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琴,刘建平,南怀林,梁晓红,任海昕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汾阳032200)
山药又名薯蓣和怀山药,是薯蓣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其既是药典佳品,又是纯天然、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被誉为“中国小人参”,是上等的滋补佳品。《神农本草经》记载:“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其是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健身、健脾、养胃的滋补佳品。山药性温不火,营养丰富,适合任何人群食用,其中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淀粉、钙、镁、锌、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最丰富的为黎液蛋白[1]。
山西是山药的原产地,晋山药也有着独特的品质,无论鲜食和深加工都独具一格。2009年,我们应山西省财政厅的要求,开展了新的研究项目——苦荞、山药优异种质挖掘创新,经过对各产地种植模式的调查发现,山西晋南主要以高密度、高水肥为主,晋中地区密度中等。为了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力[2],使种植户得到最高收益,我们将各地的种植密度分为4个梯度进行了田间试验,目的是为了获得大田大面积生产山药的合理密度,更好地服务于山药种植户。
山药栽子选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汾sy06-18,其特点短而粗,比其他普通栽子提前8~10 d发芽,发芽率在95%以上。
本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进行,土壤为砂质壤土,上茬作物为山药。播种前公顷施鸡粪7.5万kg,山药出苗1个月后,公顷施尿素225 kg。山药植株现蕾时,公顷施N,P,K复合肥675 kg[3]。收获前50 d,公顷施磷酸二铵225 kg。待出苗15 d左右,苗长1 m以上时浅浇水一次;入伏后10 d内浇水一次,1周后再浅浇水一次。
4月1日播种。播种时开沟8 cm左右,将栽子按试验设计的株距整齐摆放入沟内,然后覆土。为防止风干,覆土后轻轻踩压[4]。
本试验分4个水平:Ⅰ.行距60,80 cm间隔分布,株距为20 cm,留苗数7.47万株/hm2。Ⅱ.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留苗数6.23万株/hm2。Ⅲ.行距为60 cm,株距为20 cm,留苗数为8.72万株/hm2。Ⅳ.行距为1 m,株距为10 cm,留苗数10.02万株/hm2。小区面积为4 m×16.7 m(66.8 m2)。每个水平设3个重复。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行距为1 m、株距为10 cm的次之。从商品性考虑,将商品性按等级分为4级,一级为直径8 cm以上,二级为直径6~8 cm,三级为直径4~6 cm,四级为直径4 cm以下[5-6]。其中,三级山药,行距60,80 cm间隔分布,株距为20 cm的占29.8%;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占73.9%;行距为60 cm,株距为20 cm的占16.1%;行距为1 m,株距为10 cm的占56.4%。二级山药,行距60,80 cm间隔分布,株距为20 cm的占11.1%;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占26.9%;行距为60 cm,株距为20 cm的占6.4%;行距为1 m,株距为10 cm的占12.9%。综合产量和商品性因素,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栽培密度为适合晋山药大面积种植的密度。
表1 不同处理对晋山药产量的影响 kg/小区
表2 不同处理对晋山药块茎直径的影响 cm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比较,确定行距80 cm、株距20 cm为晋山药大田大面积栽培的合理密度。该密度下,山药群体能得到合理发展,光能利用率达到最大。种植过稀,虽然个体发育好,但总体产量不高;种植过密,一方面下层叶片接受光照少,处在光补偿点以下,成为消费器官,另一方面密度过大造成通风不良,行间CO2浓度降低,影响光合速率[7],导致产量降低、个体发育不良。在计产后对4种密度下的光能利用率进行了计算。
山药的含水量为70%,干物质含量为30%,由此计算:处理I平均产量为3 763.7 kg/hm2,干物质含量为1 129.1 kg/hm2,光能利用率为0.389%。处理Ⅱ平均产量为4 454.1 kg/hm2,干物质含量为1 336.2 kg/hm2,光能利用率为0.459%。处理Ⅲ平均产量为2 202 kg/hm2,干物质含量为660.6 kg/hm2,光能利用率为0.227%。处理Ⅳ平均产量4 275.8 kg/hm2,干物质含量1 282.7 kg/hm2,光能利用率为0.441%。
试验结果表明:(1)山药在处理Ⅱ的栽培密度模式下,株行距较适合,植株间通风透光好,单株有足够的光照、水分、CO2浓度等物质原料来完成光能的转化,合成更多有机物供植株生长发育,所以,该处理的山药产量最高,商品性最好。(2)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株行距变小,株数增多,加剧了植株间养分的竞争,从而导致产量下降。(3)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群体内单株间竞争加剧,个体生长受到抑制,导致单株收获的块茎直径减小,个体质量减小[9],商品性降低。总之,在处理Ⅱ栽培条件下,山药田间通风透光好,营养充足,叶片氮代谢水平、叶绿素含量高,光合效率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贮藏,而其他处理密度模式下,由于种植株数多,植株营养不良,生理代谢弱,光合效率低,导致单株收获块茎直径减小,个体质量减小,商品性和产量均降低。
黄新等[10]对山药的栽培密度进行试验,其方法是确定公顷留苗数,不改变行距,只改变株距,并最终进行了测产,结果表明,公顷留苗数为7.5万株的产量最高,没有兼顾商品性。本研究从行距、株距2个方面进行试验,并最终根据产量结合商品性得出结论,处理Ⅱ即行距80 cm、株距20 cm的栽培密度下光能利用率最高,为0.459%,商品性也最好。因此,本试验确定行距80 cm、株距20 cm为晋山药大田大面积栽培的合理密度。
[1]陈凤琴.山药的保健与美味[J].药膳食疗,2005(6):45-46.
[2]王文庆,史清亮,白建军,等.微生物肥料对山药土壤生态特征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37-39,56.
[3]程季珍,程伯瑛,姚小平,等.山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4):52-55.
[4]张和义.山药的栽培和加工[J].北方园艺,1988(2):23-25.
[5]何海玲,单承莺,张卫明,等.山药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6):1-6.
[6]王飞,刘红彦,鲁传涛,等.5个山药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05(3):58-60.
[7]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毛竹种群光能利用率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4):324-326.
[8]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79.
[9]聂凌鸿,宁正祥.山药的开发利用 [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5):17-20.
[10]黄新,王银元.双胞山药不同栽培密度试验[J].上海蔬菜,2007(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