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晶 张 姝 曹历娟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入世前后中国农业贸易引致的就业“创造与替代”
朱 晶 张 姝 曹历娟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除了粮食安全、比较优势、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外,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就业的影响一直令人关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带来更多就业创造,还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引致更多就业替代?本文运用1994-2009年数据,对入世前后农产品贸易开放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分析,并对在不同情形下我国未来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替代效应的程度和方式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呈现出更明显的就业净替代变化;同时,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实际出口增速与平抑就业替代压力的“理想增速”相距甚远,未来土地密集型净进口所产生的农业就业替代量将在较大程度上超过劳动密集型净出口创造的就业机会,我国农业就业整体“净替代”的趋势可能将长期持续。
贸易开放;农产品;农业就业;单位产品农业劳动量
根据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我国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融合,使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更加体现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加,有着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业就业的积极作用,但应看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也将受到国外进口的冲击,面临国内生产缩减、国内农业就业被替代的挑战。本文试图构建分析框架,对我国贸易引致的就业“替代”和“创造”及其综合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分析与测度,为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可能的参考。
贸易开放对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所产生的替代与创造问题在入世伊始就备受学者和决策者关注[1-6]。有研究表明,入世后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面临大量进口冲击将使得农业生产者就业机会大量减少[7-12];而相对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出口增加都将对农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农民增收产生积极作用[13-15]。虽然在现有研究中已有部分学者在入世伊始对部分土地密集型品种某一时点的就业替代进行分析和预测[8][12][16-18],但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引致的农业生产者就业创造却缺乏相应估算或分析,亦缺少具体的数据依据和计算过程,而我国入世十年以来贸易引致的总体农业就业净变化方向和程度更亟待深入全面的验证和总结。
那么,我国入世十年,贸易引致的农业生产环节就业机会的土地密集型“替代效应”和劳动密集型“创造效应”究竟如何变化?二者孰强孰弱?因此造成的就业总效应究竟表现为替代还是创造?变化程度与趋势如何?同时未来一定时期内是否能够通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创造效应”的增长缓解土地密集型受进口冲击对就业机会所产生的“替代效应”?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回答。
事实上,农业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就业产生的创造和替代效应问题十分值得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农民的收入来看,依靠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收入仍然是大部分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重要生存来源;而且,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还存在着数量上的巨大压力的现状下,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就业仍然是社会稳定和维持农民基本生存收入的一个基础层面。因此,对农业部门就业影响效应的研究不仅将为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同时十分重要的视角,也将对我国农业要素配置和农业贸易结构变化分析和预测铺垫基础;而且为今后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提供政策参考,为下一步的贸易开放政策提供基本信息和科学分析依据。
农业贸易开放对国内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影响深刻。其中,对于农业就业的主体——农业劳动力而言,贸易引致的国内农产品产量的增减对其就业机会及收入的增减有着最为直接和显著的关联。在出口增长为农业部门带来“就业创造”机遇的同时,农产品的进口增加也对农业就业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就业替代”的冲击。估算农产品贸易开放引致的农业就业创造和就业替代,需要将贸易环节和生产环节相结合,分别计算各产品贸易净额和包含在单位贸易额下的产品生产中的农业劳动力要素含量。从实际数据可获性看,贸易流方面,可以通过贸易流量的计算得到贸易净额及贸易流方向,其中净进口代表在现有条件下受到国外进口产品对国内相应产品生产能力的替代,意味着国内可能丧失这部分生产所带来的劳动就业机会;净出口代表现有条件下国内相应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国内可能增加生产扩大部分所创造的更多的就业机会。生产方面,如果我们可以得到在当前的生产条件下达到各产业或产品的产出水平所需要的劳动-产出比,即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工日;再赋予每个标准农业劳动力一个合理的工作负荷,即合理的年均工作日数,则可以得到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标准农业劳动力数量,即单位产品农业劳动量。假设,同种产品对同一贸易方而言,其单位产品农业劳动量相同,则结合该产品的贸易净额发生量,可以计算该产品净出口或进口引致的、以标准农业劳动力数量表示的、该农产品贸易对农业就业创造或就业替代的影响。汇总不同品种、不同类别的农产品贸易引致的以标准农业劳动力数量表示的农业就业量变化,则可以得出我国农产品贸易开放前后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总量及其变化的全面、综合的数量分析。
我国出口农产品贸易引致的对国内农业就业的创造效应的计算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而进口农产品贸易引致的对国内就业的替代效应的计算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LCt,LSt则分别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的就业创造量加总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净进口的标准农业劳动就业替代量加总;Xit,Mit分别为各品种的净出口、净进口额;Γit,Zit分别为各品种生产单位价值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工日,即单位产品农业劳动量;Φ为全年标准工时日,i,j为品种下标,t为年份下标。
参照前人研究中对土地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一般定义[19]以及考虑数据可获性,本文中涉及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指大宗农产品(如谷物、油籽、棉花、糖料、烟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中间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和消费者导向产品(如肉类加工品、水产品加工品、食糖、谷物加工品、蔬菜与水果加工品、饮料等)①本文关于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定义参考程国强(1999),由于该分类标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生产条件和状况,其后国内外多数相关研究均采用此分类。但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应该说此分类方法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虑到目前尚无得到公认的新的分类标准出台,同时也为了与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具有更好的可比性,本研究仍暂沿用该分类方法。。同时在对劳动工日数和具体劳动人数进行折算时,本文参考理论界基本意见,即用工数量以标准劳动日为计量单位,1个中等劳动力正常劳动8小时为1个标准劳动日,并确定农民的合理工作负荷为年平均270个工作日[20-21]。数据方面,本研究主要涉及到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数据以及各产品成本收益数据。贸易数据均来源于 UNCOMTRADE数据库,采用HS92编码。成本收益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食品工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进而本文可以得出生产相应贸易额的农业产出水平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C-St为考虑了两类农产品就业创造和就业替代后的净效应。
需要解释的是,本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所说的单位产品指的是单位价值或等价值的产品。之所以选取单位价值产品而不选择单位数量作为衡量指标主要基于对本文研究对象——贸易额变动引致的农业就业变动、数据加总、跨产品比较以及前人对要素含量的测算方法[22]等方面的考虑。同时本文以1994年为基期采取不变价进行测度,尽量消除货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本文所测度的贸易引致的就业“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是指以“标准人”为单位的贸易净额可能创造或减少的就业机会数,并不是实际的就业或失业人数。实际上,由于我国农业产业非充分就业、劳动力非同质等因素及现实数据所限,以“标准人”为单位的就业效应的估计无论从数据准确性、可操作性、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性还是对我国农业要素禀赋和贸易结构的关联研究方面都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根据前人对我国农产品的一般分类方式,本文首先对各类农产品入世前后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对具体品种对应的就业效应进行直观量化,再由具体到总体,将全部产品加总得出对我国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整体效应的判断。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占我国进口农产品比例最大,所引致的就业机会的替代效应也最容易引发关注。对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整体而言(如表1所示),其贸易引致的就业效应在入世前后始终保持的“就业净替代”状态,就业替代量由入世前的1994年替代7.4万标准劳动力·人·年(以下简称人·年)增长到2001年的302.4万人·年,到2009年进一步增长到657.2万人·年,呈明显的替代加剧趋势。从变化率来看,入世前1994-2001年就业替代量的变化率达到3 984%,虽然远高于入世后2001-2009年的增长速度117%,但由于2001年的就业替代量较大,因此2009年的替代量已高达657.2万人·年。
如果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一步细分至具体产业(产品)层次,可以发现大多数细分品种其所面临的就业替代不断加剧。其中棉花和大豆的替代效应最为明显。大豆的就业效应由入世前1994年的就业创造33.1万人·年转变为入世后2009年的就业替代399.4万人·年,为入世后贸易引致的就业替代绝对量最多的品种;而棉花在入世前后的变化率更加明显,虽然2001年的替代效应有所下降,但到2009年其贸易引致的替代效应出现猛增,达到107.5万人·年,绝对数量上比2001年增长384倍。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细分品种后可以发现,大豆部分由于其进口激增,所产生的就业替代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一种可能的分析是由于需求导致的进口大豆数量超过国内产量上限,而超过上限的进口部分对国内的生产也许并不会造成直接的“就业替代”影响。但由于这一“上限”很难科学定义,其随不同时期的生产技术条件、对不同作物需求引致的生产资源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且各类作物间具有联动性,并不具有独立量化的可能性①一种简单的量化处理方式是取产量的历史高位,但由于任何一个单一作物的产量历史高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当时对该产品需求状况条件下形成的均衡,一旦上述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需求发生变化,新的均衡必然涉及各类作物之间的资源重新配置,因此其科学性和可参考性很值得商榷。此问题需要在建立包括多部门的、涉及生产、消费、贸易、价格等多要素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深入。,因此本文目前尚不对此进行区分,把它们均视为“潜在”的就业替代。
表1 入世前后我国农业贸易引致的就业效应对比Tab.1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ffects induced by agricultural trade of specific products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WTO accession
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一般认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要素,因此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可能是贸易引致的就业创造效应的主要来源。相对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就业替代效应明显扩大而言,虽然入世前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引致的就业效应体现出“就业创造”状态,但创造规模却不断萎缩。就劳动密集型总体而言,其创造就业规模从1994年的437.2万人·年收缩到2001年的118.1万人·年,到2009年达到120.5万人·年。
进一步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细分至具体产业(产品)层次,绝大多数品种都呈现出就业创造量不断萎缩和下降的趋势,有些劳动密集型品种甚至由创造效应变为替代效应。主要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中,作为就业创造效应最强的蔬菜水果产品,其贸易引致的就业创造量从1994年的180.2万人·年缩减为2001年的84.8万人·年,减少53%;虽然在入世后其创造量在2009年又扩大为100.6万人·年,但依然低于1994年水平。水产品和肉类产品贸易引致就业创造量也在1994年后逐步收缩,肉类产品甚至在2009年呈现就业替代状态,当年产生就业机会替代7.5万人·年。
通过农业就业净效应具体数据的对比发现(如表2所示),我国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总量在入世前的1994-2001年表现为由就业创造转变为就业替代,绝对量由1994年创造就业机会429.8万人·年变为2001年替代就业184.3万人·年;在入世后的2001-2009年一直保持就业替代的状态,替代量由2001年替代就业184.3万人·年扩大到2009年的536.6万人·年,就业替代增长幅度达到191%。其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从1994年以来一直处于贸易引致的就业替代状态,在2009年其对国内劳动力替代的绝对量已达到650万人·年以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虽然也同样一直保持贸易引致的就业创造状态,但其创造总量在2005年前一直不断萎缩,2006年略有上升后就业创造量基本维持不变。
表2 入世前后我国农业贸易引致的就业效应对比——加总的就业净效应Tab.2 Aggregated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ffects induced by agricultural trade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WTO accession
通过上文对贸易引致的就业机会数量入世前后变化的量化分析与对比可以发现,与入世前相比,我国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总量在入世后呈现明显的就业替代效应;土地密集型为主的进口产品引致的就业替代效应显著增长,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引致的就业创造效应呈现不断收缩的趋势,由于土地密集型入世后替代效应数量上的绝对强势,其就业效应的走势基本决定了我国农业就业总效应在入世后始终处于“就业替代”的状态,并且“替代缺口”呈现明显的扩大。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未能发挥所谓的“劳动密集”的产品特性,并未在生产环节对劳动力要素进行更多数量的配置和利用,其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加远不能缓解土地密集型进口所带来的就业替代冲击。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至今,在过去的十年中贸易开放环境下,农业就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我国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替代形势愈发严峻。那么未来如何应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替代效应所带来的压力,我国大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所造成的就业机会替代的局面能否通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进行某种程度的弥补,抑或是能否通过增加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尽量保持现有就业替代水平从而避免出现替代趋势的进一步恶化?本文将进一步通过对我国未来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的情景模拟,对我国未来农业替代效应的应对做进一步判断。
要估计是否存在通过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应对土地密集型净进口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替代的可能性,首先需要根据现有的变化趋势测算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可能产生的就业机会的替代量,然后根据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单位产品农业劳动量估算出创造等量的就业机会可能需要增加的净出口额,进而对模拟所得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创造等量就业机会所需要的净出口额的年均“理想增速”与其实际增速的进行比较。如果“理想增速”与实际增速接近,就说明能够通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应对土地密集型净进口所带来的就业替代;如果实际增速与“理想增速”相差甚远,则说明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很难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方式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就业替代量进行一定程度的平衡抑或是弥补。
其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方面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豆、棉花和烟草三种净进口额度较大的净进口产品作为土地密集型方面的测算对象,以其2002-2008年6年间的年均净进口增速作为未来年均净进口额变化率,测度在此增长率下的净进口可能产生的就业机会的替代量。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则分别从水产品、畜产品以及园艺产品中选取主要出口农产品,分别测算各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吸纳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新增就业替代量所需要的净出口“理想增速”。而实际增速入世后2001-2009年年均净出口额年均变化率,并以2007-2009年净出口额平均值作为基期。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贸易引致的年均新增就业替代量如表3所示。
作为主要土地密集型净进口农产品,大豆、棉花和烟草在我国入世后的2002-2008年净进口额增长迅速,三种产品年均增速均在25%以上,棉花的年均增速甚至接近40%。如果按照2002-2008年的年均增速变化,那么在未来大豆、棉花和烟草产品净进口可能替代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将分别为142.53、67.16 以及3.49 万人·年。
表3 未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需要的贸易增额估算Tab.3 Scenario estimation of labor-intensive net export in the future
要吸纳上述三种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产生的就业机会替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就需要通过扩大出口规模创造相应数量的就业机会。那么在保持现有技术水平和贸易结构不变的条件下,未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吸纳土地密集型净进口所产生的就业机会替代所必须增加的进口额如表3所示。以产生就业替代较少的烟草为例,要吸纳烟草产生的就业替代,活猪净出口额“理想增速”需要达到93%,或者需要水产品净出口额“理想增速”达到23%,或者苹果增长35%,或者药用植物需要增长32%。而要吸纳产生就业替代较多的大豆,甚至需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额以原来净出口额成倍速度的增长,如活猪“理想增速”需要增长近85倍;动物肠衣需增长近48倍;橘橙需增长近37倍等。将大豆、棉花和烟草加总来看,活猪“理想增速”需要超过100倍;包括苹果和橘橙在内的水果需增长近90倍;“理想增速”最低的蔬菜产品也需要增长超过原有4倍。然而对比各品种2002-2008年均实际增速可以发现,增长最快的橘橙类年均增长也只有56%,而水产品和活猪的净进口年均增长率只有4%,远远达不到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所需达到的“理想增速”。
由此可知,在保持现有出口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只有在大幅提高净出口额的前提下才能够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以调节土地密集型大量进口所产生的替代,即为弥补就业机会替代量所要求达到的净出口“理想增速”远远超出其实际净出口的增长范围,因此很难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额的方式达到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就业替代量的平衡抑或是很大程度上的弥补,我国未来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净效应可能长期处于就业替代状态。这也意味着,面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量进口所带来的农业就业机会替代,并不能够单纯的通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创造进行平抑,而是需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或方式缓解大宗产品进口对生产环节农业就业所面临的压力。
已有研究对于贸易开放对农业就业的影响分析时多从定性角度且更侧重受冲击较多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本文运用1994-2009年农业贸易及生产数据,对入世前后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就业创造”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的“就业替代”效应进行测度,对我国入世前后贸易开放引致的农业就业总量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核算和总结,并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对我国未来农业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替代效应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方式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在入世后呈现明显的替代效应;土地密集型为主的进口产品引致的就业替代效应显著增长,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引致的就业创造效应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导致我国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总体体现为“就业替代”净效应。同时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未来由于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将继续保持大幅度的就业替代状态。同时,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言,预期达到的为弥补就业机会替代量所需达到的净出口额“理想增速”远远超出其实际增速范围,所以很难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额的方式达到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就业替代量的平抑。因此,进口农产品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所造成的可能冲击和整体农业就业“净替代”的趋势可能将长期持续,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所产生的“就业创造”对我国农业就业总体“净替代”状况的缓解作用亦将逐步弱化。
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加,而我国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则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替代效应,由于土地密集型的“替代”扩张和劳动密集型的“创造”萎缩,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将面临着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未来国内市场开放、国际贸易政策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除了从比较优势、粮食安全等角度外,还需要从包括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在内的更多层面进行考量。本文结合贸易数据与生产数据,对我国入世前后农产品贸易开放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分析,对国内政策制定及国际贸易谈判提供了新的分析依据和可能的政策参考。
References)
[1]黄季焜,李宁辉,陈春来.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是挑战还是机遇[J].农业经济问题,1999,(8):2 -7.[Huang Jikun,Li Ninghui, Chen Chunlai.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Chinese Agriculture:Opportunities or Challenges?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1999,(8):2 -7.]
[2]Huang J,Rozelle S,Zhang L.WTO and Agriculture:Radical Reforms or Continuation of Gradual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0,(11):397 -401.]
[3]朱晶.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定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9):14-19.[Zhu Jing.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Market Structure and Positioning of Chinese Labor-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4,(9):14 -19.]
[4]谭向勇,李鹏,郑妍.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中国农产品生产及进出口变化情况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5):4-9.[Tan Xingyong,Li Peng,Zheng Yan.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de Before and After WTO Accession[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6,(5):4 -9.]
[5]史朝兴,秦淑红.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现状、格局和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7,(9):113 -116.[Shi Caoxing,Qin Shuhong.Chinese Agricultural Impor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J].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07,(9):113 -116.]
[6]马颖,余关胜.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与就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56-160.[Ma Ying,Yu Guansheng.Trade Opening,Labor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1):156 -160.]
[7]程国强.WTO 框架下的中国农业[J].世界农业,2000,(5):3-4.[Cheng Guo Qiang.Study on Chines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fter WTO Accession[J].World Agriculture,2000,(5):3 -4.]
[8]马晓河.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财政,2001,(12):14-17.[Ma Xiaohe.An Analysis of WTO Entry Effects on Chinese Agriculture[J].China State Finance,2001(12):14 -17.]
[9]温铁军.WTO 与中国的“三农”问题[J].中国农垦经济,2001,(8):13 -16.[Wen Tiejun.WTO Accession and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s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J].China State Farms Economy,2001,(8):13 -16.]
[10]郭占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6):30 -33.[Guo Zhanqing.WTO Entry Effects on Farmers’ Income in China[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2,(6):30 -33.]
[11]朱晶,张姝.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整成本的影响分析——从边际产业内贸易的角度[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0 - 19.[Zhu Jing,Zhang Shu.Trade Openness,China’s Land-intensive Products and Trade-induced Adjustment Cost[J].Chinese Rural Economy,2010,(1):10 -19.]
[12]陈锡文.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2,(6):2 - 11.[ChenXiwen. Chinese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fter WTO Accession[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2,(6):2 -11.]
[13]王占国,王正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1,(4):94 -97.[Wang Zhanguo,Wang Zhenglin.Policy Choice for Speeding up the Transfer of Rural Spare Labor Force[J].Study & Exploration,2001,(4):94 -97.]
[14]李大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J].农业经济,2004,(8):46-47.[Li Daxing.A Channel of Transferring the Surplus Rural Labor: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J].Agricultural Economy,2004,(8):46 -47.]
[15]汤喜德,方玉媚.四川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 - 41. [Tang Xide, Fang Yumei. Problemsofand Countermeasures forRuralHuman ResourcesDevelopmentin Sichuan Provi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3):38 -41.]
[16]赖盛中.关于中国加入WTO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0,15,(3):70 - 73.[Lai Shengzhong.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Entry to WTO on the Income of Farmers[J].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2000,15,(3):70 -73.]
[17]李小云,李鹤.人民币升值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以大豆为例的可能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1):31-37.[Li Xiaoyun,Li He.The Probable Impacts of Appreciation of RMB on Chinese Agriculture:A Case of Soybean[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5,(1):31 -37.]
[18]立英.农产品贸易逆差引发的思考[J].理论与研究,2007,(10):58 -59.[Li Ying.Discussions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ficit[J].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Information,2007,(10):58 -59.]
[19]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政策[J].管理世界,1999,(3):10 -13.[Cheng Guoqiang.Chinese Agricultural Trade:Development Trend and Policies[J].Management World,1999,(3):10 -13.]
[20]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27 - 37.[ Wang Jiangui,Ding Shouhai.How Much Surplus Rural Labor is There in China?[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5,(5):27 -37.]
[21]章铮.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7 -25.[Zhang Zheng.The Aggregate Supply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and Chinese“Labor Shortage”:A Statistical Analysis[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5,(1):17 -25.]
[22]Thomson H.Robustness of the Stolper-Samuelson Intensity Price Link[A].Harrigan J.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C].United Kingdom: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Trade-Induced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Substitution and Creation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WTO Accession
ZHU Jing ZHANG Shu CAO Li-j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China has been in the WTO for almost ten years.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trade openness on the employment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have drawn considerable attention.Apart from production,food security,and income distribution,the possible effect that agricultural trade would bring to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Time-series data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de from the year 1994 to 2008 is used to estimate quantitatively the farm job creation and substitution effect on agricultural trade in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WTO accession and simulated scenario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rade-induced farm job creation and substitution effec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rm job substitution effect from agricultural imports in China has exceeded the job creation effect from agricultural exports for most of the years during 1994-2008.According to the scenario simulation,it’s also noted that the actual average annual rate of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net export value is much lower than the“idealized rate”which could“create”jobs to fully contain the“substitutions”.It is inevitable and long-standing that job creation effect from labor-intensive agricultural exports will be at a considerably lower level than the job substitution effect from land-intensive agricultural exports in the future.The results have several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de.
trade openness;agricultural products;agricultural employment;unit-output job effect
F323.6
A
1002-2104(2012)06-0082-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14
(编辑:徐天祥)
2011-11-23
柴寿升,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开发与市场营销。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0CJG22);国家软科学省部合作项目(编号:010GXS1D126);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基金项目(编号:20101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