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凤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以阳光体育为契机 推进素质教育纵深发展
魏忠凤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本文采用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归纳逻辑分析法,对阳光体育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阳光体育与素质教育都具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特征。为确保阳光体育扎实有效地开展,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其次,应该改进学生评价体系,由“学习第一”向“健康第一”转变;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督导检查力度,保证整个活动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实效。
素质教育;阳光体育;契机;推进;纵深发展
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同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年4月29日上午10时,“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集体锻炼一小时,形成全国联动、上下互动的体育活动氛围。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到了非改善不可的紧急关头,必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对于扭转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重智轻体,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的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也必将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2]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目的核心部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学生应该从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得以培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综合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从20世纪至今,教育部屡次强调我国应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并下发文件增强监管力度,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仍然是升学率。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阳光体育运动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共同号召实施的。这项活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让青少年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目的是要以阳光体育为抓手,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中央7号文件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可见,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有深远的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蓬蓬勃勃的开展,似乎让我们为深化素质教育看到了一丝希望。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上指出:“应该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体育带动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青少年一代,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应试教育”注重甄别和选拔,压抑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多数学生被逐级淘汰,得到培养的只是少数尖子生,可称之为“精英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见图1)阳光体育正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特点,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积极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让学生享受运动的快乐,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自中央7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国各学校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校操场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大课间活动中,健美操、校园集体舞、跳竹竿、抖空竹、花样跳绳、踢毽子、打沙包、轮滑……活动项目多种多样,既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有新兴体育项目;既体现地方特点,有具有学校特色。形成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的喜人局面。在活动当中,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体验到了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校园里又重新充满生机与活力。
图1 阳光体育与学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这几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其中,体育应成为促进各育发展的核心。(见图2)
图2 阳光体育与其它各育相互关系
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也指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旺盛期和最佳期,学校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时间,强健学生的体魄。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因此,以阳光体育为核心,带动学生德、智、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躯体健康是从生物学的视角加以研究,一般指人体生理的健康,包括形体、机能、素质等方面;心理健康是从心理学视角加以研究,一般有三个方面: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情感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级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有理想和追求,能不断地进取。社会适应良好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研究,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见图3)
图3 学生身心健康构成要素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不仅身体沐浴阳光,心灵也在沐浴阳光。身体沐浴阳光使学生精神焕发,体魄强健;心灵沐浴阳光使学生情绪情感稳定,意志力顽强,不断进取。内外相互促进,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人际关系良好,能够自如应对学习和生活。只有身心协调发展,学生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
21世纪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应该改进学生评价体系,由“学习第一”向“健康第一”转变;由单纯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其次,媒体应该加大对“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造成声势,使人们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对自身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第三,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督导检查力度,保证整个活动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使“阳光体育运动”不只是一次短暂的运动,而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搞下去。让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从中尝到甜头,形成“健康-学习-健康”的良性循环。
[1]中发 [2007]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经柏龙.教育学 [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6).
[3]韦谦.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体育科技,2005,(1).
[4]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5]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N].中国体育报,2006-12-23.
[6]张旭光.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 [N].中国体育报, 2006-12-25,(1).
G641
B
1008-7508(2012)05-0027-03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沈阳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与保障研究 (JG09CB049);辽宁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计划:辽宁省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及促进策略研究 (2009A674)
2012-03-23
魏忠凤 (1972~),女,吉林延边人,沈阳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