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萍
(郑州市卫生学校外科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0)
多种情境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沈卫萍
(郑州市卫生学校外科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0)
情境教学;创造力;意义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以案例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其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急救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刻版、单调,停留在教师灌输与学生被动接受的层面上,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与锻炼。笔者将实物、图画、表演、对话、视频等情境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于课堂,让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动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图画再现情境
通过演示医疗、护理场景的情境图片,使学生在观察图片、理解图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用相关知识将几幅图片关联并以故事的形式表述。
1.2 对话展现情境
首先观看以对话为主的影像素材,对情境中的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在重复播放中,由学生模仿影像中的对话,以语言的形式表达。
1.3 视频演示情境
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节故事片、现场报道、纪录片、新闻采访等视频。教师应在观看前设置悬念及问题,观看后结合材料提问。
1.4 表演体会情境
首先设计任务情境。任务情境的设计是将教学目标整合到剧本编写、角色分配、课堂表演等多项活动中,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表演之后,教师引导角色扮演的学生和旁观的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如操作规范、语言表达、应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点评。
1.5语言描绘情境
课下搜集临床实习学生的工作日记,在课堂上让学生聆听阅读,借助学生日记营造临床情境,走进学生实践生活,体验实习生活的酸甜苦辣。
1.6 实物演示情境
借助实物模具创设直观情境,如以止血带、绷带等救护用具的课堂演示作为媒介帮学生融入临床情境。
2.1 情境创设
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和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准备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前提知识和相关资料,在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图像、文字、音响、实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情境模拟方式,营造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情境。
2.2 模拟实践
灵活运用各种情境模式指导学生在情境模拟中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可采取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小组团队合作两种方式。以人人参与为导向,将学生从被动旁观听课者变为主动参与实践者。
2.3 总结评定
课后评定总结,一方面,以课堂作业方式由学生做口头或书面小结。另一方面,笔者课后做教学反思,不断获取学生课堂、课后反馈意见,回顾教学过程,记录每节课的得与失,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3.1 评价方法
课后对1 240名学生就多元情境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中应用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n(%)]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其自学能力,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学会互补及与人合作。许多学生由羞涩胆怯变得敢想、敢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并提升综合能力。
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仿真培训方法,它是从案例分析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实践平台,让其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融入情境,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缩短了其从学生到护士岗位角色转换的适应时间。
4.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所接触的表象世界。因此,借助图片、模型中隐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认为:人一般可以记住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信息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研讨过程中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因此,多种情境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手脑并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4.3 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失去热情,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什么样的抽象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2]。情境教学是通过生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的。由学生创造性地编写剧本,制作道具,编排表演,在动手动脑的创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智能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4.4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完成角色转换,由课堂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这种角色效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真切感受教学内容,自然加深了内心理解。
4.5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个性品质的综合。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指出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3]。多种情境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6 转换了教学角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合作者、指导者、启迪者;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复制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创造、分享知识。这种角色的转换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63~64.
[2]泷泽武久.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安德华,肖艳梅.旨在培养科学家的教学理论——重度布鲁纳《教育过程》[J].职业圈,2007(11):100.
[4]许日珍.浅谈研究性学习[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5,11(2):71.
G420
A
1671-1246(2012)04-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