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上海市崇明县传染病医院 上海 202150)
药疹是患者服药后出现药物性皮疹,是药物进入人体后所引发的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是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形式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因而临床治疗中经常出现误诊。为深入了解药疹误诊原因,现对我院2003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并将其与发疹性传染病误诊的21例药疹临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2003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并误诊为发疹性传染病的药疹患者共21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0个月~60岁,平均(28.9±15.3)岁,临床主诉为发热、皮疹。
对21例药疹患者误诊的疾病和原因、确诊过程、引发药疹的药物及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整理,并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
21例患者分别因为被误诊为风疹、麻疹、水痘、猩红热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被收治入院,其中11例被误诊为麻疹、4例被误诊为风疹、3例被误诊为水痘、2例被误诊为猩红热、1例被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疹被误诊为麻疹的几率最大,占52.38%(11/21)。
患者入院后,经过皮疹与发热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反复观察,以及对皮疹正常发生发展规律的对比和流行病学史调查,发现病症与发疹性传染病变化规律不符。实验室麻疹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水痘病毒抗体以及抗“0”检查及咽拭子培养检验均显示为阴性,对肝功能存在异常的患者进行肝炎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而将病毒性肝炎排除。所有患者肾功能正常。
表1 引发药疹发生的可能性药物统计
通过患者病史、过敏史及服药史的详细问询发现7例存在过敏史、15例存在服药史,且在服药数小时至20多天内出现对称性、多形性分布的皮疹,皮肤瘙痒,停药后症状减轻。其中12例发热后出疹、8例出疹后发热、1例未出现发热症状。3例白细胞升高、2例下降,其他16例白细胞正常。嗜酸细胞检测显示,5例升高明显、2例为0、其余14例正常。3例肝功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患者出现药疹前1d~1个月内使用的可能会诱发药疹的药物见表1,其中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其次为解热镇痛类药物及中药,表示三者容易诱发皮疹且症状容易与发疹性传染病混淆。
所有患者确诊后将药物停用并简化,并针对性的给予抗敏治疗。其中17例经过2~5d治疗痊愈出院,1例无效转院,3例好转出院。
药疹与发疹性传染病存在较高的相似度,均以发热和皮疹为主要症状,且主要表现为麻疹样红斑、多行红斑、猩红热样红斑、斑丘疹疱疹、风团样皮疹等多种外表,其中以麻疹型多见[1]。因此,临床诊断中因注意对患者发病时间、过敏史、用药史、流行病史等进行详细问询,对存在药物过敏反应史以及近期用药的患者要考虑药疹发生的可能性。
药疹多以斑丘疹为主,多表现为对称性,可呈水肿性改变,颜面部、躯干部、四肢多见并容易累积外生殖器、口腔黏膜、结膜等部位[2]。并且发疹性传染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其发病及发生、发展、消退也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皮疹症状及其发病、发展规律等的详细问询,以及疾病症状的详细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诊。
[1]李倩,惠艳.药疹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707~710.
[2]郭丽萍,李胜杰,赵美萍.药疹患者18例观察与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09,3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