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立 郝 亮 张文学 迟荣香
(1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2山东省运动员康复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0)
笔者近年采用清肝降浊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门诊及住院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2例。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男性30例,女性1例;年龄 20~65 岁,平均(45.60±9.50)岁;病程0.5d至15年,平均(8.60±4.80)年。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例;年龄 22~60 岁,平均(42.10±7.40)岁;病程1d至14年,平均(7.60±5.20)年。其中单纯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者39例;2个关节以上发病者10例,踝关节6例,膝关节7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 (ARA)标准[1](1997 年),具备 A、B、C 3条中 1条即可确诊:(A)滑囊液中查见特异性尿酸盐结晶;(B)痛风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证实含有尿酸钠结晶;(C)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射线征象等12项中6项者:(1)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2)炎症表现在1 d内达到高峰;(3)单关节炎发作;(4)患病关节皮肤呈暗红色;(5)第1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6)单侧发作累及第1跖趾关节;(7)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8)有可疑的痛风石;(9)血尿酸示男性≥416μmol/L(700 mg/L);女性≥357μmol/L(600 mg/L);(10)X 射线显示关节非对称性肿胀;(11)X射线摄片示骨皮质下囊肿不伴有骨质侵蚀;(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1.3 治疗方法 均采用低嘌呤、低脂、低糖饮食,控制肉食、海鲜及豆制品,禁酒。每个患者均发给《食品中嘌呤含量的分类》表,指导其低嘌呤饮食,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以增加尿量。对照组予醋氯芬酸(贝速清)50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二秦降酸饮(秦皮12 g,秦艽15 g,虎杖30 g,土茯苓30 g,薏苡仁 20 g,山药 20 g,猪苓 30 g,郁金 15 g,大黄6 g,诸药混匀,以清水浸泡30 min,文火煎沸15 min)300 mL,分2次饭后30 min口服,每日1剂。两组均以10 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效。
1.4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采用关节肿痛指数计算标准参照卫生部《新药(西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关节休息痛评价标准为0分无疼痛;1分为轻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睡眠;2分不活动有明显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睡眠;3分不活动有不可忍受的疼痛,影响睡眠,稍作活动疼痛加剧。关节压痛评价标准为0分无疼痛,重压或作最大被动活动时无疼痛;1分轻度痛,在关节边缘或触及韧带时重压有压痛,被动活动时不受限;2分中度痛,重压有压痛,且皱眉表示不适,活动轻度受限;3分重度痛,重压有压痛且退缩,被动活动严重受限。关节肿胀评价标准为0分无肿胀;1分软组织肿胀,即滑膜肿胀,无明显关节积液;2分在1分级基础上,伴关节积液。按以上标准逐一分别登记各受累关节的疼痛、压痛、肿胀级别,评分数值与分级相同。最后相加分别得出疼痛、压痛、肿胀总分数。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尿酸值。
1.5 疗效标准 将关节休息痛、压痛、肿胀分数相加得关节肿痛总分数。计算公式:关节肿痛指数=(治疗前肿痛总分数-治疗后肿痛总分数)/治疗前肿痛总分数×100%。临床痊愈:1周内关节肿痛指数≥75%。显效:75%>1周内关节肿痛指数≥50%。有效:50%>1周内关节肿痛指数≥30%。无效:1周内关节肿痛指数<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痛风主症积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痛风主症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痛风主症积分比较(分,)
表1 各组痛风主症积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下同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1 6.24±1.17 4.42±1.81*对照组 31 6.56±1.22 4.57±1.23*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比较 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目前痛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临床上尚缺乏根治及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国内外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选秋水仙碱,由于秋水仙碱毒副反应较大,故近年临床多选非甾体抗炎药,而其仍存在着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二者均不能控制复发。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比较(μmol/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比较(μmol/L,)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1 491.51±27.64 351.06±59.32*△对照组 31 484.30±30.28 449.43±45.76
本病与中医学 “历节”、“脚气”、“痛风”、“痰火毒”相类似,因其走注关节,痛势甚剧,故又名“白虎历节”。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载“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金匮要略》指出的历节病因肝肾不足,气虚痰湿及阴血不足,其诱因为寒湿内侵,饮酒汗出当风和风邪外袭,其症状特点为“疼痛如掣”、“脚肿如脱”、“不可屈伸”。
本研究提出“从脏腑论治痛风,病位在肝脾肾,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肝经浊毒羁留为关键致病因素”的观点,精选临床清肝健脾补肾中药组成二秦降酸饮。方中秦皮、土茯苓相须清肝经热毒,祛湿除毒消肿,通利关节相得益彰,共为君药。大黄、猪苓、虎杖为臣药,辅助秦皮、土茯苓使浊毒随二便泄下,清泄骨节中浊毒,同时又祛除络中浊瘀而止痛。秦艽、薏苡仁、山药、郁金加强清除肝郁浊毒,同时健脾益肾,行气活血止痹痛,祛邪并坚固正气。郁金为使药引诸药直达病所,诸浊毒循其安所之处而归原。综观全方,方中秦皮、土茯苓、大黄、虎杖、郁金五味药均归肝经,诸药直达病所,快速起效;秦艽、薏苡仁、山药补脾益肾以固本,即可祛风除湿止痹痛,又能扶正补虚;诸药合用,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有补有泻,标本兼治,共奏清泄肝经浊毒,补益脾肾,通利关节、止痹痛之效。临床研究显示出此汤剂治疗效果可靠,具有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独到之处,同时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西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 [S].199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