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艳,熊中宏
(1.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9;2.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与思考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①
孙永艳,熊中宏
(1.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9;2.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通过发放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理论探索等方法,调查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实际,分析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分析;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根据其特点及存在问题,就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次调查是以南京工业大学为对象展开的。此次共发放问卷736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7.8%;其中江苏籍672人,占93.3%,上海、湖南、浙江、山东、福建、江西、河南等非江苏籍共48人,占6.7%;女生164人,占22.8%,男生556人,占77.2%;党员24人,占3.3%,非党员696人,占96.7%。
根据本次调查,720人当中有56人信教,占7.8%;其中女生12人,男生44人;党员4人,非党员52人;信仰佛教的32人,基督教8人,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民间宗教的各4人。信教多元化,其中又以佛教为最,这一方面因为佛教为中国第一大教,且江苏特别是南京为佛教重镇,另一方面佛教中蕴含的强大文化承载和理性哲学也是感召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信徒中开始信教时间主要是在上大学之前,特别是小学时期,而且主要是因家庭影响信教,大学期间信教的主要受朋友、学校、社会影响信教(表1)。
表1 56名信教者信教时间与信教方式______
其中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的8人都认为宗教形式、宗教组织非常重要,在校内有组织,教徒之间校内有联系,进行定期活动,定期到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表2)。总体讲大学生信徒信仰较虔诚、对自己信仰偏重于精神上的认同,归属感较强,形式较灵活多样、个性化突出,而天主教、伊斯兰教对宗教形式要求比较严格、正统,组织性较强。
1.宗教态度
严格来说,宗教与迷信具有根本区别,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中国,中国人更擅长把宗教行为当作人与神的交易,而非人对神的责任,具有功利的神秘信仰特色,使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1]。从本质上来讲,宗教与科学本质不同,但既相容又对立,以往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突出二者的对抗性,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对宗教与迷信、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看法是基本客观、中肯的(表3)。
表2 56名信教者的宗教组织、宗教形式、宗教活动情况
表3 大学生如何看待宗教与科学、宗教与迷信
表4 大学生对宗教社会作用的看法
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对宗教的社会作用既有肯定之处,也有否定之处,认识到了它的两面性,同时又以宗教对社会积极作用为主,其中信教者对宗教积极作用的认可度又高于不信教者(表4)。这一定程度上因为宗教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在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政治、道德等领域更是如此[2],而在我国,当前宗教基本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宗教社会作用的认识相对理性、实际。
根据调查,不信教大学生对信教者及传教行为,信教大学生对不信教者及信仰他教者是比较宽容、理智的,要好于社会整体状况(表5、6)。
表5 不信教664名学生对信教者及传教行为态度
表6 56名信教学生对不信教者及信他教者态度
根据调查,在不信教者中存在相当比例的人曾参加宗教活动,存在较高比例的既非宗教信仰者又非唯物论者,虽然明确自己将来不会信教的比例较低,但有较高比例的人认为自己将来没准会信教(表7)。
2.对宗教政策、校园宗教文化、校园信仰环境等的态度
根据调查,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校园宗教信仰环境等有很高的认可度,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学校是大学生了解宗教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为其提供的条件不充分、甚至欠缺。此外,网络也是大学生了解宗教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防范一些别有用心的宗教组织的宗教渗透(表8、9)。
表7 不信教664名学生信仰及宗教取向分析
表8 不信教者对宗教政策、校园宗教文化、校园信仰环境等的态度
表9 信教者对宗教政策、校园宗教文化、校园信仰环境等的态度
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来看,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信教学生比例占7.8%,根据2010年《中国宗教报告》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这一比例虽不算高,但相比之下略有上升。信教的学生数目虽不多,但56人的信仰范围却非常广泛,涉及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民间宗教等。在大学生信徒中,除了本身较正统、组织性较强的天主教、伊斯兰教外,其他宗教徒的宗教形式、宗教组织、宗教活动都较灵活多样、个性化,这反映了大学生宗教信仰多元化的趋势。
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对宗教与迷信、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看法是基本客观、中肯的,大学生对宗教社会作用的认识相对理性、实际;不信教大学生对信教者及传教行为,信教大学生对不信教者及信仰他教者也是比较宽容、理智的,这些一定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理性化特点。
根据对“你认为人需要信仰吗”、“你有信仰吗”、“你是唯物论者吗”、“你将来会不会信教”等问题的调查分析:认为自己是唯物论者的比例只有46.3%,认为自己将来没准会信教的比例高达50.6%,有82.5%的人认为人需要信仰,而很高比例的人既不是宗教徒,又不是唯物论者。这一定程度反映了较高比例的大学生在信仰上处于游离、迷茫、混沌的状态,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很大的信与非信的中间地带,学生容易受别有用心的宗教组织及邪教的不良影响。
根据调查,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校园宗教信仰环境等有很高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高校宗教需求与供给失衡,大学生了解宗教热情及需要与校园在此方面供给困乏、回避存在矛盾。
宗教现象越来越泛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而且宗教往往是民族问题、中西政治关系的敏感区域,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树立科学宗教观极其必要。大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有了解宗教的必要,也希望了解它,学校是他们了解宗教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为其提供的条件不充分、甚至欠缺。认为目前学校为学生了解宗教提供条件充分的仅4人,占0.6%。
大学生信仰状况除了自身的独特之处,还有与我国整体宗教信仰状况某些趋同之处。如中国人抱有含混不清的泛神信仰,85%的中国人有宗教信仰或者从事着类似的宗教活动,却不承认,或并不自知。来自中国零点公司2010年“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的数据,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宗教实践,只有15%的中国人是真正的无神论者。宗教信仰多元化以五大宗教为主,其中又以佛教、基督教为龙头。“中国人在参加宗教活动比例这一点上,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无异。但中国人的宗教归属性较低,这是因为和宗教有关的自发性活动、明确的宗教团体和组织的归属性均较低。总体来说,崇尚佛教、儒教的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上是趋于温和的、多元化的,对其他宗教信仰的排他性是比较弱的。”[3]这些特点在大学生身上也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目前,大学生信教比例虽不算高,但也有一定比例且呈上升趋势。高校应正视这一客观事实,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保障大学生信徒的正常宗教活动,有效防范和抵制各种势力在大学校园的宗教渗透活动[4]。应增强大学生宗教法律意识,积极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应随时了解学生信仰状况,发展动态,并对其有效监管。应在思政队伍中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人员,使他们了解基本的宗教法律、宗教文化等,来负责校内的宗教事务,特别是有效处理突发宗教事件。
大学生信仰混沌、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很大的信与非信的中间地带,这是社会上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也表明高校的信仰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以理性、唯物论为主导的思政、通识教育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及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帮学生有效树立理想信念,又对宗教信仰避而不谈,也一定程度造成大学生信仰的混乱。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在思政教育及学生管理方面应作出相应调整。
应坚持社会主义信仰主旋律,但不能只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应在关照社会现实、理性解读社会问题、破解学生思想困惑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远大的社会主义信念,又要有现实生活的支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可以通过开设宗教学方面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宗教文化,满足学生了解宗教的需求。这样,学生即使选择宗教信仰,也不至于被邪教或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
有效管理大学生宗教信仰活动,切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宗教观,就需要加大思政课及学生管理系统教师队伍建设,使其了解相关宗教知识及宗教政策。这又需要高校在宗教学科建设方面发力,以宗教学科发展为其提供理论支持[5]。
此外,本次调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上反应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南京工业大学以江苏籍学生为主,男生比例较高等,这一定程度制约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完善。
[1]周华蕾.有神的中国人[J].中国新闻周刊,2010(32): 44-45.
[2]赖永海.宗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崔晓火.谁在从佛[J].中国新闻周刊,2010(32):39-41.
[4]张晶晶.大学生宗教信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4):111.
[5]邓文科,邢海燕,马 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校园状况与思考——西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J].民族研究,2002(2):21.
(责任编校 朱正余)
G64
A
1674-5884(2012)06-0057-04
2012-05-07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SGSY2009YB064)
孙永艳(1971-),女,河北沧州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宗教学、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