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王志凡
(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不同民族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分析
张 明,王志凡
(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目的 了解不同民族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现状,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和医学院1~3年级的1 716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营养知识问题得分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38分,平均得分20分。对营养知识持“不想了解”或“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占30.9%;只有36.9%的大学生在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自身的营养需要。这部分学生多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愿意为健康改变饮食习惯。结论 不同民族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饮食行为不科学,对大学生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营养知识宣传和饮食行为指导。
大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
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担。为了解西北民族大学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现状,唤起他们的营养意识,尽早改变其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预防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增强身体素质,我们对西北民族大学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和医学院1~3年级的1 716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28人,女生1 088人;包括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民族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情况[n(%)]
1.2调查方法
我们参考相关文献,结合我校大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其中,营养知识22题、营养态度8题、饮食行为15题。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
1.3 评分标准
营养知识满分43分,其中单项选择13题,每题1分,共13分;多项选择正确选项30个,每个1分,共30分,选对一项给1分,多选不得分,选错不扣分。按得分高低分为3个等级,0~26分为一般,27~36分为良好,37~43分为优秀。
1.4 资料处理
数据经核对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营养知识
营养知识得分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38分,平均得分20分。其中汉族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高于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其他民族大学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较差,但同一民族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营养态度
在被调查的1 716名大学生中,平均有69.1%的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其中维吾尔族大学生为82.4%,其他民族大学生为73.8%,汉族大学生为73.1%,回族大学生为70.0%,藏族大学生为67.0%,蒙古族大学生为57.1%;有58.5%的大学生认为合理营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中维吾尔族大学生为77.3%,回族大学生为65.4%,汉族大学生为64.1%,其他民族大学生为56.4%,藏族大学生为50.2%,蒙古族大学生为49.2%,由此可见维吾尔族大学生营养态度好于各民族大学生。有73.9%的女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男生为61.6%;有61.0%的女生认为合理营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男生为54.7%。74.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膳食结构不合理,有72.7%的大学生愿意为健康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同民族大学生(除蒙古族、汉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外)膳食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均为“缺乏营养知识”,而蒙古族、汉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为“按口味选择食物”,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民族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2.3 饮食行为
2.3.1 早餐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大学生早餐情况有所不同,每天吃早餐的汉族大学生为79.9%,其他民族大学生为76.2%、维吾尔族大学生为75.9%、回族大学生为73.9%、藏族大学为72.3%、蒙古族大学生为62.3%。早餐情况汉族大学生明显好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且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女生的早餐情况好于男生(P<0.05),每天吃早餐的女生为78.7%,男生为63.2%。
2.3.2 早餐质量 早餐同时包括牛奶(或奶类、豆浆)、面包(或馒头、面条)、蛋类的其他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29.7%,而蒙古族大学生占27.0%、藏族大学生占26.9%、维吾尔族大学生占26.3%、汉族大学生占24.0%、回族大学生占19.0%;早餐没有同时包括牛奶(或奶类、豆浆)、面包(或馒头、面条)、蛋类的回族大学生占81.0%,汉族大学生所占比例为76.0%,而蒙古族大学生占73.0%、藏族大学生占73.1%、维吾尔族大学生占73.7%、其他民族大学生占70.3%。
(1)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了解程度普遍较低,与山西、山东、贵州及广西的调查相符[1~4],这也说明在高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汉族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其他民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及蒙古族大学生,这可能与汉族大学生接触营养知识范围广有关。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新生开学时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同时开设营养学等公共选修课程供新生选修或开设各种形式的营养知识系列讲座、有关营养与健康的专题报告,也可在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或增加营养宣传专栏等,向广大学生宣传相关的营养知识。
(2)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欠缺,但他们的营养态度较好,绝大多数人对营养知识感兴趣,认为合理营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膳食结构不合理,并且愿意为其健康改变饮食习惯,说明营养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因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知识的普及教育及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营养意识,而且可以调整他们的膳食结构,纠正其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营养健康知识水平。
(3)不同民族大学生中,每天或几乎每天都吃早餐的占73.0%,高于文献报道[5],但大学生中依然存在不规律吃早餐和从不吃早餐的现象。早餐没有同时包括牛奶(或奶类、豆浆)、面包(或馒头、面条)、蛋类的大学生占大多数。国内外营养专家普遍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所包含的营养物质应达到全天所需营养的1/3。因此,要保证不同民族大学生膳食达到合理营养,首先就应培养其良好的早餐行为。为了保证不同民族大学生早餐质量,高校可以提供营养丰富的早餐供其选择。
[1]刘晓莉,侯莉娟.山西省大学生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现状调查[J].山西大学学报,2002,25(1):86~88.
[2]蔺新黄,姜希洪,刘言训,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41(4):382~387.
[3]刘真美,刘芸芸.贵州部分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475~476.
[4]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33~36.
[5]张旭慧,黄俊仪,朱益民.浙江某大学449名医学生早餐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7~328.
G526.5
B
1671-1246(2012)04-0125-02