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慧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蒙古族、汉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
雷 慧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以西北民族大学蒙古族、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值明显高于汉族,蒙古族男生中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高于汉族男生,两个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与遗传、居住地、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
蒙古族;汉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由于遗传、生活习俗、生活环境的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掌握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异同点,从宏观上讲,可以填补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空白;从微观上讲,能为相关院校的卫生、体育部门提供理论依据,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出适合不同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计划,切实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1.1研究对象
以西北民族大学蒙古族、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蒙古族大学生主要来自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汉族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机筛选668名蒙古族大学生和983名汉族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其中,蒙古族男生293名,汉族男生618名,平均年龄(22.1±1.6)岁;蒙古族女生375名,汉族女生365名,平均年龄(21.8±1.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测量法 由专业教师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采用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HHTC系列体质测试仪(北京华夏汇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汇海牌),对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必测项目)、坐位体前屈、50米短跑、男生1 000米跑、女生800米跑(选测项目)等指标进行了测试,保证了测试的科学性及数据的准确性。
1.2.2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体质研究、民俗、体质人类学的相关资料。
2.1 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身体形态状况比较(见表1、表2)
表1 蒙古族、汉族男生身体形态比较()
表1 蒙古族、汉族男生身体形态比较()
民族 身高(cm) 体重(kg)65.84±10.42*61.81±9.04蒙古族(n=293)汉族(n=618)171.68±6.46*169.79±5.87
表2 蒙古族、汉族女生身体形态比较()
表2 蒙古族、汉族女生身体形态比较()
注:*P<0.01
蒙古族(n=375)汉族(n=365)民族 身高(cm) 体重(kg)54.98±7.46*52.26±7.00 159.66±5.13*157.66±5.11
身高、体重是反映人体形态的两个重要指标,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指标,可以反映出匀称度和体形特点。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及围宽、厚度及重量的整体指标,不仅能反映骨、肌肉、皮下指标及身体充实度,而且可以间接反映营养状况[1]。从表1、表2可以看出,蒙古族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汉族大学生,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为了客观评价学生身体发育状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不同性别、身高应对应不同的体重,制订了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分数评分表,根据身高、体重分数值,划分了5个等级: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由表3可以看出,蒙古族男生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达到7.8%、24.9%,均高于汉族男生,而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男生的比例均低于汉族男生,蒙古族肥胖的男生和汉族较低体重的男生比例较高。蒙古族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的女生比例低于汉族女生(见表4),其他均高于汉族女生,这说明两个民族大学生的营养发育状况差异较大。身高体重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取决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气温、饮食习惯与营养状况、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蒙古族的传统饮
注:*P<0.01食以奶、肉为主,粮食为辅,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日本学者高桥英认为,居住在草原、高原地区以游牧为生的人,主要以肉类、奶类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人的身高较高。现代营养学也证明多食肉类能使人的身体大型化,因为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艾伦定律表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体形较肥胖,比身材瘦小的人散失的热量相对要少[2]。蒙古族大多世居高原地带,故气候、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其体形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表3 蒙古族、汉族男生身高、标准体重比较[n(%)]
表4 蒙古族、汉族女生身高/标准体重比较[n(%)]
民族11(2.9)12(3.3)蒙古族汉族营养不良 较低体重 正常体重 超重 肥胖102(27.2)152(41.6)216(57.6)167(45.8)21(5.6)16(4.4)25(6.7)18(4.9)
2.2 蒙古族、汉族大学生身体机能比较(见表5、表6)
表5 蒙古族、汉族男生身体机能比较(x±s)
表6 蒙古族、汉族女生身体机能比较()
表6 蒙古族、汉族女生身体机能比较()
注:*P<0.05
蒙古族汉族民族 肺活量(m l) 肺活量体重指数45.50±9.61 46.41±9.06 2 510.29±545.55*2 431.86±475.87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力量所呼出的气体量,成年男性均值3 500毫升左右,成年女性为2 500毫升左右[3]。蒙古族男生肺活量平均值为3 767.20毫升,比同龄汉族男生高305.80毫升,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蒙古族女生肺活量平均为 2 510.29 毫升,比汉族女生高78.43 毫升,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活量主要和人的身材、呼吸肌强弱及肺和胸廓的弹性有关,身材高大的人的肺活量也相应大。肺活量体重指数是人体测量的复合指标之一,为重要的人体呼吸机能指数,主要通过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即以每1公斤体重的肺活量的相对值来反映肺活量,用以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客观的定量比较分析[4],计算公式为:肺活量(ml)/体重(kg)。虽然蒙古族与汉族男、女生的肺活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肺活量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这也与蒙古族学生体形高大、肺活量值比较大的结果相互印证。
2.3 蒙古族、汉族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见表7、表8)
表7 蒙古族、汉族男生身体素质比较()
表7 蒙古族、汉族男生身体素质比较()
注:*P<0.01
247.65±30.02 245.97±18.65民族 50米短跑(s) 坐位体前屈(cm) 1 000米跑(s)13.56± 6.56*15.18± 6.29蒙古族汉族7.31± 0.47 7.34± 0.46
表8 蒙古族、汉族女生身体素质比较()
表8 蒙古族、汉族女生身体素质比较()
注:*P<0.01
235.74±18.2 238.56±29.34蒙古族汉族民族 50米短跑(s) 坐位体前屈(cm) 800米跑(s)15.15±5.62*16.57±6.2 9.03±0.61 8.99±0.61
50 米短跑主要测试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和肌肉的调节机能,即灵敏、速度水平。从表5、表6看出,蒙古族、汉族男生50米短跑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都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良好水平;1 000米跑主要用于测试心肺耐力素质水平,这一素质主要与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有关,是健康体适能力各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即有氧运动能力。蒙古族、汉族男生的1 000米跑平均成绩达到及格水平,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坐位体前屈主要测试躯干和下肢的柔韧性,柔韧素质与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等的延展性有关。蒙古族、汉族男生坐体前屈均值都达到良好水平;蒙古族、汉族女生的50米短跑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但蒙古族女生的成绩低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及格线,汉族女生刚刚达到及格线,说明蒙古族女生速度素质水平较差;蒙古族女生800米跑平均成绩235.74秒,达到良好水平,与汉族女生比较两者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蒙古族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为15.15厘米,虽低于汉族女大学生,但也达到良好水平。
(1)蒙古族男、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值均高于同龄汉族男、女大学生,两者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蒙古族男、女大学生肺活量值均明显高于汉族男、女大学生,而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值与汉族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都只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及格线(男生55~56,女生42~48),说明蒙古族、汉族大学生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还需要经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加以提高。
(3)蒙古族、汉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除坐位体前屈外均无显著性差异,两个民族男大学生的速度达到良好水平,耐力达到及格水平;蒙古族女大学生50米短跑平均成绩不及格,其他两项与汉族女大学生相同,均达到及格线或良好水平,这反映出两个民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
(1)相关体育、卫生部门应加大体育健康理论教育,普及均衡膳食营养知识,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既要避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造成体重偏低和营养不良,又要防止摄入过多脂肪、蛋白质造成超重甚至肥胖情况,使不同民族大学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水平。
(2)大学阶段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学校教育担负起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重任已势在必行[5]。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此阶段的时间、场地及体育教师的指导等有利条件,为以后在工作、学习、生活时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民族院校体育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各民族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体育健身的活动中,让健身意识自然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效提高身体机能水平。
(4)根据大学生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体育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较弱素质项目的练习,使各民族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能够均衡发展。
[1]张冰.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教育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
[2]张实.体质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建福,彭聿平.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成.藏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946~947.
[5]樊莲香,张德新.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61~1662.
G526.5
A
1671-1246(2012)02-0112-03
西北民族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XBMU-2010-A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