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创伤的理论探讨①

2012-11-06 07:32田盈雪李洁玲田宝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3期
关键词:完整性定义个体

田盈雪 李洁玲 田宝

(1.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 2.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0381; 3.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89)

运动心理创伤的理论探讨①

田盈雪1李洁玲2田宝3

(1.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 2.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0381; 3.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89)

根据广义心理创伤的定义,提出运动心理创伤的概念,将运动心理创伤划分为危及身体完整性的运动心理创伤和危及心理完整性的运动心理创伤两种类型,并从理论上探讨运动心理创伤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心理创伤 运动心理创伤 理论探讨 运动员

在运动竞技的赛场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运动员由于先前的失败经验,对以后的比赛产生消极影响的现象。比如,著名足球运动员罗伯托·巴乔被认为是意大利足球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在其职业生涯中共打进了300多粒入球。但是,罚点球却是他难以迈过的一道心理门槛。1990年他代表尤文图斯队在佛罗伦萨比赛,他曾因拒罚点球而成了轰动一时的足球事件。更糟的是1994年美国世界杯,意大利队凭借巴乔的神勇,以2:1战胜保加利亚进入决赛,此时,离世界杯冠军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在与巴西队的点球决胜中,巴乔将点球打飞,梦想因之破灭。赛后他回忆道:“平时点球我都是打地面球,但鬼使神差,那个球偏偏是高球。这是个巨大的失望,不仅仅是个人的失望。在以后的几年中,每当看到足球,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个点球。”[1]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射手马修·埃蒙斯在男子50m步枪决赛中,竟在最后一枪脱靶,裁判判为0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将即将到手的金牌拱手让出。时隔4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埃蒙斯又在男子50m步枪决赛中,最后一射出现了4.4环的重大失误,使自己在领先3.3环的优势下痛失金牌,重演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悲情的一幕。

运动员的终极目标是在比赛中获得胜利,一旦比赛失利,遭受的心理冲击特别巨大,往往会给运动员带来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处理不好,会在今后的比赛中一直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形成运动员难以打破的“魔咒”。即使像巴乔、埃蒙斯这样的高水平运动员,也很难自主摆脱这个“魔咒”带给他们的梦魇。对于这类先前的比赛失败对后继比赛的消极影响,现存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没有给予系统的解释,导致干预乏力,结果使这类现象在竞技场上一再重演。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本文提出运动心理创伤的概念和分类,并对运动心理创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探讨。

1 运动心理创伤的概念

什么是运动心理创伤?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心理创伤。心理创伤(trauma)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损伤”,其原来的意思为“伤”。既可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2]。《心理障碍诊断和分类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Ⅳ-TR)对心理创伤做了专门的定义:“个体亲身经历一个涉及死亡、死亡威胁,或者其他危及身体完整性的事件,或目击他人涉及死亡、死亡威胁,或危及身体完整性的一个事件;或经历家庭成员或其他亲密关系者预期之外的或暴力的死亡、严重伤害或死亡威胁或者损害(标准A1)。此人对该事件的反应必须包括强烈的焦虑、无助感和恐惧(儿童的表现可能是行为紊乱或激越)(标准A2)。”[3]

图1 运动心理创伤发生过程示意图

这个定义是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的前提。按照这个定义,创伤性事件主要可以分为危及生命的“天灾”和“人祸”两类。天灾就是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雪崩、山体滑坡等;人祸则有两种形式,一是意外灾难,如车祸、空难、海难等,二是人际灾难,如家庭暴力、抢劫、枪击、爆炸、强奸、性侵犯、性虐待、人质劫持、战争、恐怖活动等。这些创伤性事件都比较严重,大多涉及死亡或死亡威胁,危及个体的身体完整性。从严格的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来说,这个定义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心理创伤也有更宽泛的定义,因为即便没有生命威胁和伤害,很多事件也是创伤性的。如DSM-Ⅲ-R就将心理创伤定义为“一个事件超过了人们寻常经验的范围,这个事件可能使几乎任何人都陷入极度的痛苦中。”[4]这个定义就将危及个体的心理完整性的事件也作为了心理创伤的有效形式。

另外,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疗法的创始人Shapiro将心理创伤区分成“大T”心理创伤和“小t”心理创伤两种类型,将心理创伤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做了界定:任何对自我或心理具有持续的负性影响的事件,就其性质而言都是“创伤性”的[5]。所谓“大T”心理创伤指的是诊断PTSD所必须满足的标准A里的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意外灾难、强奸、幼年性侵犯等不寻常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能够明显影响个体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动摇和冲击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个体出现显著的PTSD症状,如梦魇、闪回以及闯入性的想法。“小t”心理创伤是指在个体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造成个体失去自信、自尊,导致个体产生丢脸、内疚、羞愧等负性感受的经验,比如被人嘲笑、被人孤立、考试或比赛失败、失业等。将这些经验称为“小t”心理创伤并不是说这些经验造成的影响很微小,而是为了说明这些事件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屡有发生。这些看似微小的事件同样会使个体产生否定自我的意识,限制自身潜能的发挥,影响个人生活目标的达成,甚至会造成与“大T”心理创伤相似的后果。

本文采用这种比较宽泛的心理创伤的定义,即心理创伤是指危及个体身体或心理完整性,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无助感等负性情绪反应的事件。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得出了运动心理创伤的涵义:运动心理创伤是指在竞技运动的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危及运动员身体或心理完整性,导致运动员产生焦虑、恐惧、无助感等负性情绪反应的事件。

2 运动心理创伤的类型

根据心理创伤发生的次数和复杂性,Terr将心理创伤区分为I型心理创伤和II型心理创伤两种类型[6]。I型心理创伤又叫简单型心理创伤,指的是发生在成年期的单次偶发的创伤性事件,其特点是形成创伤的时间比较短暂的,或者是一次性的,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的不同阶段,并且形成创伤后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在三个月以内,有的会自然愈合,有的经过治疗后痊愈,有的可以转化成II型心理创伤。II型心理创伤又叫复合型心理创伤,指的是开始于童年期,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复发生、持续时间较长的创伤性事件,其特点是心理创伤形成时间长久,对个体身心影响广泛,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的不同阶段,一般不会自然愈合,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可由I 型心理创伤演变而来。这种分类主要还是依据经典的、相对狭义的心理创伤的定义来划分的,更多地适用于PTSD、ASD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从运动心理学领域来看,这种经典的、相对狭义的心理创伤的定义并不适用,而更宽泛的心理创伤的定义更适用于运动心理学领域。一般来说,心理创伤都是由应激事件导致的。运动员所面临的应激源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运动损伤、比赛失利、环境因素、生活遭遇和内外压力等六个方面[7]。其中,运动损伤、比赛失利和内外压力三个方面的应激源,在竞技运动的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更容易对运动员造成心理创伤。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身体所遭受的损伤,会危及运动员的身体完整性,而比赛失利和内外压力则会危及运动员的心理完整性,从而造成运动员的心理创伤。因此,依据前面所提出的运动心理创伤的定义,从造成运动员心理创伤的原发因素的角度,可以把运动心理创伤区分为危及身体完整性(Somatic Integrity)的运动心理创伤和危及心理完整性(Psychic Integrity)的运动心理创伤。为了简便,我们将危及身体完整性的运动心理创伤称为S型运动心理创伤,将危及心理完整性的运动心理创伤简称为P型运动心理创伤。这样就将运动心理创伤区分为S型和P型两种类型,这种分类对于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理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佳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有利于对遭受运动心理创伤的运动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3 运动心理创伤的理论解释

像战争、自然灾害、意外灾难、强奸等重大的创伤性应激事件,即所谓的“大T”心理创伤,很多时候会导致个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AD)等相对严重的心理疾病。从运动心理学领域来看,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所遭遇的多是像运动损伤、比赛失利和内外压力等反复出现的创伤性应激事件,即所谓的“小t”心理创伤。这种“小t”心理创伤就是运动心理创伤的主要形式。虽然这些运动心理创伤一般不会导致运动员出现ASD、PTSD或AD这样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但是,它们带给运动员的内心体验同样是痛苦的,从而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使其无法赢得比赛的胜利,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造成困扰。那么运动心理创伤是如何对运动员造成影响的呢?

3.1 运动心理创伤的形成

心理创伤往往是由应激性事件引起的,在运动领域中,导致运动心理创伤的应激源有很多,疲劳、紧张、重大事件、内外期待和压力等都是重要的应激源[8]。这些应激源大致可以分为竞争性应激源和非竞争性应激源两大类[9]。其中,比赛失利是造成运动心理创伤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性应激源。下面,我们以比赛失利为例来分析运动心理创伤的形成。

竞技运动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并且日趋向职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比赛的胜利,尤其是在像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取得的胜利,不仅会给运动员带来巨大的荣誉,也会产生很多物质激励,可谓是名利双收。因此,比赛胜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人、朋友、教练、领导、观众等也都期待运动员能够获胜。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最佳表现,才能获得胜利。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与他们的运动自信心具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个人竞技运动中[10]。所谓运动自信心是指运动员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并且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11]。如果运动员缺乏自信心,他们的比赛焦虑就会不受控制的增加,从而使他们不能够完全关注比赛任务,导致无法取得最佳成绩[12]。只有具有强烈的运动自信心的运动员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每一位运动员都带着赢得比赛胜利的巨大希望参赛,一旦比赛失利,就会对个人的自尊和运动自信心形成巨大的冲击。他们会认为自己辜负了别人的期望,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强烈的焦虑、害怕、羞愧感和无力感,形成“都是我的错”、“我没有能力”等否定自我的想法。这一系列的反应与儿童遭遇屈辱经历时的反应非常相似,事实上,比赛失利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一种屈辱。如果这种负性情绪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运动员就能获得应对这种应激事件的宝贵经验,重新树立信心,迎接比赛的挑战。但是,如果这种负性情绪没能得到有效处理而被压抑下来,与这种屈辱经历相关的情绪、躯体感觉、图像等等就会以记忆碎片的形式被储存下来。这些记忆与个体的意识相分离,在某些情况下会通过焦虑、回避、延迟、抑制或者困惑表现出来[13]。于是运动员某次的比赛失利就转变成了运动心理创伤,潜伏在个体的心灵深处。

3.2 运动心理创伤为什么一直存在

未得到有效处理的运动心理创伤被压抑下来并储存在个体的记忆系统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再次表现出来,给运动员造成困扰。人类大脑内有两种记忆系统:一个系统主要与海马有关,是随着幼儿语言功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记忆系统,产生认知性记忆,称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也叫陈述性记忆;另一个系统主要与杏仁核相关,是人出生后就活跃发展的记忆系统,形成非言语记忆,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也叫程序性记忆或非陈述性记忆[14]。外显记忆是在意识层面的记忆,记忆内容比较具体,具有时间性,能够清楚描述;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层面的记忆,记忆内容中没有清晰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主要储存的是情绪、躯体感觉、图像等信息。

运动员遭遇比赛失利、运动损伤等应激事件时,大脑会将当时的声音、图像、情绪、躯体感觉以及自我否定的想法等无意识地储存在内隐记忆中。如果运动员得到及时地帮助,有效地应对这种应激事件,那么储存在内隐记忆中的这些信息就会得到充分的加工和整合,与整个记忆网络联系起来,这样就不会形成运动心理创伤。但是如果运动员未能有效应对这种应激事件,为了避免该事件带来的痛苦,个体就会选择性地遗忘该事件,其表现就是个体对该创伤事件的外显记忆受损,记忆是破碎的、不连贯的[15]。为了压抑创伤事件带来的强烈的负性情感,内隐记忆中储存的创伤事件发生当时的声音、图像、情绪、躯体感觉以及自我否定的想法等信息被闭锁在自己的记忆网络中,与功能良好的记忆网络隔离开来,无法得到有效地加工和整合。正是由于这些成分被储存在无意识的内隐记忆系统而不是外显记忆系统中,这些创伤记忆一直存在着[16]。如果运动员遇到与创伤事件发生时相似的情境,即所谓的“扳机点”,无论是声音还是图像等触发因素,他们都会再次体验到与创伤事件发生时相同的情感和躯体感觉,出现与PTSD相似的症状,从而影响他们的比赛成绩。运动心理创伤的整个发生过程如图1所示。

4 结语

心理因素是决定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的关键之一,其中,运动员的心理创伤对于其竞技成绩有着重要影响。从广义的心理创伤的角度,我们将运动心理创伤定义为“在竞技运动的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危及运动员身体或心理完整性,导致运动员产生焦虑、恐惧、无助感等负性情绪反应的事件”。根据这个定义,运动心理创伤可以区分为危及身体完整性的运动心理创伤(S型)和危及心理完整性的运动心理创伤(P型)两种类型。运动心理创伤的形式相对温和,但是却反复出现。运动员遭遇运动损伤、比赛失利和内外压力等应激事件时,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导致运动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会以内隐记忆的形式,孤立地储存在自己的记忆网络中,无法得到充分加工和整合。在特定情境中,运动员会再次体验到心理创伤带来的痛苦感受,从而影响其比赛成绩,给个人的职业生涯造成困扰。

[1]王进.运动竞赛关键时刻的“发挥失常”:压力下“Choking”现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1.

[2]赵冬梅.心理创伤治疗模型与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125~129.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Rev.)[M].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393~444.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3rd Ed.,Rev.)[M].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87:11~348.

[5]Shapiro,F,& Forrest,M.EMDR:The breakthrough therapy for overcoming anxiety、stress and trauma[M].New York: Basic Books,1997:49~108.

[6]Terr,LC.Childhood traumas:an outline and overview[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1,148(1):10~20.

[7]谭先明.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73~77.

[8]Cotterill,S.T,Sanders, R,& Collins, D. Developing effective pre-performance routines in golf: Why don’t we ask the golfer?[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0,22 (1):51~64.

[9]Scanlan, T. K, Stein, G. L, & Ravizza, K. An in-depth study of former elite figure skaters: Sources of stress [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91, 13: 103~120.

[10]Craft, L. L, Magyar, T. M, Becker, B. J, & Feltz, D.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and sport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03, 25: 44~65.

[11]Manzo, L. G, Mondin, G. W, Clark, B, & Schneider, T.Confidence [A]//J. Taylor & G.Wilson, Applying sport psychology [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uman Kinetics,2005:21~32.

[12]Hanton,S,Mellalieu,S.D, & Hall, R. Self-confidence and anxiety interpretation: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04, 5:477~495.

[13]Grand, D.EMDR and performance [A].R. Shapiro, EMDR Solutions II for depression, eating disorders, performance,and more [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9:221~241.

[14]Layton B, Krikorian R. Memory Mechanism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J]. The Journal of Neuro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02, 14(3): 254~261.[15]Harvey AG, Bryant RA. Memory for Acute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 Two-year Prospective Study [J].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00, 188(9): 602~607.

[16]van der Kolk, B.A.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emory and the Emerging Psychobiology of Post Traumatic Stress[J].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1994, 1: 253~265.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Sports Psychic Trauma

Tian Yingxue1,Li Jieling2, Tian Bao3
(1.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2.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In the light of generalized definition of psychic trauma,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ports psychic trauma,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ports psychic trauma that jeopardizes somatic integrity and psychic integrity, respectively. And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the formation and mechanisms of sports psychic trauma theoretically.

psychic trauma;sports psychic trauma;theoretical discussion;athlete

804.8

A

2095-2813(2012)08(b)-0005-04

田盈雪(1991-),女,河北唐山人,研究方向为统计学。

李洁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田宝,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GXS4K065)、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支持。

猜你喜欢
完整性定义个体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关于防火门耐火完整性在国标、英标、欧标和美标中的比对分析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定义“风格”
更正说明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