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娜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众化,三者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要使用贴近人民大众的传播方式。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认同 实现路径 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维度及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大众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维度是缺一不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
首先,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实践大众化和理论创新的前提。如果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进行片面的理解、曲解,就会危害其大众化的效果,影响理论创新大众化的广延性和时效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以及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程度和自觉程度是衡量马克思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标准。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诉求。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坚实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永葆活力提供了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首先要研究理论。首先要保证这个理论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把它与经过苏联人取舍和发挥的,经由斯大林命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区别开来。斯大林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重大的差别,与列宁思想也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斯大林的理论与阶级斗争理论、个人崇拜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我们做了不少理论上的清理工作,尤其是从邓小平理论开始,重新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但彻底清除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掩盖下的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部分,仍然是任重道远的工作。因此,正确识别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化的首要的、基础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走进大众世俗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可以通过国家政权来强力推行和普及,但大众对其可能采取认同或者抵触的态度,也可能对其进行片面理解或者曲解。如果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理论体系本身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对改善和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有巨大影响,能够直观地看到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发展状况,能够从理论中得到具体的真真切切的“实惠”,他们才会从内心自觉接受该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切实走进大众世俗的生活世界,关注大众切身利益问题,才会赢得大众信任,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使用贴近人民大众的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避免政治书面语、学术书面语,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宣传理念,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科学理论真正走出书本,走进群众。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阐释深奥的道理,用活生生的事例事件来解释抽象理论,使之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幾种途径:第一,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维与阐释方式与大众的思维有机结合。第二,密切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再上升为理论,保证理论的形象化和通俗化。第三,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传播学理论,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传播工具,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第四,正确合理地使用大众化的言语。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途径。毛泽东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胡锦涛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人民大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符合大众需求,代表大众的根本利益,并且贴近了大众心灵,获得了大众认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要求我们把理论融合进鲜活的实践之中,使之构成实践的有效成分,并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吸收新的内容,保持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在实践的大众化上。任何理论如果只停留在思想理论界和领导者层面,不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不能被人民群众转化成为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并付诸实践,那么这个理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缺乏最大限度的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也就难有成效。当今世界,在国际格局大变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交流和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施加影响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凭借经济和科技等优势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倾向等。除此之外,在我国国内,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生产的组织形式、人们就业方式、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起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封建主义和伪科学亦有所抬头。这些都表明,推进实践大众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解决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产生的新期待,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新的概括,增强它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推动我们伟大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这个基本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我们制定规划和考虑问题,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出发。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才能准确把握这个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建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进而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全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也是创新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创新,结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硕果。中国的民主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理论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学者或少数领导人的责任。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理论创新的过程,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创造出的成果也才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是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只有当人民群众认识到理论对他们有利,理论能够符合他们的需要,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地接受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需要。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脱离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利益诉求,产生的后果不是理论掌握群众,而是群众远离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承认人民大众的认识能力和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人民大众,更是人民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挥人民大众的主观能动性,允许人民大众对所宣称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宣传的方式方法进行质疑,接受正确的,解释纠正错误的,增加理论的说服力,而不是单纯的靠政策来单方向推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维度是不可分离,密切联系,永恒运动的过程。从研究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创新,这个过程是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是结果和过程的统一。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