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捷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让情境教学走进基础护理实验课堂
陈 捷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是培养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
情境教学;基础护理;实验教学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基本护理技能、锻炼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及角色应变能力,并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1]。传统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是被管理者和被接受者[2]。这种方法教出的学生虽严谨但不灵活,虽规范但无创新,缺乏应变能力及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从教学内容来讲,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内容仍以15项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为主,实验教学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新的医学护理技术不能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脱离临床的现象。导致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遇到应急问题时应变能力较差[3]。
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法贵在以情感人,以境动人,达到专业知识和情感同时完满发展的过程[4]。2008年起,笔者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现综述如下。
随机抽取我校2006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护55班为实验组,共56名学生,护56班为对照组,共46名学生,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学习态度、生源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1 教学方法
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
两个班均由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
2.1.1 传统教学法 实验课前,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按程序上实验课: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再示范—再练习。上课过程中强调程序精确、操作规范。
2.1.2 情境教学法(1)选择案例。从《护理学基础》教科书中选择案例,让学生按照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2)人员组成。任课教师及全体学生。
(3)课前准备。如患者入院和出院护理课的实验一般会安排在第四学期护理学基础课程结束前,此时学生已初步掌握大纲规定的所有操作技能,进入理论学习的最后阶段。布置预习任务时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并围绕入出院护理的内容向学生提出环境布置及实验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病例,并书写提纲给教师审阅。预习准备时间为1周。
(4)场景布置。模拟医院布局,设置急诊抢救室、住院处、病区护士站、治疗室,备有平车、轮椅、血压计、氧气等常用设备及急救器械、药品等,环境布置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
(5)演示。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学生进入角色状态,打开思维的闸门,培养她们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她们创造的想象力,激活其各科学习中储存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5]。将参与演示的学生分成3组,分别表演一般患者、急诊患者、急诊手术患者的入出院护理全过程。根据模拟情境的不同,每组学生数在5~8人不等,分别扮演患者、家属、急诊室护士、住院处工作人员、病区护士、医生、麻醉师等角色。不参与演示的学生都作为评议员,并分成若干小组,负责评价各组演示情况及各模拟角色的学生在演示中的优缺点。
(6)课程评价。情境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又使学生从角色中领会到该项护理技术的含义,使学生的护士角色不断得到强化,为将来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了基础。并且在设疑、提问、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2.2 评价方法
对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效果及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回收率100%。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记数资料用χ2检验。
3.1 两组学生基础护理实验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基础护理实验考试成绩比较(x±s,分)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基础护理实验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比较[n(%)]
两组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经χ2检验(χ2=12.62,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对情境教学模式的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组。
3.3 两组学生学习兴趣测查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学习兴趣测查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3显示,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后,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综合素质都有明显提高,说明此种教学方式是成功的。
4.1 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境教学将病例讨论教学与角色扮演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6]。避免了单纯依赖语言教学,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更符合人类认知规律[7]。课堂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4.2 情境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患者的康复,是医护人员团结协作的结果,护士是联系医师、医技部门、患者、患者家属、社会之间的纽带,肩负着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恢复健康、减轻病痛的神圣职责,维系着患者生命的安危,要从事好这项工作,要求护士具有团队精神。而情境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案例的构思,教学情境的创设,角色扮演的排练及表演,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评价及矫正能力,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3 情境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护理人员的关怀照护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6]。情境教学中把教室、实验室作为病房,让学生按患者的年龄、症状、病史来扮演,并由其他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师、护士,进行诊治、护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换位思考,学生、教师提问、评价、矫正,使学生更能理解患者,更能感受患者的疾苦和需要,从而对患者产生同情、关爱之心,职业情感便油然而生。
4.4 情境教学可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传统教学方式限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识记和操作的训练,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情境教学通过表演创设教学情境、角色扮演、回答问题及其他学生的看、听、想、问、议、评价、练习,促进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了自学能力,加深了理解和记忆,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加强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和护士职业能力。
总之,提早让学生模拟接触各种患者,可以培养学生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8]。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是实现这一任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李青文,谭栋梅.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3):96.
[2]徐美贤,谢丽燕.护理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3):91.
[3]李泽楷.对入世后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2(6):442.
[4]蒋峰,金爽,陈金梅.情景教学模式在本科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10):63~65.
[5]史平,叶晓珍.模拟情景演示与护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J].护理与康复,2005,4(2):149.
[6]高国贞,潘汉韶,王少玲.思维训练教学法的临床实践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1(12):707~709.
[7]王菊吾,叶志弘,菜学联,等.关怀照顾的本质及内涵[J].护理研究,2005,19(1):1~3.
[8]张小燕.《基础护理学》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护理杂志,2001(3):52~53.
G420
A
1671-1246(2012)04-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