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钢送丝激光熔覆成型基础工艺*

2012-10-23 05:49:58四库孙进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2年6期
关键词:丝材重熔微观

四库孙进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目前,激光熔覆主要用于表面改性、表面修复和零件制造[1-2],航天领域研究较多[3-5]。从材料的输送方式来看其分为送粉(预先铺置和送粉器送粉)[1,6]、送丝[2,7-8]和粉丝同送[9]3 大类。近年来,研究者聚焦于送粉激光熔覆技术上。然而,该技术难以达到和传统制造相媲美的效率,且难以得到致密的金属组织。聚焦于送丝激光熔覆技术上的研究多涉及的是Ti合金[8]等功能合金,并未涉及普通钢材。本文旨在研究基于送丝技术的45钢激光熔覆成型技术及其各种参数对熔道质量和熔覆效率的影响。

表1 45钢化学成分

1 实验过程

1.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500 W的Nd:YAG激光器(1.06 μm)及光路传输系统、侧送送丝装置和数控台。数控台拥有4个自由度:x轴、y轴、z轴和送丝A轴。另外,该装置还包括冷却系统、摄像系统和气体保护系统。聚焦系统设定焦距为75 mm,聚焦光斑直径为0.3~0.6 mm,实验装置和送丝情况如图1所示。

1.2 实验材料

45钢经调质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且可作模具修复材料。45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宜作为激光熔覆材料。本实验将把丝径为0.4 mm的45钢钢丝熔覆于厚度为3 mm的45钢基板上。45钢的化学成分见表1。

1.3 实验设置

光束能量沿扫描方向成正态分布,送丝方向选定为此方向,如图1所示。宽的光束可为丝材提供更大的振动容度,防止丝材偏出光束而熔化不充分,从而保证熔覆过程稳定进行。基于此拟定单熔道的长度为90 mm。实验将按照以下3大步进行:第一步,根据熔道表面质量确定送丝方向和角度;第二步,研究激光扫描速度、送丝速度和激光功率对熔道质量和熔覆效率的影响,以及熔道间的最佳搭接率;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研究熔道的微观硬度和微观组织特性。

1.4 式样制备与表征

熔道完成后将其截断并抛光,用超景深测量容道宽度和高度,以此评价熔覆效率。用HV-1000型显微硬度仪测量微观硬度,光学显微镜观察熔道表面质量和缺陷。继而将抛光的试样用含氢弗酸2%硝酸5%的酒精溶液侵蚀,干燥后用4XC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组织。最后,综合评价熔覆效率和熔道质量,找出最佳工艺参数。

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1 送丝方向和角度的确定

1.3中确定送丝方向平行于扫描方向。图2中a图和b图对比展示了前送和后送熔道质量情况,a图熔覆表面较之b图光滑,据此选定前送。后送熔覆过程中,丝材被送到熔池表面且远离熔池,熔化不充分,如此形成瘤块状断续的波纹熔道。前送熔覆过程中,丝材经预热被送进熔池,充分熔化后结晶凝固又经边缘低能光束回火可得到光滑的熔道。

前送方式下,设定激光输入电流I为300 A,扫描速度Vf为 300 mm/min,送丝速度Vc为 30 mm/min,送丝角度 α 分别为15°、45°、60°,实验获得的3条熔道如图3所示。送丝角度为15°时,丝材与熔池间的空间极小,其未经充分熔化就触碰到已凝固的熔道而折弯偏出熔道,熔道表面质量极差。送丝角度为45°时,丝材与光束的作用位置良好,可得到光滑的熔道。送丝角度为60°时,丝材与激光接触时间增长,熔道的波纹度加大,表面质量变差。根据以上结论选定送丝角度为 45°。

2.2 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丝速度度对熔道的影响

图4为熔道截面草图,用作截面尺寸测量参照。设定扫描速度Vf为300 mm/min、送丝速度Vc为 30 mm/min,变换激光功率进行实验,熔道宽度和高度测量值如图5所示;设定激光器电流I为300 A,Vc为30 mm/min,变换扫描速度进行单道熔覆实验,熔道宽度和高度测量值如图6所示;设定激光器电流I为300 A,Vf为300 mm/min,变换送丝速度进行单道熔覆实验,熔道宽度和高度测量值如图7所示。

图5显示,随着激光功率增大熔道宽度增大、高度减小,由于受到扫描速度和送丝速度的限制总体堆积效率不变,但是该趋势有利于多道搭接以及多层熔覆。图6显示,随着扫描速度增大,熔道宽度和高度都减小,堆积效率降低。图7显示,随着送丝速度增大,熔道宽度和高度增大,堆积效率提高,但是送丝速度过大将造成熔化不充分现象。图8是上述情况的直观显示。

2.3 搭接率对熔覆层的影响

在选定送丝方向为前送,送丝角度α为45°,激光输入电流I为300 A,扫描速度Vf为300 mm/min,送丝速度Vc为30 mm/min的情况下进行搭接实验,搭接率分别为15%、20% 和30%,图9显示了其实验结果。当搭接率为15%时,熔道间明显凹陷;搭接率为30%时,熔道后道盖过前道,出现熔道逐渐抬高的现象;搭接率为20%时,搭接情况良好。另外,从熔道高度标准差也可看出搭接率为20%时搭接情况良好。

2.4 熔道的微观组织

图10显示了整个熔道截面区的柱状微观组织,晶粒生长方向从熔道中心向四周扩展,与传热方向一致。由c区和b区金相组织对比可得c区重熔区的晶粒度明显小于b区熔道区,这是c区热传导效率明显高于b区的缘故。由单道微观组织图和多道搭接处的微观组织图可知,熔道处无组织缺陷,送丝激光熔覆成型技术可得到致密的金属组织。

2.5 熔道的微观硬度

设定基体表面为基面,基面偏向熔道的方向为“+”,分别在熔道、重熔区和热影响区选定多点进行微观硬度测量,测量结果如图11所示。激光熔覆时重熔区和熔道属于快熔快凝过程,类似于淬火处理。由于不同区域的散热情况不同,其硬度值也不同。图11显示最高硬度值出现在重熔区。该区域热量向各个方向传导,较之熔道传热效率更高,晶粒度相对较细小,硬度值自然相对较高。而熔道中心由于散热较慢,晶粒度相对较大,硬度值最低。

3 结语

本文通过45钢钢丝的激光熔覆成型基础工艺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45钢送丝法激光熔覆成型可得到致密无孔松的金属组织,光滑的金属表面。送丝最佳方向为前送,最佳角度为45°。最佳工艺参数搭配为激光输入电流300 A,扫描速度300 mm/min,送丝速度30 mm/min。熔道截面区生成柱状晶粒,其生长方向从熔道中心向四周扩展与传热方向一致。微观硬度值由重熔区向上下两端递减,其中熔道中心硬度值最低。

[1]Wang Wei,Shang Xiaofeng.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 laser 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14):192-199.

[2]Edoardo Capello,Barbara Previtali.The influence of operator skills,process parameters and materials on clad shape in repair using laser cladding by wire[J].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6,174:223–232.

[3]Kelbassa I,Kreutz E W,et al.Proceedings of the 2nd 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 of Lasers and Optics,PICALO 2006[C].April 3–5 2006,Melbourne,Australia.

[4]Bremer C.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ser Assisted Net Shape Engineering,LANE 2001[C].August 28–31 2001,Erlangen,Germany.

[5]Kelbassar I,Kreutz E W,et al.Proceedings of the 24 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pplications of Lasers&Electro-Optics:Laser Materials Processing Conference[C].Oct.31 2005 – Nov.3 2005,Miami,USA.

[6]Andrew J Pinkerton,Lin Li.Multiple - layer cladding of stainless steel using a high-powered diode laser: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J].Thin Solid Films,2004,453/454:471–476.

[7]Waheed Ul Haq Syed,Lin Li.Effects of wire feeding direction and location in multiple layer diode laser direct metal deposition[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5,248:518–524.

[8]Sui Him Mok,Guijun Bi,Janet Folkes,et al.Deposition of Ti– 6Al–4V using a high power diode laser and wire,Part I:Investigation on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J].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2008,202:3933–3939.

[9]Waheed Ul Haq Syed ,Andrew J Pinkerton,Lin Li.Combining wire and coaxial powder feeding in laser direct metal deposition for rapid prototyping[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6 ,252:4803 – 4808.

猜你喜欢
丝材重熔微观
FDM工艺中不同色彩PLA丝材的特性分析
Ni-20Al 丝材制备及涂层微结构特征研究
热喷涂技术(2022年3期)2022-02-07 07:53:56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超弹性SMA丝材力学性能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新型抽锭电渣重熔冷却过程的多物理场耦合模拟
上海金属(2016年1期)2016-11-23 05:17:45
3YC7合金电渣重熔工艺技术
山东冶金(2015年5期)2015-12-10 03:27:42
电渣重熔中渣系黏度模型研究
上海金属(2015年5期)2015-11-29 01:13:55
微观的山水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0
丝材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焊接(2015年11期)2015-07-18 11:12:46
电渣重熔GCr15SiMn 轴承钢轧材夹杂物特征研究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