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滨海县人民医院 江苏滨海 224500)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1]。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过程中有很多副作用,患者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不良情绪,甚至抵触治疗,我们对放疗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5例宫颈癌术后放疗病人的护理报道如下。
本组宫颈癌患者25例,均已婚,年龄33~63岁,平均45.5岁,33~50岁15例,51~60岁8例,60岁以上2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8例,大专及以上7例。全部患者行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术加盆腔淋巴结请扫术,病理均为鳞癌,其中Ⅱb期13例,Ⅲa期8例,Ⅲb期4例。治疗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15mV能量远距离全盆腔前后野对穿照射,DT:45~50GY/5周。
25例宫颈癌患者接受体外放射治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见表1。
本组宫颈癌患者全都不同程度出现不良心理反应,且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焦虑。
消极情绪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并对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让病人保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心理护理贯穿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放疗前应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法、疗效、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让他们对放疗计划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鼓励患者倾诉治疗过程的不适与问题。针对患者精神表现过于焦虑、抑郁的,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承受能力,文化修养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方式给予疏导、鼓励,采取介绍环境、讲解疾病及康复知识,介绍成功病例启发患者等多种形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其负性情绪,保持身心平衡,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做好家属指导工作,对患者多关怀、多鼓励,达到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心理,以利康复。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表1 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
放疗过程中食欲的下降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心理。放疗为损伤性治疗,部分患者会出现胃纳减退、恶心。因此,做好饮食护理使患者顺利完成放疗是很重要的。应结合患者个人喜好,注意食物色、香、味的调配及饮食卫生,避免吃易产气的食物,如糖、豆类、碳酸类饮料等。忌食刺激性及粗纤维食物。
身体上的不适会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因为直肠和膀胱都在宫颈癌照射野中,且对放射线敏感,易发生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直肠炎按严重程度可分轻、中、重3度。发生率因治疗方式及放射总剂量不同而有差别,约10%~20%[2]。临床出现腹痛、腹泻和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出现鲜血便和血尿。护士需要严密观察小便的量及颜色,大便的性状、腹痛的性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患者每次放疗前排空小便,减少治疗时膀胱的辐射受量,要多饮水,每天饮水量达2000mL。每次排尿后注意外阴及尿道口清洁,防止逆行感染。腹泻者抗菌消炎、收敛止泄,严重者需行全静脉营养,必要时暂停放疗,保持和促进肠上皮再生。
照射野皮肤反应及照射野画线的消失会使患者心理紧张,担心影响治疗效果。放疗期间照射野野皮肤充血,色素沉着,皮肤搔痒,应指导患者保持照射野画线的清晰,穿全棉、柔软、宽大透气的内衣,避免粗糙衣物摩擦。照射野可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局部皮肤不要搔抓,脱屑切忌用手撕剥,防止损伤皮肤造成感染。出现外阴炎症患者以37~38℃温水坐浴。
放疗期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症状时,患者对能否完成治疗没有信心。护士应指导患者每周监测血象,血细胞计数低于3.5×109/L时,报告医生,加强营养,给以口服鲨肝醇、利血生,必要时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保证放疗顺利进行。
多数宫颈癌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常有恐惧、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各种心理状态。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情绪异常对预后影响很大。抑郁状态可加重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也能促近癌症的复发、转移、恶化等,还会降低生活质量以及导致就诊次数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治疗依从性及增加医疗费用等[3]。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有支持和加强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使他们对治疗的态度和认知发生积极的改变同时,心理护理还有助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机能的恢复,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的相应变化,从而调动自己的免疫机制[4]。通过对25例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不良情绪的分析,护士必须结合患者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以提高其心理应付能力、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减轻患者的放疗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费用。
[1]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889.
[2]王伊洵.宫颈癌放射治疗的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7):391~393.
[3]周芙玲,李明众,魏水长,等.宫颈癌放疗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西安交大学报(医学版),2004,25(1):17~19.
[4]李雪英.PTSD的认知理论及知识行为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