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调查分析

2012-11-27 07:50赵慧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甘肃省物种植物

赵慧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据统计,我国现有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1]。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危害我国区域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不仅给农林牧渔等行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巨大破坏。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黄土、青藏和蒙古3大高原交汇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加之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致使长期以来生物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短缺;林草植被过度开发,大面积森林、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加剧了这一矛盾。

1 甘肃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调查

1.1 外来入侵物种统计(见表1、表2、表3)

据调查统计,甘肃全省范围的外来入侵物种共计23科48种[1~3]。微生物3科3种,其中细菌1种,真菌2种;植物14科39种;动物6科6种,其中陆生无脊椎动物(昆虫纲)5属5种,哺乳动物1种。国家林业局2003年公布的24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黑名单中,甘肃省有14种。在中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甘肃省有12种。其中陆生植物5种:刺苋、反枝苋、北美独行菜、欧毒麦、毒麦;微生物2种: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落叶松枯梢病菌;昆虫4种:苹果蠧蛾、二斑叶螨、美洲斑潜蝇、烟粉虱;哺乳动物1种:麝鼠。

1.2 外来入侵物种来源地统计

在甘肃省外来入侵物种中,来源于美洲的有14科20种(主要为北美洲),占总种数的41.7%;来源于欧洲的有9科18种,占总种数的37.5%;来源于非洲的有4科5种,占总种数的10.4%;来源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有5科5种,占总种数的10.4%。由此可见,来源于北美洲和欧洲的外来物种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需要谨慎对待北美洲、欧洲物种的引进。严格分析和评估其在当地的适应性和入侵性。

1.3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

1.3.1 有意引进 一些物种是基于绿化栽培、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目的引进的[4]。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忽视了其日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益。例如洋金花作为药用植物引入,多花百日菊、滨菊等作为观赏植物引进,逸生野外后,影响当地城市景观、影响灌木丛生长和林区生态恢复。甘南、肃北的牧场黑麦草,因其抗逆性强、易存活繁衍而以优质牧草引种将其引入到干旱贫瘠、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草场以改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也将黑麦草易感染的病原菌带入。

表1 甘肃省外来入侵植物名录[1~3]

表2 甘肃省外来入侵微生物名录[1]

表3 甘肃省外来入侵动物名录[1]

1.3.2 无意引入(1)随农产品的调运带入。二斑叶螨、美洲斑潜蝇等病虫害随外地调运的果蔬携带而来。(2)随苗木、树种的引入和新鲜带皮的原木运输引入。我省中部、西北部等大部分地区为土质疏松浅薄的黄土、沙壤土,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大兴植树造林,到2000年以后大范围推广退耕还林。大量的种苗是从外省苗木基地调运来,落叶松枯梢病菌、松疱锈病菌等真菌随着引进的苗木、树种携带而来。(3)由人为或动物活动无意传入。一些杂草种子随着人为活动携带转移,或者粘附在动物皮毛扩散、通过动物粪便传播[5]。

1.3.3 自然传播 陇东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与秦岭山脉相连。有大量天然林和人工林与陕西、四川两省相接,极易通过病虫害直接感染或通过风媒、虫媒、鸟媒等途径传播。

2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入侵物种的的繁衍扩散,种群扩张,物种入侵给甘肃地区所带来的危害日趋明显。

2.1 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入侵性杂草由于其适应性广、繁殖力强、传播快,给农业、林业、畜牧业带来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天然牧场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例如黑麦草、赖草、滨菊、苦苣菜、紫苜蓿等植物的抗逆性很强,耐寒、耐旱,可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条件,在山地黄土、红壤土等贫瘠的土壤中依然能迅速繁殖[1],成为单优势种群,在林区、牧场、草场等自然环境中迅速占领一席之地。这些入侵性杂草争夺养分,侵占其他土著种的生态位,造成本土物种的衰退。加快了本地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6~7]。

2.2 对林业造成重大损失

甘肃林区以人工林和经济林为主。物种单一,生态链脆弱,生态系统极不稳定。林区有大量的落叶松群落,极易感染落叶松球座菌,造成新枝枯萎死亡,且造成大面积扩散蔓延。常采用砍伐烧毁枯树的方式[8],致使木材的成材率降低30%~40%[1]。同时,大面积的砍伐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恶化,严重破坏林区生态平衡和土壤再生能力。

2.3 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外来入侵植物大都是农田、果园、苗圃、林缘地区生长蔓延的杂草。竞争土壤养分和水分,争夺生长空间,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减产。感染马铃薯块茎蛾可使马铃薯产量降低20%~30%,番茄溃疡病严重时可使番茄减产25%~75%[1]。甘肃作为旱地林果主产区之一,苹果小卷蛾、二斑叶螨等病虫可侵染包括苹果、桃、杏、李、山楂、石榴、沙果等在内的多种果树。降低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危害农产品的贮存和保鲜。被感染的果品即使通过低温冷藏、冷冻都无法抑制病虫害传播或杀死幼虫。美洲斑潜蝇、烟粉虱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侵染包括豆科、葫芦科、茄科、百合科、菊科、十字花科在内的40多个科的上百种植物[8]。很多常见的蔬菜如豆角、黄瓜、丝瓜、西葫芦、番茄、茄子很容易被感染。此外,像北美独行草、苏丹草等外来入侵杂草是小麦蚜虫、棉花蚜虫等病虫害的中间宿主。多花黑麦草是赤霉菌的寄主[1]。杂草的蔓延为病虫害的繁殖和侵染创造了便利条件。反枝苋、刺苋、皱果苋、尾穗苋等杂草主要分布在蔬菜地,危害旱地蔬菜的生长。

3 外来物种的防范与管理措施

3.1 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方法

3.1.1 机械防治 对于植物幼苗或草本植物可采用手工或机械拔除。对入侵初期,或种群分布较少、繁殖能力较弱的入侵种采取机械防治的方法效果较为显著,且有利于环境安全。但对于大面积扩散、或无性繁殖能力强、种子或孢子扩散能力强的物种用机械方法不易防治。如不妥善处理有害植物残株,其通过无性繁殖很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9]。

3.1.2 生物防治 从入侵种原产地引进专一性天敌以控制其种群密度。关键是通过引入原产地的天敌重塑有害植物和天敌之间新的均衡,发挥生态制约机制,恢复和重建这种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其缺陷在于,一方面植物天敌的引入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生态隔离实验,以避免带来新的入侵种;另一方面,植物天敌在新环境中需要一个繁衍生存、稳定种群的有效过程,无法在短时期内清除有害植物。

3.1.3 化学防治 化学除草剂具有高效、迅速、快捷的优势,但同时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长期使用容易使抗药性物种大量繁殖扩散,防治效果降低,难以持久。

3.1.4 生态防治 人为改变入侵物种的生长环境,抑制其生长繁殖。如覆盖入侵植株减少其光合作用,加速微生物的分解;有控制地焚烧;在入侵植物幼苗区种植牧草以消耗养分,争夺生态位等。

3.1.5 综合治理 任何单一方式都难以解决入侵种的防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联防联治”的综合治理体系。以生物防治为主,机械、化学防治为辅,佐以其他方法相配合,实现高效、持久、安全、经济的防治目的。

3.2 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措施

3.2.1 建立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审核制度 成立由农林牧等行业及环保、检疫、科研、高校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甘肃省外来物种评估委员会。主要承担入侵物种环境影响测评和生态风险评估。对于需要引进的外来物种,首先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分析该物种所带来的生态学效益。预测其将来的生态位、种群变化趋势。评估可能产生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及风险预测。同时,提出控制种群发展、预防生物灾害的配套措施[10]。

3.2.2 完善防控监测体系(1)联合环保、农业、林业、畜牧、检疫、科研等部门,成立甘肃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防控专项工作组。在全省范围内面向林业、农业、畜牧等行业全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系统调查。建立入侵生物电子档案,实施网络监控。对于林区、农牧区危害严重的物种实施跟踪监控,健全多点监测、及时应对的快速反应机制[11~13]。(2)加强和完善林业工作站、农牧工作站等基层农技工作站的检测和预警报告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鉴定、分析和检测能力[14]。在其工作管辖区域范围内如发现入侵种,及时上报,全面监测。(3)对引种单位加强管理,建立外来物种引种全程监测、备案登记、责任追究制度[15]。

3.3.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让民众全面充分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性及防治的重要性,强化其生态安全意识和全民防范意识[16]。

[1]徐海根,胜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4]欧健,卢昌义.厦门市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40-1244.

[5]沈体忠,刘道红,杨启悦,等.天门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79-81.

[6]李劲松,刘香玲.海南省外来物种入侵及防控对策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8(11):55-58.

[7]何萍,刘勇.四川凉山天然草场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调查研究[J].草业科学,2003,20(4):31-33.

[8]刘畅.物种入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9]宋楠,宋亚囝,王仁卿,等.山东省农业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J].山东科学,2006,19(3):15-21.

[10]陈国发.郴州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分布与防控对策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06,32(6):124-126.

[11]杨铭,杨桦,郭学军,等.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控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22-26;

[12]张润志,张大勇,叶万辉,等.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植物保护,2004,30(3):5-9.

[13]刘文炜,郭蔚,陈彦梅.广西外来物种入侵及防治对策探讨[J].广西农学报,2004(5)20-22,27.

[14]李顺才,刘连新,胡晓东,等.秦皇岛市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23(3):14-17.

[15]吴志红,覃贵亮,邓铁军.广西农业外来入侵生物概况及其控制对策[J].广西植保,2006,19(1):32-35.

[16]章雷.宿迁市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防范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70-171.■

猜你喜欢
甘肃省物种植物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