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生产发展规律的休闲业跃迁规律探析

2012-11-14 02:50吴文新
关键词:物质资料生产

吴文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休闲研究所,山东 威海 264209)

中国休闲论坛

基于物质生产发展规律的休闲业跃迁规律探析

吴文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休闲研究所,山东 威海 264209)

整个社会物质生产两大部类的结构体系及其运动规律内含着三种消费资料生产逐渐凸显的客观趋势,并且也内含着、当今又逐渐凸显着用于人类享受和发展的文化资料的生产,于是形成了社会生产的一个客观规律:从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到物质消费资料的生产,到物质性休闲资料的生产,再到精神性休闲资料的生产;于是进一步形成休闲业的跃迁规律:从为了休闲物质资料的生产到休闲文化资料的生产,再到文化休闲业的突飞猛进,进而到整个产业体系的休闲化升级,最后所有劳动和工作成为休闲活动,休闲与劳作融为一体。

消费资料生产;休闲资料生产;休闲业;生产方式

休闲与劳作、休闲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历史的、辩证的相互作用[1,2]促进休闲业的形成、拓展和增长,这是在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能够观察到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社会物质生产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互动现象愈加显著,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律,这个规律甚至可能支配着今后社会生产体系及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状态、趋势和目标。本文就从三种消费资料的生产入手,探讨休闲业态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休闲业态对传统三大产业改造提升的客观规律。

一 基于两大部类物质生产的三种消费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论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认为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扩大的再生产,以满足两大部类的生产对生产资料的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扩大的再生产,以满足两大部类不断扩大的生产对越来越多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并且这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还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确保社会的物质总产品在价值上不断得到补偿,在实物上不断得到替换。马克思所揭示的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主要是在社会的物质生产意义上说的,并没有包括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精神文化生产,也没有全面地涵盖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密切相关的休闲资料(即享受和发展资料)的生产领域。但是,在第二部类关于消费资料的生产中,实际上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趋势,那就是消费资料中包含了作为个人必要和社会必要的生活资料(或生存资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最主要的消费资料就是这个成分,只有少部分享受和发展资料属于人数较少的资产阶级;而随着物质生产的无限扩大——这是由资本主义无止境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所决定的,消费资料必然越来越多地生产出来,而在一段时期内,在整个社会对生存资料的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必然出现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愈益丰裕充足甚至过剩的情形。

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提出三种消费资料的理论,他说:“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在这个制度之下……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3](P.330)这虽然说的是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情况,但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三种消费资料的生产也已经是客观现实了。对此恩格斯也有明确的论述,他说:“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这就是“社会地生产发展资料”,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所达到的高度,使社会不再能够消耗掉所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只不过需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毁灭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以此来重建平衡”。[4](PP.372-373)而且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生产愈益占据着整个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地位,区别仅仅在于,恩格斯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些消费资料分配的公平性和共享性。恩格斯还对他和马克思的战友彼·拉·拉甫洛夫的话表示赞同,认为人类“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地生产出来的发展资料而斗争。”[4](P.623)显然,这三种资料相当于于光远提出的“进身货”和“包身货”(生存资料)、“显身货”(享受资料)、“发身货”(发展资料)[5](P.96),肯定不属于第一部类生产的对象即生产资料,而主要是第二部类的生产对象。

虽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工业及基础性的大型生产资料的生产曾被置于绝对的优先地位,这也符合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以便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随着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以至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和其他资源被分配到了消费资料的生产领域,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越来越具有引领性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物质生产的两大部类的结构体系及其运动规律内含着消费资料生产逐渐凸显的客观趋势,而恩格斯“三种消费资料”的理论实际上为我们深入分析消费资料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支撑。

二 三种消费资料的生产内在地包含着文化资料的生产

恩格斯关于三种资料生产的理论,并没有特别指明是否包含人们得以享受和发展的精神文化资料的生产,但是如果理解后面这个短语“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本文简称“发展资料”)的丰富内涵,便可以知道,如果说发展和表现一个人的体力更多地需要物质性的发展资料的话,那么发展和表现一个人的智力所需的资料必然更多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而前面的“享受资料”如果单纯局限于物质享受,恐怕并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发展的理论本义,马克思把人当作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其自我享受就绝不局限于纯粹肉体感官的物质享受,或者说根本上就不是这种趣味较低的享受,而更应该是社会本质和精神意识的享受及社会的和文化的享受。显然,这种享受和发展资料的生产无疑包含了现在成为热门的文化生产。也就是说,文化资料(或产品)的生产也被包含在三种消费资料的生产体系之中。这样我们看到,休闲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有了一个历史性的交集,并在这交集的前沿出现了文化资料生产的驱动点,也就是说,休闲方式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社会文化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消费)方式,就直接植根于物质生产方式的结构体系之中。

三 基于三种消费资料生产的生产规律探析

在两大部类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当然是不可移易的基础和前提,三种消费资料乃至其中的文化资料的生产便由此获得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我们撇开生产资料的生产问题,直接进入消费资料的生产领域,看看这些资料的生产本身有着怎样的规律。

首先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以供必要意义上的生存,“不只是生理上的。它也带有社会的性质。生存资料的品种质量和数量都会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5](P.10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存资料的消费者主要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阶级,资产阶级当然也需要生存资料,但是这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的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分配和消费,由于福利制度的普遍建立以及工人阶级争取改善生存条件的斗争,而日益公平,甚至在某些国家,劳动阶级的享受资料也愈益丰富起来,以至于工人们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某种自我的享受和发展。但一个显著的事实仍然是,在享受和发展资料的分配方面,社会不公一如百年前生存资料的分配不公一样严重,因此,现在工人阶级的斗争,的确不仅是为了不断提高生存质量,也越来越显著地为了争取更多的享受和发展资料,这种斗争将很可能成为今后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和目标。[6]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了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的基础上,生产发展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生存质量,并将重点转移到享受和发展资料的生产和公平分配上来;证诸现实,建立在较低水平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和改善。

其次,享受和发展资料的生产必将成为今后整个社会生产的重心。这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上,人们赖以享受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条件以及物质性的享受和发展资料本身的生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在生产领域的普遍运用,有了极高的生产效率;整个社会必要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时间都在不断地缩短,而“非必要的”物质资料以及精神文化资料(或直接称之为休闲资料)的生产将占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时间,其产值也将在整个社会产值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这种重心的转移随着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必将继续朝着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及相关服务的领域展开。这大概就是社会生产的递升规律:

(一)社会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

(二)消费资料的生产:生存资料的生产→休闲资料的生产

(三)休闲资料的生产:享受资料的生产→发展资料的生产

(四)享受和发展资料的生产:物质性享受和发展资料的生产→精神性享受和发展资料的生产=文化资料的生产

这个规律在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并且在发达国家更为显著和典型。

第三,表现在社会劳作的业态结构(分工体系、产业结构)上,就是带有休闲性的实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是内生于物质生产领域或国民经济体系的休闲产业的发展,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相当突出,比如美国,有人统计这种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其实体性的物质生产已经基本让位于非实体性的服务与休闲的生产,甚或说生产已经让位于非生产——服务和消费、享受和发展。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规律,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三种消费资料的生产满足人们的三种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后两者可合称为休闲需要)。而在当今时代,休闲需要日益凸显,愈益被人们意识到并产生强烈的满足动机和欲望,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需要说明的是,只是因为在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休闲业态以私人举办的营利性产业(休闲企业)为主,才出现了对公共性和公益性休闲事业的发展需要;如果说盈利性休闲产业主要满足少数人个性化的高端休闲需求,那么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休闲事业则应立足于满足大多数人普遍的基本的休闲需求——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获得的与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最基本的享受和发展资料、机会和条件。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全部的社会生产直接成为服务于劳动者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生产,亦即所有的生产部门都成了直接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生产部门,相应的社会事业包括服务于休闲的社会文化事业都是公共事业,这样目前复杂的休闲业或休闲赖以发展的社会物质和经济形式就逐渐简单化了。

四 休闲业的跃迁规律

现在把目光转向休闲业自身的发展上来,可分为三个层次:休闲业态体系、休闲实业、休闲产业。

首先,休闲业态体系。这是一个综合的与休闲相关的实质性或实体行业体系,镶嵌在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体系乃至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前述规律已经显示:物质生产必然导致物质性的休闲资料的生产和服务于休闲的文化的生产,也就是说,在相对独立的休闲行业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物质生产部门也在逐渐地从以生产生存资料为重点转向以生产享受和发展资料为重点,物质生产的休闲化成为一个显著的必然趋势,即物质生产从以生存为主导转向以休闲为主导,或者物质生产从直接服务于生存转向直接服务于休闲,这时的物质生产可称为休闲化的物质生产,比如第一产业的休闲化、第二产业的休闲化——这里不是指从事这些产业的人的劳动本身的休闲化,而是指这些产业本身成为直接服务于休闲的行业了。进而出现直接的纯粹的休闲行业——非生产性的休闲行业。这时,休闲成为生产的重要目的,休闲方式因而成为引导和带领生产方式发展的导向性、目标性因素。只是在纯粹的非生产性的休闲行业中,才会出现不同于营利性休闲产业的休闲事业,从而形成纯粹的休闲实业体系——核心的休闲实业就是属于第三产业和公共公益休闲服务的事业体系。

其次,休闲实业体系。一般而言,休闲实业包括营利性休闲产业和非营利性休闲事业。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行业结构来说,应该属于高端行业,是最新型的非生产性行业。在马克思的时代,这种行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并没有占据十分显著的地位,也没有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总是依附于物质生产,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多部相关手稿中所探讨的主要还仅限于将它看成是服务于物质生产的部门——它们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反过来又依附于并服务于物质生产,并不为社会创造价值(或财富),而只是在消费领域对社会财富或价值进行重新分配的一种方式,这是社会分工细密化的一种结果和表现。而在当今时代,如果仍然单纯这样来看待休闲实业,显然已经不能充分展现休闲实业在现代社会应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地位与功能。在休闲力和文化力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时,在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的基本的休闲需求(主要通过非营利性休闲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满足少数人个性化高端休闲需求的休闲产业,这既是休闲实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们在推进整个社会休闲实业发展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休闲产业。按照卿前龙的划分,休闲产业自身的结构如下[7](P.394):

从具体的历史过程看,首先是休闲第二产业的优先发展,为社会大众的休闲生活提供充分的休闲条件,也就是社会休闲供给的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前提就是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优先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同比增长,其中可用于休闲的有效支出显著增加,这样第二产业发展所创造的休闲条件就能够直接转化为居民的休闲活动的内在要素,否则就只是个人和社会的休闲潜力。其次是休闲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其主体是文化休闲业和娱乐(游憩)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传统产业,本性固然是休闲的,但直到前不久才开始真正以休闲的战略来规划和经营它,于是转向文化旅游业、休闲旅游业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随即休闲体育业在文化、娱憩和旅游业带动下迅速崛起,健身、探险、养生、竞技等休闲体育得到繁荣;与之伴随的是休闲餐饮业的发展,因为它自身没有独立性,没有其他方面休闲的充分发展,餐饮业就只能停留于个别群体的流动性生存满足上,而不具有休闲性。休闲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众休闲特别是城市居民休闲的发展。但是,休闲本身具有弥漫性和渗透性,它不会停留于这个层次,而是随着市民大众休闲需求多样化的拓展和深化,推动休闲转向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改造:即将原来只能单纯生产物质性生产和生存资料的第一、二产业改造成生产物质性的享受和发展资料的产业,即卿前龙所谓“休闲第一产业”和“休闲第二产业”,“是生产休闲物品的行业”[7](P.394);亦即以其物质生产为载体,以体验其过程、欣赏其结果为目的的休闲服务,即“休闲化第一产业”和“休闲化第二产业”,它们介于休闲第一、二产业与休闲第三产业之间,而本质上属于“休闲第三产业”,因为它们以第一、二产业的劳动过程本身作为休闲对象,在运行着的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休闲者通过种植、渔猎、畜牧、采摘及操作机器、参观并参与生产流程,欣赏自己亲手操作生产的产品等等获得休闲体验。这实际上就是未来休闲与劳作融为一体的劳动形式的萌芽。随着劳动性质的休闲化,单纯提供休闲服务的休闲第三产业也将向纯粹的休闲劳动转化,从而使休闲服务的劳动本身也从服务人员的谋生活动转化为他们的休闲活动。有迹象表明,今后这类休闲会在休闲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

以上描述显示出休闲业的跃迁规律,概括而言即:物质生产率极大提高→生产和生存性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休闲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逐渐居于先导地位→休闲文化资料的生产日益突出→文化取向的休闲产业突飞猛进(提供越来越多的休闲资料和休闲服务)→休闲文化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即休闲化三大产业)→所有劳作成为休闲活动,休闲与劳作融为一体。这实际也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演变规律。

由此可见,深深植根于生产方式之中的休闲方式,作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特别是社会文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的享受和发展方式,终将超越单纯的物质生产方式而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正如王雅林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对休闲发展的论述:“在自然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生产和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区分开来,并以维持生存的生产‘吞没’生活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工业时代,生产和生活分离,生活方式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这是人类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取得的巨大进步,但生产往往以异化的形态出现;而在未来共产主义时代,生产和生活将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归于一体化。但如果说第一阶段体现的生产吞没生活的话,那么到了新的第三阶段将体现为生活方式涵盖生产方式……到那时,生产消融在生活之中了,即生产力在更大程度上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从休闲的形态来看,工作和休闲的界限模糊了……工作方式‘休闲化’了,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和真正意义上成为个人‘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从而历史真正进入了以人本身发展为目的的时代,休闲时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真正成了人自身发展的‘生活力’、‘休闲力’。”[8](PP.112-113)如果从当前情况出发再拓展开来,把休闲的发展进一步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来审视,我们会发现:随着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的变化,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事业化、盈利性部门公益化,市场机制主导的商品经济形态逐渐转向计划机制主导的产品或时间经济形态,这是人类社会历史性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必然趋势。休闲的文化和人本特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以产业和经济形式来推进,它终将摆脱这些历史性的过渡形式,不再被资本-利润逻辑牵着鼻子走,而回归自己的公益文化和人性本质,这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休闲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1]吴文新.休闲方式:休闲文化发展动力及其意义[C]//黄海学术论坛(第十一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吴文新.休闲方式:人的享受和发展方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法国工人缘何罢工不止?[EB/OL].http://hxxxly.wh.sdu.edu.cn/fbwz/zhuye_xxxueshu_new.asp?ID=864.

[7]卿前龙.休闲产业界定:观点综述[C]//刘德谦,高舜礼,宋瑞.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王雅林.社会发展新框架下的“休闲力”及其现实发展[C]//宁泽群,王兵.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OntheLawsofLeisureTransitionBasedontheRulesofMaterialProductionDevelopment

WU Wen-xin

(Institute of Leisure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China)

The whole social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its movement rules contain the objective tren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hree kinds of consumer goods come more. And this also imply that cultural material production for people’s enjoyment and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forms an objective law of social production—from production of material production means to production of material consumer goods, to production of material leisure means, and to production of spiritual leisure material. On this basis, the law of leisure industries is coming into being—from production of cultural leisure material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eisure industries, to the upgrading of the leisure industrial system, and finally to the transition of all labors or works becoming part of leisure activities, or to the integration of leisure and work.

production of consumer goods; production of leisure material; cultural leisure; to make industrial system to leisure.

2011-07-18

吴文新(1966-),男,山西平陆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休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休闲哲学、休闲文化的研究。

C0

A

1674-2338(2012)02-0101-05

(责任编辑:沈松华)

猜你喜欢
物质资料生产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用旧的生产新的!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