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行业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的实证检验

2012-11-29 05:35成艾华敖荣军韦燕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5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偏向细分

成艾华 敖荣军 韦燕生

(1.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05;3.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4.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中国工业行业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的实证检验

成艾华1,2敖荣军3韦燕生4

(1.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05;3.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4.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近年来,我国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快速增加,技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有文献认为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是对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存在性的规范检验几乎一片空白。本文基于经典文献提供的实证方法,以工业全行业和大中型行业为实证对象,规范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首先,对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主导因素是细分行业内而不是细分行业之间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变化。其次,基于我国工业经济的特性,计量检验了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和资本-技能互补性等因素对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影响,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两方面的结果验证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行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并为技能劳动力短缺提供了基于需求角度的解释。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技能劳动力;工业行业

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快速增加,技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04年“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指出,技工短缺已在全国范围出现。万宝盛华2006年对27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技能人才短缺提高了商业成本,成为影响在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渐退后,我国工业行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愈加严重,“招工难”与“就业难”在各地人才市场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实际上,技能短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尽管尚未达成共识,主流的观点将其归咎为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正如国际劳工组织2006年的研究报告《劳动世界的格局改变》指出的:世界范围内技能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技能工人需求的快速增加,而推动技能工人需求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前的增长是偏向技能型的,不仅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相当多的文献[1-9]也验证了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存在性。从当前对我国的实证研究来看,虽然有文献验证了技术进步对工业行业技能需求快速增加的推动作用,但是对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存在性的规范检验几乎一片空白。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姚先国等[10]提供的证据。但是,该文献采用的数据只是浙江省6个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邵敏和包群[11]基于生产函数构建了工资决定方程,揭示了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对大中型工业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王忠[12]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1991年以来我国的技术变化已经表现出技能偏向性特征;宋冬林等[13]基于CES生产函数构造了一个较为简洁的实证模型,分析了1978-2007年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对我国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但是,这几项研究并没有综合运用经典文献提供的检验技术,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本文将基于经典文献提供的实证方法,以工业全行业和大中型行业为样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进行规范检验,进而从需求角度解释技能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1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的经验证据

检验对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假说的直接方法是考察就业技能结构的变化特征。基于已有研究以及我国工业细分行业从业人员技能结构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教育程度和就业岗位划分技能非技能劳动力,分别将受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能劳动力。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数据,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占工业从业人员的份额由1990年的3.43%增加至2008年的16.02%,年均增长率达到8.94%;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占大中型工业职工总量份额由1995年的6.55%提高至2007年的9.03%,年均增长2.71%。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行业对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的持续增加和就业技能结构的显著升级。

Katz和Murphy[14]指出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变化可以分解为行业内变化和行业间变化,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意味着行业内变化对总体变化起主导作用。基于经典文献提供的方法,首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变化进行分解,为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假说提供经验证据。分解方法如下:

ΔSt=St-Sτ=∑iΔSitEi+∑iΔEitSi

其中,S代表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份额,Sit代表时期t细分行业i的就业总量中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份额,Eit代表时期t工业就业总量中细分行业i的就业份额,Si=(Sit+Siτ)/2代表两个时期细分行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平均值,Ei=(Eit+Eiτ)/2代表两个时期细分行业占工业就业份额的平均值;∑ΔSitEi反映了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在各细分行业内部的变化,∑ΔEitSi反映了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在细分行业之间的变化。显然,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意味着(∑ΔSitEi)/ΔSt> (∑ΔEitSi)/ΔSt。

可以看到,对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就业份额变化的分解需要每个细分行业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雇佣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已有研究以及我国工业细分行业从业人员技能结构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教育程度和就业岗位划分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以受教育水平为标准,将受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作为技能劳动力,相关数据来自于《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0.095%抽样源代码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2008)》;以就业岗位为标准,把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能劳动力,相关数据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就业结构呈现出显著的技能升级特征。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的就业份额由1990年的3.43%增加至1995年的5.60%、2000年的6.16%、2004 年的11.47%和 2008 年的 16.0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90-1995年间的10.3%、1995-2000年间的1.92%、2000-2004年间的 16.81%和 2004-2008年间的8.71%,1990年至2008年间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年均增长8.94%;大中型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就业份额则由 1995年的6.55%提高至 2000年的10.48%,虽然回落至 2003年的10.08% 和 2005年的8.62%,但之后又提高至2007 年的9.03%,1995-2007 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就业份额年均增长3.16%。

根据上述分解方法,表1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化进行了分解。表1列出了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到,1990-1995年,全部工业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就业份额提高了0.022,其中的86.61%源自细分行业内的增加,只有13.39%源自行业间的变化。而1995-2000年,虽然行业间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就业份额下降了0.005,但是细分行业内的份额仍然提高了0.021,直接推动了全行业的份额提高了0.016。2000-2004年,工业全行业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就业份额增加了0.053,其中的91.32%是细分行业内变化所推动的结果。2004-2008年,工业全行业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就业份额增加了0.046,其中细分行业内增加了0.044,对全行业的贡献率达到了96.32%。总体上看,1990-2008年,细分行业内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就业份额增加了0.121,对全行业的贡献率达到了95.81%。

表1 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化的行业内与行业间分解Tab.1 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in shares of skilled labor in industry

1995-1999年,大中型工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就业份额增加了0.033,其中的90.77%源自细分行业内的增加。而2000-2003年和2003-2007年,虽然细分行业间工程技术人员就业份额都有所下降,但是细分行业内分别提高了0.006和0.009,推动全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就业份额分别提高了0.003和0.006。总体上看,1995-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就业份额增加了0.025,其中细分行业内增加了0.026,对全行业的贡献率达到了100.47%。

总之,1990年以来我国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直接原因在于细分行业内而不是细分行业之间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变化。这种技能升级模式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遍及全球各国的就业结构的技能升级模式有着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我国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

2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的计量检验

2.1 模型设定

前文的分析表明,我国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于细分内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提高。本部分基于成本函数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对行业内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及其变化的影响。假设经济体有4种投入要素,分别为技术、技能劳动力、非技能劳动力资本,其中资本为准固定要素,技能劳动力、非技能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要素,那么超越对数形式的可变成本函数可以写为:

其中,CV代表可变成本,Y代表产出,K代表资本,w代表工资,T代表技术进步,i和j代表劳动力类型。经过成本最小化可以得到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方程,借鉴Machin 和 Van Reenen[7]、Pavcnik[8]等的处理方法,得到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方程:

其中,Share代表就业份额,i代表技能劳动力,j代表细分行业类型,t代表年份,Y代表产出,K代表资本,T代表技术进步。显然,如果α1>0并在统计上显著,那么意味着生产环节中存在着资本-技能互补性;如果α2不显著不为零,那么就不能拒绝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α3反映了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如果α3>0并在统计上显著,那么就说明行业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向性的特征。

该模型主要考虑了资本-技能互补性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对就业技能结构变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商投资的技术密集性和技能需求都在提高,必然会对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控制该变量对模型拟合的影响,在模型(1)中引入对外开放变量,并取其差分,可以得到估计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化的决定因素的计量模型:

如果β1>0并在统计上显著,那么意味着生产环节中存在着资本-技能互补性;如果β2不显著不为零,那么就不能拒绝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β3反映了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如果β3>0并在统计上显著,那么说明行业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向性的特征,如果β4>0并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就说明对外开放推动了就业结构的技能升级。

2.2 变量说明

实证检验采用同时包括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的混合数据模型。由于无法获取全部工业细分行业1990-2008年间连续年份的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数据,我们将时序数据分为4个时期,即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构成了一个包括4个时期和32个细分行业的混合数据,采用模型(2)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全部工业行业内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化的影响因素。为了提高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基于1995-2007年大中型工业37个细分行业构成的混合数据,采用模型(1)实证检验大中型工业行业细分行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决定因素。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分别基于技术进步的广义和狭义界定测度技术进步。其中,狭义技术进步以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占生产用及其设备原值的比值衡量。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正如大量实证文献所指出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技术进步之所以具有技能偏向性,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了技术与技能之间的互补性。因此,该变量的引入是非常必要的。广义技术进步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替代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不但可以分析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而且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从产出角度看,纯技术进步则是指新技术应用,其中也包括了现代信息技术。因此,纯技术进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息技术的替代变量。把工业细分行业视为决策单元,利用产出导向的DEA方法,运用DEAP2.1软件分别测度全部工业和大中型工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纯技术进步。DEA法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资料为衡量要素,投入项和产出项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是DEA模型的一个假设前提。在测度全部工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时,选取企业单位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投入指标,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在测度大中型工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时,选取企业单位数、生产用机器设备原价和职工年末人数作为投入指标,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并对相关指标做价格平减处理。

工业产出变量以工业总产值为替代指标,并以1991年为基期的工业全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平减。全部工业的资本变量以固定资产净值为替代指标,大中型工业的资本变量以生产用机器设备作为替代指标,并分别以1991年基期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平减。对外开放变量以外商投资作为替代指标,由于工业细分行业的外商投资数据不可得,故采用“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所有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2008)》。

2.3 模型估计

利用EVIEWS6.0软件拟合回归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和F检验的结果,所有的模型均采用时点固定效应模型。由于采用的混合数据截面数(32或37个行业)远大于时期数(4或13个),为了避免不同行业样本截面异方差问题对估计有效性的影响,所有模型均采用截面加权回归法消除截面异方差问题。采用横截面加权面板校正标准误方法计算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并以此计算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另外,根据估计结果的D.W.统计值判断回归残差是否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并相应在估计方程中加入AR项,以消除序列自相关现象。

表2列出了全部工业混合数据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然,4个模型的显著性均通过了检验,F统计量均在1%水平显著。所有模型的D.W.统计量都落入了无自相关区域,说明所有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关。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理想,修正的判决系数R2均在0.59以上。4个模型的拟合结果均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Δln(K/Y)系数的估计值稳健地大于0,并且都在统计意义上显著,说明工业行业的资本与技能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资本技能互补性将导致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我国工业行业显著性的资本技能互补性是否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呢?观察技术进步变量的回归系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和纯技术进步变量,它们的回归系数估计值都稳健地大于0,并且都在1%水平显著。这说明,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确已经表现出技能偏向性的特征,并直接促进了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增加。

表2 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技能升级(全部工业)Tab.2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kill upgrading of employment(al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4个模型中,ΔlnY系数的估计值都不显著性的不为零,说明不能拒绝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这也意味着我国工业行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对受大学及以上教育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加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模型Ⅲ和模型Ⅳ中,“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份额系数的估计值稳健地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这说明,来自国外的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扩散对我国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增加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表3列出了大中型工业混合数据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然,3个模型的显著性均通过了检验,F统计量均在1%水平显著。所有模型的D.W.统计量都落入了无自相关区域,说明所有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关。模型的拟合效果也较为理想,修正的判决系数R2均在0.40 以上。

表3 技术进步与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大中型工业)Tab.3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kill upgrading of employment(large-and-medium industrial enterprises)

可以看到,ln(K/Y)系数的估计值在3个模型中都显著地大于0,说明大型工业行业表现出很强的资本技能互补性。这不仅意味着工业行业资本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意味着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这可以从技术进步变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得到确认。3个模型中,以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原价占生产用机器设备原价的比值衡量的信息技术进步变量系数的估计值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这说明信息技术使用提高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对需求,即大中型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向性的特点。另外反映大中型工业行业总体技术进步水平的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和纯技术进步系数的估计值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验证了技术进步技能偏向对大中型工业行业结业结构技能升级的驱动作用。3个模型中,工业总产值系数的估计值都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拒绝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说明大中型工业细分行业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对需求。

2.4 结果分析

利用全部工业和大中型工业细分行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行业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及其变化呈显著地正相关。这说明,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是我国工业结业结构技能升级的推动因素。实证检验的结果还表明,资本技能互补性是我国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外,我国外商投资的技术密集性和技能结构都在提高,成为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重要外生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经典文献提供的实证方法,基于全部工业和大中型工业细分行业的微观数据,对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规范分析,验证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行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首先,对全部工业和大中型工业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表明,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主导原因在于细分行业内而不是细分行业之间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变化。其次,基于我国工业经济的特性,计量检验了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和资本-技能互补性等因素对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影响,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两方面的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行业已经出现了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并推动了就业结构的技能升级。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提高了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不仅导致了工业就业结构的技能升级,也加剧了技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成为技能短缺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内生性地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15]。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增加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之间的良性循环不仅有利于充分就业,也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技能短缺问题意味着,现实的技能供给无法满足技能需求,即就业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出现了不匹配。因此,调整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促进就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协调发展是工业经济的必须选择。一方面,有意识地调整技术进步的方向,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与我国技能劳动力禀赋相匹配,是缓解当前技能短缺的重要应急之计;另一方面,扩大技能劳动力供给,向工业行业提供适应技术进步偏向的高质量劳动力,引发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提高之间的良性循环,则是促进技能供需平衡的长远目标和根本措施。

References)

[1]Acemoglu D.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and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2002,40(1):7 -72.

[2]Autor D H,Katz L F,Krueger A B.Computing Inequality:Have Computers Changed the Labor Marke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4):1169 -1213.

[3]Berman E,John B,Griliches Z.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 within U S.Manufacturing:Evidence from the Annual Survey of Manufacture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2):367-397.

[4]Haskel J,Martin C.Technology,Wages,and Skill Shortages:Evidence from UK Micro Data[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1,53(4):642-658.

[5]Jones J I.What do OES Data Have to Say about Increasing Wage Inequality?[J].Monthly Labor Review,2009,132(6):39-19.

[6]Kijima Y.Why did Wage Inequality Increase?Evidence from Urban India 1983-99[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81(1):97-117.

[7]Machin S,Van Reenen J. Technologyand Changesin Skill Structure:Evidence from Seven OECD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4):1215 -1244.

[8]Pavcnik N.What Explains Skill Upgrading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1(2):311-328.

[9]Sakurai K.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Japanese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Journalofthe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1,15(3):298 -322.

[10]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性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5,(5):47 -53.[Yao Xianguo,Zhou Li,Lai Jun.Technology Change,Demand for Skil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Skill-biased Technology Change Hypothesis Based on Micro-data ofManufacturing Sector.[J] Chinese Journalof Population Science,2005,(5):47 -53.]

[11]邵敏,包群.外资进入与国内工资差异: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联立估计[J].统计研究,2010,27(4):42 -51.[Shao Min,Bao Qun.Foreign Investmentand WageInequality in Host Countries:A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Using China’s Industrial Panel Data[J].Statistical Research,2010,27(4):42 -51.]

[12]王忠.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与工资结构宽化[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4):64 - 85.[Wang Zhong.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idening of Wage Structure[J]. China Labor Economics,2006,(4):64 -85.]

[13]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5):68-81.[Song Donglin,Wang Linhui, Dong Zhiqing. Is There Skill 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Evidence from China[J].Economic Research,2010,(5):68 -81.]

[14]Katz L F,Murphy K M.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1963-1987: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1):35-78.

[15]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7):48 - 58.[Lin Yifu,Liu Mingxing.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J].Economic Research,2004,(7):48 -58.

Empirical Evidence on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China’s Industry

CHENG Ai-hua1,2AO Rong-jun3WEI Yan-sheng4
(1.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Beijing 100005,China;3.Reseach Center for Sustanable Development,Huan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4.Vocation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s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in China’s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Many papers attributed it to the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but the empirical test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of China’s industry has still lacked.Based on the micro data on all industrial and large-and-medium industrial enterprises,utilizing some empirical approaches provided by classical literature,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s industry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skill bias since 1990 is tested in this paper.Firstly,changes in share of skilled labor in industry since 1990 is decomposed into“within industry”shifts and“between industries”shifts,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 can be largely explained by“within industry”shifts,not by“between industry”shifts.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se shifts,changes in share of skilled labor are regres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measured by change of Total Productivity Factor,Pur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pectively),capital-output ratio and opening.Estimated coefficients are all positive,suggesting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ies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The results prove that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 that leads to the skill upgrading of China industrial employment and the skill shortages in China industry.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s;skilled labor;China’s industry

F240

A

1002-2104(2012)05-0108-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5.018

(编辑:刘呈庆)

2012-04-16

曹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绿色经济政策等。

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偏向细分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煤炭供需总体偏向宽松沿海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1~7月,我国货车各细分市场均有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