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璐璐 张林方
【摘要】深层关切和改善民生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要实现体面劳动就要解决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歧视等问题。提升体面劳动,政府应努力扩大就业,相关部门应依法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者需要提升自身素质,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改善民生 体面劳动 和谐劳动关系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为了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伟大历史使命,我党必须建立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和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必须提高保障能力,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伟大使命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理念完美契合。2008年1月7日,在“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胡锦涛在致辞中曾指出,“让各国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①因此,体面劳动不仅与改善民生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助推器。
体面劳动与改善民生
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的数目急剧增长,这不仅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推动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加重了资本垄断者对劳动者的疯狂剥削,因此用工领域出现了企业大幅度解雇员工、劳动环境恶劣、社会福利锐减、工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会丧失话语权等现象。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体面劳动(Decent Work)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局长Juan Somavia在1999年6月首次提出,它是指“在自由、平等、安全和保障人格尊严的条件下,不论男女均能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其战略目标是就业、工作权利、社会保障、社会对话等。②
在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体面劳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积极响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举措对我国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具有深远影响。
在新形势下全面改善民生,尤其是针对广大的劳动者,需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尽全力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是民生关注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实现体面劳动的最基本保障。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构建以就业再就业为主、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辅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制度体系。其次,使劳动者的生活品质得到改善。真正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品质并不能只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应该关注劳动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宣传社会主义新文化,使劳动者们能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治动态;企业应该积极与高校合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工会需要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一些有益于劳动者身心修炼的活动,不断丰富劳动者的组织生活,同时,努力为劳动者谋福利,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最后,从实际出发,解决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就业难、高房价、高物价、城乡收入差距大、看病难、食品安全等。
体面劳动面临的现实障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促使政府从立法、行政管理和规章制度等多方面着手,劳动者的工作也越来越体面。③然而,在很多地区、很多行业仍然存在许多欠体面的劳动现象,它们成为阻碍我国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最大障碍。
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歧视问题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低端水平,这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劳动人口的就业诉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未能实现平衡的关键因素。有关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每年平均以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十一届五中全会时期,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以及一些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每年将会有大概2400万的城镇人口需要就业,可是,自然减员和新增的就业岗位数目最多不超过1100 万个。④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传统的制度和社会文化使得就业歧视现象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时愈演愈烈。其突出表现是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疾病歧视以及经验歧视等。很多劳动者就因为此类的歧视而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个人价值也得不到实现,从而严重减缓了经济的发展。
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恶劣,安全卫生条件差。2007年一场轰动用工界的事件—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引起了国家对劳动者工作环境、安全卫生条件的高度关注。很多企业既未建立劳动安全管理部门,也没有安全的劳动保护和操作规程,很少进行安全检查,安全卫生教育和特殊工种安全技术培训更是少之又少。据全国总工会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形成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其中,未按照国家劳工标准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34.9%。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养老保险是所谓“五险一金”中五项主要的社会保险,是我国劳动者工作生活的重要保障。但是这些保险并未实现全民享有,覆盖率相对较低。单就户口而言,在中国,很多非本地的劳动者,如果没有城市户口,很难和当地的城镇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更别说平等地享受政府养老保险方面的呵护。我国一直施行的将城市与农村明确区分开来的二元化体制使很多处于城市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所带来的福利待遇。⑤
职业生涯前景渺茫。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很多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很少有企业给员工制定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提高工作技能的机会,职业精神、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的缺失必然使其无法获得职业生涯的大发展,因此也增加了实现体面劳动的难度。
改善民生视角下提升体面劳动的措施
要从更深层次上改善民生,提升劳动者的体面劳动,需要政府、工会、企业及劳动者多方努力。
首先,政府应努力扩大就业,力保体面劳动得以实现。实现就业是劳动者进行创造性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的基础。只有就业才能让劳动者感受到自己为社会所需要,才能使其生活得更加有尊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⑥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有发展潜力并能够拉动就业的行业优先发展,尤其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制造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早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吸引外资企业,不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政府需要对劳动者继续教育进行投资。参加职业教育或培训会增加劳动者再就业的砝码,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及统计局应携手做好各地区体面劳动水平评估工作,进而从评估结果中发现本地区体面劳动的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其次,相关部门应依法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应加大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及《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力度。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应当充分发挥其权利,肩负起改善劳动者工作生活质量的重任。工作场所是劳动者进行日常生产活动的最主要场所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工会需要加大对企业用工环境的监督力度,完善企业劳动卫生条件,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以及努力杜绝各种歧视现象。为劳动者谋求最大的福祉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实现体面劳动还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工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一心一意为劳动者的幸福生活着想,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企业,一经发现定要严加惩治。
最后,提升劳动者自身素质,注重职业发展。体面劳动的对象是劳动者,目标是尊重劳动者,企业应该为劳动者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让劳动者在精神层次上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以人为本的关怀,体会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由此可见,社会因素很重要,同时,劳动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关键,劳动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体面劳动的相关措施实施过程中汲取养分、抓住机会、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体面劳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劳动者更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一个现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蓝图,以国家改善民生举措为契机,积极实现个人劳动的体面化。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注释
①卿涛,闫燕:“国外体面劳动研究述评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9期。
②黄维德,柯迪:“各国体面劳动水平测量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③王如華:“工会在实现体面劳动中的新使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④徐德明:“维护职工劳动保障权益问题及对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3期。
⑤刘堃,胡垒垒:“山东省泰安市建筑行业农民工社会保障现况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⑥朱忠孝,郭华茹:“体面劳动:劳动的精神价值与民生关切的深层内涵”,《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