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兰州大学1946~1949年间学术生态环境的营建及学术成果举要

2012-11-01 09:26张冬林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兰大顾颉刚兰州大学

庄 虹,张冬林

(兰州大学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20)

兰州大学由1909年的甘肃法政学堂发展而来,历经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兰州中山大学、省立甘肃大学、国立甘肃学院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国立兰州大学(1946~1949)是兰州大学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甘肃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关于这一时期兰州大学学术环境及其成果却鲜有记载,幸有兰州大学档案馆及兰州大学图书馆收藏部分民国时期珍贵文献,笔者从中查阅国立兰州大学当时的学术发展现状,从办学理念、学科设置、教授聘用以及学科发展等入手,以管窥一二,以期裨益于今日西北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营建及学术成果的产出。

一、独树一帜,营建特色学术生态环境

1946年3月2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73次会议决定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应当时教育部长朱家骅邀请,辛树帜先生欣然出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1]辛先生早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师从笛尔斯博士(Dr.Diels)学习植物分类学。学成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1932年任国立编译馆馆长,1936年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

辛先生到任后,决心把兰州大学办成一所体现地域特色西北地区最高学府,发挥其在西北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及资源开发上的地缘优势。结合多年的治学经验,辛先生第一要务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延聘名师,并且竭全力争取国民政府支持,在学校科系设置、图书资料购置、实验仪器配备方面做足功夫。当时有歌谣说:“辛校长办学有三宝,图书、仪器、顾颉老(指以顾颉刚为首的一批名教授)。”该歌谣充分体现了辛先生深得办学三昧。上任初期,先生在院系设置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与建设,将原甘肃学院改为政法学院,将原西北医学院分院改为医学院,并按综合大学模式增设了文学院、理学院,初步奠定了今天兰州大学的雏形。

在院系的设置上,先生考虑到西北边疆区域辽阔,民族众多,诸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不尽快尽早开发建设,必受外人觊觎,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如要开发建设,必须造就“通语文,娴风俗”的一批适应边疆工作的人才。“今欲冶国内各族于一炉,使之团结一体融和无间,则历史之研究与文化之沟通,亦属当前切要之图。”[2]于1947年9月在兰州大学文学院增设了边疆语文系,设蒙、藏、维文三组,聘请藏文专家杨质夫先生代理系务。此外,先生考虑到西北畜牧业为地方民生之重,“兰州大学为适应当地环境,拟特重于兽医学院之发展,防止家畜疾病及改良其品种,以期有裨助于西北经济国防。”所以,特设兽医学院,这对于发展西北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大有裨益。这一系列的举措,皆体现出了辛先生对西北边疆开发的重视。

经过调整后的兰州大学成为包括文、理、法、医、兽五大学院,由英语、俄语、历史、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地理、经济、法律等26个科系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基本接近当时国际现代大学办学标准。

为使兰大早日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辛校长未到兰州就先到京、沪等地招揽人才。许多专家虽仰慕先生的人品学识,但考虑到实际困难难为前往,于是先生采取聘请短期讲学、客座讲授等办法,先后延请到顾颉刚、石声汉等专家教授到兰大讲学。利用兰州夏无酷暑的优势,延长寒假,缩短暑假(短到只有三天),以便礼聘名师到兰大集中讲学。从1947年7月到1949年下半年,在兰任教的著名教授、专家便有20余位,使兰大一时名流云集。

辛校长为给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除名师外,也非常重视图书馆和实验仪器的建设。先生“以为现代之大学必具现代之规模设备,乃可使莘莘学子吐纳当世之空气,以接受世界学术之水准,既竭其力以充实图书仪器。”[3]经过三年的努力,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藏图书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国立甘肃学院时期图书总量的近4倍,已达近15万册,在当时的西北地区首屈一指。顾颉刚先生在《积石堂记》中对辛校长评价道:“远瞩高瞻,知树人大计必以师资及图书仪器为先,既慎选师资,广罗仪器,更竭其全力于购置图书……二年之间,积书至十五万册,卓然为西北巨藏矣。”[4]

在大学内部管理上,为确保优质的师资得以发挥,学校不仅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课程设置和教师课程内容精益求精。有记载当时历史系课程设置:“杨质夫来。与树帜,爽秋共定史系功课。”顾颉刚先生曾感叹道:“来此足三个月矣,上课准备,非常紧张。”[5]343-345高品质的课堂教学也启发和辅助了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顾先生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此状态之下,不但将三年来研究组织一系统,且进益亦不少,是知研究学问,亦必由外力推动也。自九一八以来,十七年中,无如今日之心胸开朗者,此真可纪念之事也。”[5]342

此时兰大学术风气浓厚,对外学术交流并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而中断,亦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仅顾先生在兰半年时间内,其日记记载就有两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一次为1948年9月:印度人师觉月等来,伴游图书馆。师觉月(P.C.Bagchi)印度国际大学研究院院长,兼北京大学(印度哲学)客座教授,同行有泰无量(泰戈尔之孙)。[5]340-341另一次为1948年10月,美国斯丹佛大学中国艺术教授乐及士(Millard Buxton Rogers)。[5]361

以上资料从个方面反映出在辛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一种宽松、变通、务实的环境与氛围下,兰大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并为以后招揽人才及学术成果的产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教授延聘及其学术成果举要

教育学家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辛校长也深知人才对一个现代大学办学之重要,他利用自已交游广、名望高等优势,遍寻英才,尽招麾下,从1947年7月到1949年下半年的3年时间,在兰州大学任教任职的著名教授、专家有董爽秋、程宇启、陈时伟、段子美、乔树民、盛彤笙、水天同、顾颉刚、沐元中、左宗杞、杨浪明、王德基、张德粹、张怀朴、闻人乾、张舜徽、史念海、杨英福、唐家琛、李德麟等(表1),学术成果丰硕(表2)。

王德基(1909~1968),湖南慈利人,我国近、现代区域地理学和干旱地貌学的代表学者。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后赴德国留学,专攻气候、地质地貌,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应辛校长邀请,不远千里从重庆来兰州主持地理系,是兰大地理系创始人。地理系成立之初,教师仅有王先生与冯绳武教授两人。面对这种人员、设备等奇缺的局面,王德基先生作为开拓者,殚精竭虑,四处揽才,购置设备,为使学生接受完备且良好的地理学教育,王先生亲自编写教材,在王先生的努力下,兰州大学地理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解放后,王先生继续留在兰大工作,并担任地理系主任一职。

董爽秋(1895~1981),安徽贵池人。早年留学法国、德国。192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植物分类学博士学位。1942年任国立兰州大学教授、文理学院院长、教务长。董先生教学之教材系亲自翻译柏林大学的教材,先后译出Engles的《Syllabusder Pflangan⁃familien》,Diels的《植物地理学》,还编著有《植物生态学》及Haberlandt的《植物生理解剖学》。这些著作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教学水平。

段子美(1898~1997),河南偃师人。1932年至1936年段先生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回国后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和应用数学研究,如概算、数理统计、弹道学等均推国内独步。先生曾先后任国内各大学教授及总务长、秘书长、训导长等职务。

盛彤笙(1911~1987),在西北的兰州创办中国教育史上惟一一所独立兽医学院。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该学院云集了数十位留洋博士和国内兽医学界的权威。从国立兽医学院到西北兽医学院,福泽西北,弟子遍布全国。这所囊括了国内兽医学权威专家的学校,不仅是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而且还是当时亚洲一流的兽医学府。

水天同(1909~1988),“水先生为中国文学界权威教授。”[6]1923年在清华读书,1929年赴美留学,专攻英国中世纪文学,兼读比较神话学等,1933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法留学,1934年6月自欧洲回国。1948至1952年任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兼院长。水先生具有深厚的外语造诣,精通英法德日意大利拉丁等语种,后主攻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是国内知名的莎学专家和翻译学家。

余瑞璜(1906~1997),江西宜黄县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的结晶学家,国际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强度统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2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在诺贝尔奖获得者W.L.布拉格教授指导下,进行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研究。曾在《自然》上发表《从X光衍射相对强度测定绝对强度》,引起了国际学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曼彻斯特大学教授H.李普森(Lipson)在1978年给余瑞璜的信中说:“战争时期你在《自然》上发表的快报开辟了强度统计学的整个科学领域。”在纪念“X光衍射五十年”的物理学史册中,他的名字被载入了该书,也是唯一被载入该史册的中国人。

表1 民国35年(1946年)兰大教授简历表(兰州大学档案馆资料)

三、结 语

岁月有更替,环境有变迁,人事有代谢,规制有沿革,兰州大学自1909年发轫以来,以偏居西北一隅之势,而为外人所知,前代学人在风雨飘摇的政治生态以及极其艰难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国立兰州大学时期是兰州大学历史上星光灿烂的时期。蓦然回首时,我们不应忘却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国身影,他们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西北自唐而后国都远徙,迄今千年矣,魁士既不至,当地人亦少外游,文化日臻于枯涸。”[7]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立兰州大学,处于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的环境中,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师资匮乏,图书、仪器严重不足。但是,掌校者深具前瞻眼光,顾颉刚、张舜徵、王德基、盛彤笙等名流学者共襄学术事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成为兰州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2 国立兰州大学(1946~1949)学术成果目录

[1]陆润林.兰州大学校史(1909-1989)[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74.

[2]刘宗鹤.辛树帜先生传记[C]∥辛树帜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255-257.

[3]顾颉刚.昆仑堂碑记[Z].兰州:国立兰州大学档案:204.

[4]顾颉刚.积石堂记[Z].手写本.兰州:兰州大学图书馆,1948.

[5]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六卷(1947-1950)[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

[6]梁天德.介绍兰州大学[N].兰州日报,1948-07-09(2).

[7]顾颉刚.《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概况》序[M]∥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概况.铅印本.兰州:1948.

猜你喜欢
兰大顾颉刚兰州大学
省林草局与兰州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兰大为美,有幸遇见你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是我的运气不好
“发矢中的”与固体废物处理理念
——以电子废物处理为例
沉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