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君
关于高职英语“三分”教学模式的探究
□罗 君
随着新一轮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新大纲所倡导的“三级要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教学要求与“一统化”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课题组认为,在班级内部采用“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级考评”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英语教学;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级考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提出,“鉴于区域性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差异较大,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对英语口、笔头沟通能力的需求不同,各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上述要求说明了两点:一是就学校层面来说,各高职院校应该以《高职英语教学要求》为依据,制定出符合本院校实际的英语教学大纲;二是就教师层面来说,各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以及其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对不同班级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因为任何期望所有学生都拥有相同学习动机、以同样速度学习、同等程度掌握相同教学材料都是毫无道理的。然而,据课题组调查发现,“统一目标、统一教法、统一步调、统一练习、统一评价”已然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种常态,这样的教学现状与此要求相差甚远。面对这种状况,课题组提出了“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级考评”(以下简称“三分”教学)的主张,并据此进行了一年的教学实践,效果较为理想。
本课题所提出的“三分”教学是指在不打乱现有班级编制的情况下,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班内学生能力与需要的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指导并实施差异化教学评价以促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分层要求是指对位列于不同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分类指导是指对属于同一类别的学生进行相同的教学指导;分级考评是指教师预设评价标准和等级,让学生自愿选择参评级别,教师根据学生的起点层级及最终所达到的终点等级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
首先,它有助于体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的指导思想。如前所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如此,它还对教学要求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即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并对各层次的具体要求给予了详细的说明。而“三分”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正是对《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所倡导的“三级要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指导思想的充分体现。
其次,它有助于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据课题组调查,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并且习惯于以中等水平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为基准来取舍教学材料、确定教学进度和选用教学方法等,以期实现“一统化”的教学目标。殊不知,生源复杂化、班级规模化以及水平差异化的现实使得这种“顾全大局”的做法实际上既很难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无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而采用“三分”教学模式则有助于解决教学要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因为,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只是“顾中间、丢两头”,而是要在“保中间”的同时还要“瞻前顾后”,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既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和差异化评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三分”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理论基础作指导。心理学理论认为,由于受遗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包括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是“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成长就是一个由现有水平不断地向可能水平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学活动既不该着眼于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也不应着眼于儿童可能的发展水平,而是要着眼于其最近发展区。教育学理论认为,只有承认和重视学生的差异,并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虽然他们都曾经历过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同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优势领域等千差万别,“三分”教学正是基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并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其次,从主观条件来看,广大高职师生都能够接受“三分”这种教学模式。自2009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开始,很多教师就非常关注新一轮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有关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先后见诸报端,其中不乏单独研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多元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文章,这说明广大高职英语教师不仅拥有改革的热情,而且已经开始了改革的行动。不仅如此,很多高职学生也都乐于接受“三分”教学模式,因为“三分”教学模式中的“分层要求”是“分层而不分班”,这样,不容易伤及学生的自尊心;而“分类指导”又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分级考评”也更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阐释“三分”教学的目的与意义。开学伊始,教师就应对全班学生讲清楚什么是“三分”教学以及为什么要进行“三分”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教学改革。
2.了解三级教学要求。教师向学生公布《高职英语教学要求》中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的具体细目,增强学生对整个课程要求的了解,同时,也是为学生在接下来选择各自的组别和奋斗目标时做到心中有数。
3.确定起始层级。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为成绩优异者、B层学生为成绩中等者,C层学生为成绩较差者)并告知学生本人,再征求学生个人的目标需求意愿,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目标需求意愿划分为大、中、小三类情况(奋斗目标高和学习意愿强烈者为大类学生、奋斗目标和学习意愿一般者为中类学生、奋斗目标低和学习意愿弱者为小类学生),然后结合入学成绩和需求意愿确定每一个学生的起始层级即 1、2、3级(见表 1),并明确此层级的划分不公开也不固定,以学期为期限,一学期结束后,第二个学期将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调整,目的既是为了避免“标签效应”,也是为了防止位于第1层的学生骄傲自满、位于第2层的学生不思进取和位于第3层的学生自暴自弃。
4.提出分层教学要求。在确认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所处的层级后,教师对处于相同层级的学生提出统一的教学要求,即位列第1、2、3层级的学生所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分别对应一级、二级和三级教学要求,并将每一个层级所要达到的要求进行公布(见表1),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和在教学评价中作参考之用。
表1 学生位列层级及教学要求划分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表格中的学生位列层级和教学要求等级既用于学期考评也作用于每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换句话说,一方面,在进行期末考评时,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教学要求以表1为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凡涉及需要分层、分类和分级的,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布置、教学方法的指导、提问和练习作业的设计等,都按照上述表格执行,不再作另行规定。如:教师在展示课时教学目标时,凡标有“1”和“一”符号的项目则表示该项目是第1层级的学生所要完成的、教学要求是一级,标有“1”和“二”符号的项目则表示该项目是第1层级的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但教学要求是二级,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在本堂课中“要做什么、应该做得怎么样”,还能够保证教学要求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1.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因受众的不同,解决授课内容的“量、度、质”的方式不同。通常有以下几个途径:对基础性内容,采用“同数量、同进度、同要求”的全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一般要求性内容,采用“同数量、异进度、异要求”的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针对第2层级的学生);对较高要求性内容,采用“异数量、异进度、异要求”的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针对第1层级的学生)。
2.在设问和提问时,注意问题本身的指向性和提问对象的针对性: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应预设好有易有难、有具体有抽象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确保上课时有备而问。然后,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等选取适宜组别的学生来作答,尽量避免随机而问。就拿阅读课来说,有关文章细节的问题可以让第3层级的学生来回答,有关文章主旨的问题可以让第2层级的学生来回答,而有关内容推理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让第1层级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就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辅导练习和作业时,要分组练习、个别对待。首先,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应该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而对学生的选择只作原则性规定(如基础题必须保证人人完成、提高题要求第2层级的学生完成并鼓励第3层级的学生选做、拔尖题要求第1层级的学生完成并鼓励第2层级的学生选做),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既可以解决少数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难题,也可以避免第3层次的学生因只做简单题目而拉大与第1、2层级学生的差距。其次,教师应该因类或因人给予辅导。如对于能够自食其力的学生,教师只需要做一个美食家,在品尝其美味佳肴的时候,适当地给予点拨即可;对于那些会生火却烧不熟饭的学生,教师需要做一名帮厨,必要时加以引领;而对于有些只能吃现成饭的学生,教师有必要从当伙夫做起,手把手传授烧火和烹饪技巧,最终达到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或吃得了的目的。
既“纵向”又“分级”,将“纵向考查”和“分级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不同,因此,评价学生时所采用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这些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或类别差异。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通常的做法是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的是单一式的、横向间的相互比较,旨在能让所有学生都齐头并进,结果却是只能使少数学生有机会享有获取成功的乐趣。可对学生进行纵向分级考评,以多样化的成功标准来衡量学生,使人人有盼头也人人有压力,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在各自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所有学生不断进步的一种手段。
纵向考查是根据学期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成绩和需求意愿来评价其发展变化情况,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的运用、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大小以及情感的投入等方面的考查。只要某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进步,就可视其达到了始列层级的基本要求。但同样是进步变化了,如第3层和第2层的学生都想方设法解决了针对第1层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显然,第3层学生所付出的努力通常比第2层学生要多,如若这样,教师可通过设计多个参照标准对此结果进行差异化处理以示区别。比如,“C 中 2”(见表 1)和“B 中 2”(见表1)的某两个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项目中都达到了“A 大 1”(见表 1)或“B 大 1”(见表 1)学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就可以将“C中2”学生的纵向考查结果定为“C中1”,如此,就可以得到更为具体、全面和准确的个人信息,考查结果也就更为客观、公正。
分级考核是根据学期初某一类学生的位列层级和教学要求来评价其目标达成程度,主要侧重于对某一学生群体知识与技能领域的考核。比如,在单元测试或期末考卷中,除了安排一些人人都必考的题目外,还应该设计一些适合某一学生群体所必做的题目并加以标示。这样,也是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来检测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效。
待纵向考查和分级考核后,教师根据二者所占的权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比如,面向个体的纵向考查占50%,面向群体的分级考核占50%等。通过一纵一横两种途径的查核,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课题组发现,“三分”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仅以“三分”教学前后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这一指标来加以证明:
表2 “三分”教学前后学生成绩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三分”教学模式后,实验班级中A层学生人数增加了5人,B层学生人数增加了7人,实际取得进步的学生人数占12.4%,而在对照班级中,A层学生人数增加了3人,C层学生人数增加了4人,从总体上来看,实际取得进步的学生人数为负增长。实践证明,“三分”教学有助于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获得进步的机会。此外,采用“三分”教学模式,由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更具针对性,提问的对象更具倾向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得到了提高,其成功感更强了,自信心更足了,学习兴趣更浓了,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了。
由上可知,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采用“三分”教学模式不仅必要、可行,而且它能够使学生中的优者更优、差者进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大有裨益。
[1](英)奥布赖恩,吉内,等著,陈立译.因材施教的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傅钦志.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差异数学教学[J].教育探索,2010(1).
G712
A
1001-7518(2012)14-0025-03
罗君(1969—)女,四川眉山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期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高职英语分层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教学现状的调查及策略研究”(编号:GZGZ7611-107)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时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