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彤,潘 涛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指出,到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将会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随着缺血性心脏病进入血运重建治疗时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防治MIRI,是提高与保证再灌注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本文旨在观察丹参酮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1 对象与分组 2010年5月—2010年12月因急性胸痛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岁~82岁。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西药治疗组和丹参酮治疗组。
1.2 检测指标
1.2.1 炎症因子 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用ELISA法测定。
1.2.2 氧化应激因子 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黄嘌呤氧化法测定。
1.2.3 冠脉介入术情况 狭窄血管、治疗血管、支架类别、支架长度、支架数目。
1.2.4 其他研究指标 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BMI);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高血脂、中风史等。
1.3 研究方法
1.3.1 标本采集 纳入病例于术前、术后24h、术后7d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离心取血清备检。
1.3.2 冠状动脉造影 经股/桡动脉路径进行。
1.3.3 药物治疗 3组患者在各自治疗的基础上,均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等。
1.3.3.1 常规对照组 术前口服阿司匹林0.3g及氯吡格雷300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U(0.4mL),1次/2h,7d后停用。
1.3.3.2 西药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磷酸肌酸钠1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20滴/min~30滴/min,1次/日,疗程7d。
1.3.3.3 丹参酮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丹参酮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20滴/min~30滴/min,1次/日,疗程7d。
1.4 中医辨证 丹参酮治疗组在术前由两位以上中医师作出辨证诊断,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分型标准,分为实证、虚证。实证包括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内阻;虚证包括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使用方差分析,两种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岁~82岁,平均62岁;平均BMI为24.8kg/cm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病42例,糖尿病15例,有吸烟史25例,高脂血症23例,中风12例。统计结果显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血脂、中风史)、PCI的基本情况(三支病变数和支架数)以及术后服用规范西药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见表1) 60例患者PCI术后24h与术前比较,IL-6、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NO、SOD)水平降低(P<0.05)。
表1 6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炎症因子等水平比较(x±s)
2.3 各组治疗后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的变化(见表2)丹参酮治疗组、西药治疗组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丹参酮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比较,各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比较(x±s)
2.4 虚证、实证组丹参酮治疗后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变化 将纳入丹参酮治疗组的患者辨证分为虚证与实证,其中实证11例,虚证9例。实证组IL-6、TNF-α、MDA水平略低于虚证组,IL-10、NO、SOD水平略高于虚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虚证与实证组丹参酮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变化(x±s)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期处于可逆损伤的心肌细胞恢复血液供应后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研究表明氧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和细胞凋亡等因素均可能参与了MIRI的进展[2]。本研究中患者行PCI术后24h,血清中的IL-6和TNF-α含量增高,IL-10含量减少,结果与既往研究报道相似[3,4]。说明缺血再灌注使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激活、内皮细胞损伤,同时IL-10的保护作用下降,从而引起大量炎症因子释放。PCI术后,MDA水平升高,NO、SOD水平降低,缺血再灌注使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产生增多,从而引起氧自由基的降解产物增多。现代研究也证实了氧自由基和氧化应激是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和途径[5]。
经药物治疗后,炎症因子与氧自由基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研究发现,丹参酮治疗组的疗效与磷酸肌酸治疗组相似。丹参酮注射液与磷酸肌酸钠均可通过两方面作用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一方面抑制再灌注心肌IL-6和TNF-α的表达,促进IL-10的生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在减少氧自由基产生的同时,增强机体的内源性抗氧自由基系统的活性,提高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袁振飞等[6]与张丽萍等[7]的研究证实,丹参酮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对丹参酮治疗术前辨证分型,进行虚证与实证统计分析及疗效观察,发现属实证患者略多于虚证患者,与其他研究报道一致[8]。并且实证患者在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方面的改善作用略优于虚证患者(P>0.05)。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对于痰血瘀阻实证型的MIRI治疗效果更佳。但是本研究中医分型对照病例样本较少,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前瞻性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的观察研究。目前研究报道的中医药治疗虽包括了单药及复方的疗效观察,但忽略了临床分型与辨证治疗的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原则,可能尚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中医药辨证精髓与优势。因此,今后应把辨证和论治有机相结合,在中医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
[1] GARCIA-DORADO D.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A new view[J].Cardiovas Res,2004,61:363-364.
[2] Hoffman JW,Gilbert TB,Poston RS,et al.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Etiology,mechanisms,And therapies[J].J Biol Chem,2006,281(10):6760-6767.
[3] 余浩,王祥,涂远超.冠心宁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研究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91-93.
[4] 隋汝波,蔡久英.红景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33-34.
[5] 杜健,汪晨净,景志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超载和氧自由基作用机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121-123.
[6] 袁振飞,范国祥,王蓓蓓,等.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8,12(8):12-13.
[7] 张丽萍,张晶.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生,2010,12(252):28.
[8] 任毅,吴瑜,张敏州,等.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6):63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