊穴和随证配穴多用中火针,用酒精灯将针烧至白亮,迅速刺入,角度以所选穴的解剖结构而定,深度多为0.5~2.0寸,深而速刺,速刺速出。刺毕一针,即以酒精棉球用力按压,可减少疼痛,不可揉搓,以免出血,局部会有轻度炎症反应
1.3 疗效标准 判定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制订。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血沉(ESR)及 C反应蛋白(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ESR及CRP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ESR及CRP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ESR及CRP无改善。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为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的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相加后的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患者经治后,显效8例,进步1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1%。
2.2 治疗前后晨僵指数、ESR、CRP及肿胀指数比较
见表1。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
表1 治疗前后晨僵指数、肿胀指数及ESR、CRP比较()
表1 治疗前后晨僵指数、肿胀指数及ESR、CRP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 段 晨僵指数 肿胀指数 ESR(mm/h) CRP(mg/L)治疗前 1.20±0.92 8.79±9.56 66.41±24.32 14.98±8.5治疗后 0.66±0.49* 2.38±2.02* 5.89±4.32* 6.54±3.71*
火针疗法[2-4]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瘢痕组织灼之炭化,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因此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成为目前针灸治疗中最具特色且疗效确切的方法。在操作时首先应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脱碘。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有两种方法。第1种,在针刺四肢关节关节时,趁针体烧至通红时迅速刺入穴位或部位,速入疾出,轻浅点刺,可使火针具有穿透力强,阻力小的特点,并能缩短进针时间,减少患者痛苦。第2种,在针刺夹脊穴时,需将针烧至白亮,速入疾出,否则不易深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另外,还应注意,一般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做到以上,烧针后迅速针刺,次序是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做到以上这些要求就可以保证施针过程顺利完成。
[1]刘建,郑志坚.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
[2]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0):2023.
[3]程海英.火针禁忌之我见[J].中医杂志,2007,48(4):303-305.
[4]张晓霞,吴之煌,董明霞.火针疗法治病机理初探[J].北京中医,2007,26(9):57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