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侠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背离原因分析
张伟侠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总结数十年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水平的数据发现,我国在保持高速货币扩张的同时仍能长期维持低水平的通胀率,超额的货币供给并不能有效解释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背离现象,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得出了相对的结论。
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背离现象
货币学派根据货币数量方程MV=PY,得出在货币中性和货币流通速度 (V)保持稳定的假设下,货币供应量(M)与物价水平 (P)将保持相同的增长水平。古典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此进行假设,认为货币中性的,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在长期内只能提高物价水平,对社会总产出几乎无影响。然而,货币供给是否能有效解释通货膨胀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国外学者尼科里克、德格雷戈里奥、巴赫迈尔、里拉罕等通过对特定经济实体的实证分析,得出货币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即二者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不过,克劳德、德怀尔和哈弗通过数据的分析,认为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货币增长率是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有力指标。
对于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很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实证研究。邹至庄利用1952—1983的年度数据,得出价格和货币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结论。赵留彦对中国1952--2001年货币存量和真实物价水平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与邹至庄近似的结论,不过他认为狭义货币M0与真实价格存在协整关系,流通中的现金可以解释通货膨胀,而广义货币M2与价格水平之间缺乏长期稳定关系。陈彦斌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二者关系,认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无法预测中国的通货膨胀。这一结论与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的现状相符,从而认为较快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通货膨胀。
我国的货币供给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这种趋势不断加速,带给我国经济领域大量的货币存量。然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上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与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的论断大相径庭。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2000年以来,不论是广义货币供给量 (M2)还是狭义货币供给量(M1),总体上都保持了14%的增长率,而同期我国CPI增长率一直在2%左右徘徊 (表1,附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超发的现象长期存在。2009年底,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61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2009年的GDP上涨了92.5倍,但广义货币供应量 (M2)却上涨了709倍。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背离现象,这种货币供应增加与物价稳定甚至物价负增长并存的怪现象被称为“中国之谜”。
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实体经济交易需求之外,资本市场、资产市场的货币吸纳量大幅增加。总体来看新增货币流向分为四类:一类是流向银行体系;二是流向资本市场;三是流向资产市场;四是流向实体经济。新增货币要经过资本市场、资产市场、中央银行等多重市场的分流,最终才会注入实体经济对物价产生影响。据估计,过去10年来仅股市吸纳货币高达9.6万亿以上,房地产市场高达8.9万亿以上,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艺术品市场等也创造了大量的货币需求。经过上述分流后,最终流向实体经济的货币大为减少,从而对物价的影响被削弱。本文主要从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两方面来揭示造成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间背离的主要原因。
1998年以前,我国的住房市场实行福利分房制度,住房需求矛盾不突出,房价平稳,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吸收能力不明显。1998年中国开始全面执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越来越多,我们以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减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余额来估算房地产市场净吸纳的货币量。2010年流向房地产开发的货币量约2.42万亿元,1999-2010年累计流向房地产的货币资金8.88万亿元。从2000-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5%以上,尽管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市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如此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必定吸引了大量的货币资金。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买房的群体迅速膨胀,大量的刚性需求和巨额游资炒作推动房价飞速上升。房地产市场每年的交易量也迅速上升,2010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额达到52479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4.8万亿元人民币,无论是房地产销售、还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都吸收了大量货币。另外,由于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单向升值预期以及外贸市场的长期巨额顺差,导致大量的外汇不断流入中国,并且大部分最终流入了房地产市场。最后,由于我国长期对实体经济的高投资导致我国生产领域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为消化过剩生产力,并考虑到生产过剩因素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货币资金开始逐渐撤出生产领域,进入资产市场,同时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对疲软,这些资金大部分首先进入了具有高回报率的房地产市场,使其成为资金吸收的另一主要领域。
股票市场在我国经济体中已相当成熟,在解释高货币供应并不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方面比较有说服力。不过,由于我国的融资结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相比于发达的银行体系,股市的资金分流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在股票市场全流通改革、股市价值开始回归之后,其解释力应该有所显现。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1993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为3474亿元,至2010年12月已经上升至26.5万亿元,18年累计上涨了75.4倍,年均增速高达29%。尤其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量非流通股开始在二级市场交易,股票流通市值迅速扩张,2005 -2010年,境内上市公司流通市值年均增速高达78.4%。与之伴随的是A股投资者和股票成交金额的大幅扩张, 2005-2010年,投资者开户数和成交金额分别累计增长了1.29倍和16.23倍。股票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幅提升了股票市场吸纳资金的能力。
另外,2007年A股市场首次公开募股 (IPO)创历史纪录,沪深两市 IPO募集资金约4771亿元,加上再融资3657亿元,2007年A股融资总额突破8000亿元,超过2002-2006年5年间的融资总和。2008年上半年,在股市一路低迷的情况下,A股依然融资2437.22亿元,与2007年上半年同比上升25.31%。2009年,A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达5125.26亿元,融资规模居全球第一位。股票市场成为吸纳货币的巨大蓄水池。
可见,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会引起实体经济中的货币等量增加,考虑到经济可容纳和调整能力,即使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有所增加,物价也不一定会同比例上涨。中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背离,关键在于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对货币的吸收作用。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仍在扩大,房地产市场吸纳的资金难以快速流出,两个市场对货币的吸收作用将长期存在。总之,我们应客观看待货币对通胀的影响,既不能夸大货币因素对物价的推动作用,又不能忽视货币超发带来的巨大威胁。
表1:2000—2007年我国货币供给与CPI增长率 (单位:%)
[1]赵留彦.货币存量与物价水平:中国1952-2001 [J].经济科学,2005,(2).
[2]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机制和治理政策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时寒冰.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姚远.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J].经济与管理,2007,(2).
[5]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 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 [J].金融研究, 2008,(2).
F822
A
1008-7508(2012)05-0115-02
2012-03-13
张伟侠 (1986~),女,河南夏邑人,现为郑州大学商学院2010级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