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设计及实践

2012-11-25 07:29:04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双语基础

刘 悦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设计及实践

刘 悦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本文在对中国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及发展总结的基础上,将ESP的目的分类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衔接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和继承与创新三个方面提出ESP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据此三种原则对ESP课程教学进行了设计:在时间上将ESP课程设定在本科二年级开设;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为衔接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目标设计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教学内容以学习者使用目的为基础但强调专业差异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根据技能的需求不同设定有任务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最后,讨论ESP教学实践中师资和教材两个突出问题。

ESP;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及其发展。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自上个世纪60年代ESP教学主张形成至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ESP已经成为一种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理念,而按照这种理念开设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ESP课程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实际能力。尽管ESP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诸多阶段,我国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ESP研究,涌现出一大批论文和专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相对统一、完善的ESP教学规划和设计,与ESP教学相关的文献往往只讨论开设ESP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或者是探讨ESP教学对公共英语与双语教学的衔接作用,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及其课程设置都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为主,ESP教学在绝大多数院校都是纸上谈兵,甚至名存实亡。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深入,我国急需一批既精通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此,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随后2004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是将ESP课程教学推到台前,告别以前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

纵观全局,目前在我国高校与英语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涉及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使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在一些重点高校还开始学术英语教学,(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这些课程从课程体系来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各种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师资之间的相互沟通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考虑,使得涉及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呈现出非均衡性。

基于此,有必要整合英语及其与之相关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界入点,根据人才最终使用语言目的为标准,对ESP教学进行系统设计,为普通本科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1 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

通用的基础英语EGP与ESP并不相互独立、毫无交叉,这两者都具有基本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上的语言共核部分。语言共核假说说明,语言的任何领域都有一套占主导地位的句法与词汇共核。因此,无论是分析EGP还是ESP涉及到的语篇,都可以遇到句法和词汇共核。ESP教学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同样具备语言教学的一切特征和要素,学习者在学习ESP英语之前,必须首先掌握构成语言共核的要素。

ESP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还需要处理好其中的先后关系。近十年来,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有了迅速的发展,随着《高中课标》的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院校大学新生将达到《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而许多专家也提出,我国面临英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转移到中学,中学培养基础英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英语进行提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首先总结基础英语的共核部分,然后在其基础上开设ESP课程。在注重这种先后关系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基础英语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处理,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主要还是学习基础英语,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应在听说等基础能力方面无休止地操练,而应当进入ESP课程学习阶段。

1.2 衔接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

ESP的特征决定它具有衔接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特点。ESP教学具有四大根本特征:一是它要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二是在内容上与特定的专业和职业有关;三是集中教授某一专门学科的句法与词汇,并对其语义及语篇进行分析;四是与基础英语形成对照性。同时,ESP英语具有两个可变性特征:一是在语言技能上的习得上可能有局限性,可根据需求只训练某一技能如听说;二是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教学方法的限制。

我国大学本科院校是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培养导向,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侧重教授基本的技能与方法,基础英语作为一门通用化的技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对人才的分专业培养又是不可避免的,至少是分大类专业培养。普通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基于特定的职业需求的,培养出的人才绝大多数的最终去向是从事某一特定职业,而目前的双语教学虽然对英语技能的专业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双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有较强的专业性,以至于从基础英语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难度过大。基于此,在设计宽口径的ESP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基础英语和双语教学的衔接。

1.3 渐进性原则

在普通本科院校开设ESP课程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进行渐进式改革。目前在各个高校,双语教学大多作为改革的重点,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本质上属于没有把握渐进性原则。这种渐进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渐进性;另一方面是改革力度的渐进性。

不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渐进性,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连接性减低,甚至使得基础英语和双语教学相互脱离,起不到互相支撑与促进的作用。而通过渐进递阶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实现以往所学知识的正向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过程的中,如只追求形式,盲目激增双语课程门数,便会使得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需要通过渐进性的改革,系统地建立改革模式,才能完成英语及其相关课程的规划性设计。

2 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设计

2.1 ESP教学时间与课程性质设计

尽管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普通本科院校本科生对英语的共核语言掌握程度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后续学习的要求。因此,基于前述的设计原则,可以将ESP教学安排在第三、第四个学期,而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基础英语要以共核语言和实际交际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为主要内容。

从课程性质来说,ESP课程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侧重专业英语的语言教学,结合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专业阅读和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侧重。从另外一个层面说,ESP教学是各专业双语教学的前期课程。基于此,ESP教学是衔接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过渡性课程,但因为涉及面广点多,所以开设的时间相对较长、内容相对较多。

在设计ESP课程时,除了注意其过渡的性质外,还需要注意其修读的性质。从大学课程修读性质来说,一般分为选修和必修课程。根据ESP课程设计的渐进性原则,在改革初期设计为选修课,通过逐步改革(特别是教师逐步转型以后),设计为限选课程,在时机成熟以后,设计为必修课程,纳入本科培养计划的第二学年度课程体系中。

2.2 ESP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对ESP课程目标的设计应不同于基础英语和双语教学,既要兼顾学生各方面语言技能的提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在完成交际任务及需要何种策略等方面,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切实分析学生将来所能遇到的各种交际情景和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达到交际目标。

ESP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职业实际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并且针对不同内容其听、说、多、写能力的培养具有差异性。ESP按照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可以划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中,对学术英语部分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读写能力为主,因为学术英语根植于功能教学法,所以在阅读中,对语篇词汇、语法、体裁等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规范的学术语言。对职业英语部分的教学目标可以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因为职业英语的功能在于交流,只是交流对象限定在一定职业范围之内。

2.3 ESP教学内容设计

ESP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同时,专业差异性势必教学内容设计的差异性,因此对ESP进行合理分类是至关重要的。对于ESP的种类划分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学科门类来划分的三分法;二是依据学习者最终使用语言的目的来划分的两分法。将这两种分发进行结合可以为ESP内容设计提供基础理论,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ESP交叉分类图

明确了ESP的种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该从各种类的最终使用目的入手进行设计,并兼顾专业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将内容设计分为两大模块。

模块一是针对职业英语。职业英语按照大专业学科的相似性可分为科技职业英语、商务职业英语和社会职业英语三个内容(见图1)。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内容,以专业词汇、特定语法和特殊语域的教授为主。通过前阶段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大多能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对许多词汇的普通用法有所掌握,然而对于专业词汇或者普通词汇的专业词义却知之甚少,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望文生义、或者曲解原意的错误。因此对于职业英语的通用专业词汇的教学应作为重点。同时应注意,专业词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兼顾特定语法和特殊语域的教授,为日后的双语教学打好基础。

模块二是针对学术英语。学术英语教学是在职业英语教学基础之上,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词汇和特殊语法、语域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对语篇结构和体裁特征进行分析,在内容设计中,以阅读为重点带动体裁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阐述主要学术体裁类型的语篇结构模式,对学术体裁的语篇进行宏观分析,即各类学术体裁语篇应该包含哪几个部分,并阐述不同的学术体裁语篇的图式结构及其语步特征;二是学术语篇体裁结构的功能分析,分析不同体裁语步的功能。以学术论文正文为例,分别分析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语步中各个语步在学术交流中的功能;三是学术语篇体裁的文体特征分析,包括选词、时态(采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语态、常用句式等方面,同时也包括特定词汇、语法和句法等。

2.4 ESP教学模式的设计

ESP教学模式设计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能够提供比较真实的案例环境。但是由于不同的目标,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的任务型设计在内容上有所差别。

对职业英语的任务型设计,要以训练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情景的模拟非常关键,其任务型设计应该以案例为主。在模式设计中一般包括如下一些程序:首先对任务背景知识进行介绍。熟悉案例材料,了解任务的要求、关键问题、角色分配等。其次是资料输入,根据不同任务内容选择输入的方式和途径,资料形式有图纸、表格、图像、短文、录像片段、录音片断等等。再次是图表资料处理,审阅图表、资料,进行任务、案例分析。根据提供的能够反映真实语言的目标情境,充分运用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理论专业知识,形成语言、内容、形式三位立体的知识架构,同时对专业词汇进行专项释义。最后进行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应使学生对项目的任务、性质及要求加深理解,明晓任务的各项程序。

对学术性英语的任务型教学设计,应以阅读来带动其他技能的提高。学术英语的阅读可以通过以学术数据库等网络为载体,进行自主型学术英语教学设计。让学生完成足够多的同类专业文献阅读以后,统计归纳与分析语篇结构及其语步。在语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再利用大标题或小标题来推测文章的内容,按照格式来识别文章类型等方式培养阅读技能。通过课堂对阅读文献的讨论,对典型文献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解释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所以,在设计中,首先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再让学生利用学生数据库等网络资料进行自主型阅读,最后讨论给定的任务。

3 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实践

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开设ESP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师资和教材两个方面,因此,从教学实践来看,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

一方面,我国ESP教学开展时间不长,需要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体系。ESP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鼓励开展校内教师培训项目。ESP课程从根本上讲还是一门语言课,在语言课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其借鉴。校内教师培训项目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对多种教学手段综合使用的能力,可聘请本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与其他院校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对于ESP课程中特有的一些教学手段,如比较教学法,可以以教学研讨会或论坛的形式集合各院校优秀的ESP教师进行讨论,以期推广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其次,开展院校与企业之间双向互动培训项目。ESP师资队伍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实践问题,因为学术英语对教师来说相对熟悉,而职业英语涉及范围广,职业经验也非常重要,所以可由院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让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如讲授市场营销英语的老师可参与公司产品的宣传,帮助撰写文案、组织公关活动,再将此企业定为院校的实习基地,这样为职业英语的情景接触提供了较大的方便。最后,结合ESP课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ESP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较多,因此可组织ESP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培训,通过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案例背景,更有效地进行案例分析。在师资体系培训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强调专业老师与ESP教师的合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师资团队建设。

ESP教材的选用强调专业性但专业性又不能太强。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编写相应教材。但无论如何,要求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吃透大纲,对ESP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适度调整、组合教学内容,发挥、兼容不同教材的“共核”特点和优势。中国教材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模式,且其有系统清晰、简明的优势,节省学时。基于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基础英语和双语教学的衔接功能,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深广内容,特别是补充难度适当、具有典型意义、结合实际的例题、习题、案例,以培养、维护学生的求知欲。

另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Bruner)提出的“结构课程原理”可以作为ESP教学中的教材选择和编制原则。这是一种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它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并且按照科学的体系加以编排,使教材具有由浅入深的螺旋上升的结构。其主要特征是:学问化、专业化和结构化。以这一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各校自己的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改编或编写ESP教材。

4 结语

秦秀白先生曾提出过,“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应该是ESP教学”。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ESP教学的开展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文从ESP教学的发展出发,讨论了ESP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对ESP课程从时间与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模式进行了设计,并讨论了ESP教学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师资和教材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1]Bloor T.,Three Hypothetical Strategies in Philosophical Writing.In E.Ventola&A.Mauranen(eds).Academic Writing:Intercultural and Textual Issues[C].Amsterdam:John Benjumins,1996.

[2]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陈建辉.关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大学ESP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79-181.

[4] 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研究,2006(2):1-6.

[5] 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45-148.

[6]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9-83.

[7]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8] 许立娇.以ESP为过渡,衔接EGP与双语教学[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3-26.

[9] 张晓君.英国EAP教学发展对公外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52-155.

Design and Practice of ESP Teaching in China’s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IU Yu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Basing on the summary of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s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and combining the ESP branches and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se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proposes three basic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ESP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unifying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bridging EGP and bilingual teaching,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it makes the following designs for ESP teaching:ESP courses should be offered in the second grade;the nature of the courses is bridging EGP and bilingual teaching;the desig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is based on needs analysis;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using purposes and the major differences;and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eaching models,task-based teaching model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ing model.At last,it discusses two major issues in ESP teaching practice,the development of ESP teachers and ESP teaching materials.

ESP;teaching design;teaching practice

H319.1

A

1009-3907(2012)01-0115-04

2011-09-02

河南省教育厅项目(2010-ZX-083);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1-1070)

刘悦(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刘 琳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双语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6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深化改革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探析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0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