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如,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如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1. 直象性。所谓直象性,是指语言直观、形象的美感。数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尽量多地借助教具、图表、仪器等,或借助比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感人的意象。例如,说明几何中“两点之间为什么线段最短” 时,借助图形问:有一只狗在点A,一块肉在点B,当狗看到肉时,是直冲过来还是绕道而走来呢?学生顿时情绪高涨,人人都说:当然是直冲过来,即线段AB。追问:为何?再答:这样最近。我说:狗也知道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相信大家也一定知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是培养兴趣的很好办法。
2. 动态性。教师语言动态性的体现首先应是“抑扬顿挫”,不过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怎样把握好顿和挫,这应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和体会的;其次是“富有情感”,用情感将语言动态化,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者是“富有启发性”,用好语言、语调、动作、表情启发思维。
3. 简洁性。教师的用语应简明生动,不呆滞冗长。有些数学知识或规律,描述详细,又枯燥无味,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我常常借助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的口决来揭示其本质,帮助记忆,并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重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學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应用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样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探索“依纲靠本,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使他们逐渐的提高数学水平;对于后进生,应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这样,何愁对学习没兴趣呢?
教学中,我常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明白: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愿意和同学们同甘苦共患难,先是你们的一个朋友,而后才是一个老师。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一份爱心,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诱发学习数学的动机。因此,从情感因素入手,优化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